王少鵬
【摘 要】本文根據高中生特點以及數學教學目標,找出數學知識與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切入點,從教師、學生、課堂、問題四個角度探討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創新思維能力 課堂教學 高中數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2B-0036-02
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是目前高中數學教學的首要任務。高中數學的教學任務不僅僅是數學知識與解題方法的傳授,而是應該培養學生在掌握知識和學習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有創新性的學習,使得學生能夠養成獨立思考問題、探究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繼而有效地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應該充分的意識到創新思維的重要性,根據高中生特點以及數學教學目標,找準數學知識與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切入點,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一、提高教師創新能力,營造創新思維環境
在傳統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由于受到應試教育以及高考壓力的影響,教師往往注重的是對學生數學知識的講解與訓練,而忽視了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導致課堂教學成效嚴重降低,這與新課程改革發展的教學要求不相符。因此,作為學生數學學習的引導者與組織者,教師首先應該提高自身在課堂教學中的創新思維能力,跟上教學改革的步伐,與時俱進,盡可能地采用豐富的教學手段與方式,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結合數學教學的教材與內容,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學計劃,積極地引導學生有計劃、有層次、有目的地探究學習,幫助學生明確正確的思維方向,將創新精神滲透到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中,充分地挖掘學生的創新思維潛能。
與此同時,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意識,教師就必須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創新思維環境,構建公平、民主、公正、和諧的師生關系,給予學生自由思考與發表意見的空間與時間,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興趣與欲望,通過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索與研究問題。對于學生的提問與回答,無論對錯,教師應該給予更多的鼓勵與肯定,消除學生的緊張感與壓抑感,幫助他們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使其能夠充分地發揮出自身的思維創造性,進而有效地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與前提。只有學生對數學有了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才會主動地去思考問題、探索問題,這樣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由于高中數學比較枯燥、抽象、邏輯性強等特點,使得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并不是很濃厚。因此,作為高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巧妙地設置數學情境、幽默風趣的語言,可以通過講解生動有趣的生活事件、數學發展歷史、數學科學家破解數學難題的小故事等,來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從要我學變為主動學、樂學和善學,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積極地去探究、思考、猜想、創新以及驗證,才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例如,在學習“正弦定理”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引入世界聞名的巴黎埃菲爾鐵塔的故事,在講完故事后,教師可以提問“只提供測角儀和皮尺,你能測出埃菲爾鐵塔的高度嗎?”學生經過討論思考后得出結果,在離鐵塔一段的距離測出從此處觀看鐵塔的角度,然后測出測量地與鐵塔之間的水平距離,最后利用三角函數可以求出鐵塔的高度。教師進一步將學生的思維引向將距離的問題轉換成角之間的函數關系問題,從而引出課堂的知識點。這樣不以現成的教學知識作為基礎,而是通過數學情境的創設,抓住學生好奇心的特點,要求學生運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巧妙地建立數學模型,從而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通過這種方式促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與探索研究活動,進而促進學生形成創新意識。
三、優化課堂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創新思維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是從課堂開始到結束,教師邊板書邊進行講解,留給學生思考與探究學習的時間非常少,這樣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因此,要改變這一現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地借助多媒體技術來進行教學,將抽象的、枯燥的數學轉化成直觀的、生動的圖形、圖像、視頻等多種形式,便于學生接受與理解。通過數與形的有效結合,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內容時,由于學生的空間思維想象能力比較薄弱,無法準確地把握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若教師利用幾何畫板,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畫出函數 y=sinx 到 y=sin2x,y=sinx 到 y=2sinx,y=sinx 到,y=sinx 到 的圖象,然后觀察對 y=sinx 做出平移、伸縮等變化時圖形的規律。這樣讓學生自己動手,可以看到圖形軌跡的形成過程,而且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圖形的特征以及各個量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克服了學習障礙,加深了學生對圖形變換的理解,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地參與到探究知識的活動中來,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創新水平。
四、注重變化問題角度,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思維的創新來源于對問題的思考,這不僅需要學生具有扎實的數學基礎知識,而且還需要經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培養。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意識到拓展學生知識面的同時,通過創造有效的數學問題,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習慣,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教師通常會發現一個問題,在講解例題之后,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但是當改變題目的條件、結論、形式時,學生就無從下手了。然而,萬變不離其宗,條件和結論雖然改變,但其所應用的數學知識卻不會改變。因此,教師應該加強這方面的訓練,讓學生透過表象看到問題的本質,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與深度,讓學生的解題思路能夠更加開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同一問題,能讓學生在克服解題困難的同時,追求知識的創新。
例如,在學習“三棱錐”后,探究三棱錐頂點的射影與地面三角形的重心、外心、內心、垂心、旁心之間的關系時,可以設置不同的條件,當三棱錐是正三棱錐時?當三棱錐是直角棱錐時?當頂點與底面三角形的三邊距離相等時?當三棱錐的側棱與底面所成的夾角相等時?當三棱錐的三條側棱兩兩相互垂直時?當三棱錐的側面在底面的投影面積相等時?等等。教師通過不斷的改變問題條件,讓學生在探究中尋找樂趣,進一步學會對問題的質疑與再創造,才能逐漸地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此外,在學生做完題目后,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多角度、多方面地探求題目的多種求解方法,這樣可以將學生孤立的知識點,擴展到整個數學學習的知識點中,有效地開拓了學生的解題思路,通過不斷地尋找最佳解題方法,形成自身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結構,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改的發展,對高中數學教學明確指出,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明確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根據高中生的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教案,讓學生更為容易接受與理解。要堅持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從知識的傳授者變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創新因素,豐富課堂教學手段,讓學生積極大膽地猜測、想象,調動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被動學習的狀態變為愛學、好學、善學。
【參考文獻】
[1]韋光遠.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簡析[J].讀寫算:教研版,2016(5)
[2]賈巧.淺議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6(65)
[3]丁克華.淺論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J].新課程·中學, 2016(5)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