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英峰
【摘 要】本文分析高中數學情景課堂的現實意義,認為情景課堂有益于活躍學生的思維、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教師執教能力的提高,闡述情景課堂的創設路徑,讓學生在生活中“溫故而知新”,培養數學思維習慣,深入學習和掌握數學知識,應用數學知識。
【關鍵詞】高中數學 情景課堂 問題情境 創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2B-0037-02
伴隨新時期中西結合時代的腳步,我國的教育思想與模式逐漸著眼于現代化與長遠化的發展前景,逐步走出單一講授的傳統模式,跨向情景教學的新課改之路。由此,便有了高中數學“情景課堂”之說。
一、高中數學情景課堂的現實意義
(一)有益于學生活躍思維的培養。傳統高中數學教育模式中,盡管教師勞心勞力,但面對高考的沉重壓力,課堂上被硬性灌輸的學生焦灼疲憊,課堂效率令人堪憂。因此,情景教學成為當下改進教學方法、啟動學生思維、走出學習困惑的課堂首選。倘若執教者善于利用生活情景教學,不僅能夠帶來課堂的活躍氣氛,而且能夠帶來學生的活躍思維。在生活情景的啟動開發中,天長日久潛移默化地活躍學生的思維。
(二)有益于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面對高中數學的抽象生澀,傳統教育模式讓不少學生感到困惑與無助。雖然執教者孜孜不倦地教,但付出與收獲難成正比。在困境面前,如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成為高中數學教改工作的當務之急。情景教學成功之道,在于它運用生活邏輯的“溫故而知新”,啟動數學的抽象化思維使其形象、直觀,幫助學生對數學概念進行生活化理解。讓學生在生活情景的切身體驗當中,走出課本,跨步生活形象的數學殿堂。
(三)有益于教師執教能力的提高。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的是,情景教學突出概念形象的分析與生動的講解。倘若執教者熱衷于硬性灌輸的“照本宣科”,而疏于概念實際應用的“融會貫通”,那只能說明其執教能力是欠缺的、不合格的。而應用情景教學則可以充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幫助執教者在全面解決自身問題的基礎上,以更優秀的表達能力鍛煉知識傳遞本領,進一步教會學生如何學以致用,從而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助推高中數學綜合教育的持續性向前發展。
二、高中數學情景課堂的創設路徑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的學習過程實質上是建構態勢下的一個系統過程,無論對知識的領會,還是對知識的應用,都不是脫離環境與范圍孤立產生而存在的。新課改強調的也是這樣的觀點,其主要思路是通過引導學生運用知識經驗與現實生活情境來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具體來說,由問題走入情境是高中數學新課改所倡導的基本教學路徑。先有“問題”提出,后有“情境”再現。以學生對新知識的“茫然無措”為數學問題,以真實性生活環境與經驗性想象環境作“情景”,科學地把二者聯系起來。因此,在每一次新知識課堂,執教者應圍繞授課內容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循循善誘,推動學生盡快進入學習佳境。并通過獨到的梳導、激活,完成學生本體意識的進一步攀升,主動、積極、創造性地創建情景課堂。
(一)通過“生活情趣”的推敲,導引問題情境。近代教育學者烏辛斯基曾坦言,教育是讓人在愉快中接受,有樂趣的教育才最具感染力。正如我們對以往灌輸式課堂“舉步維艱”的體會一樣,缺失興趣的課堂,絕無求知欲望所言。因此,執教者要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并進行取舍,通過“生活情趣”的推敲,設計問題、導引新穎別致的問題情境,增加學生學習的新鮮感與趣味感。如,在講授排列組合性質與計算時,學生初次接觸排列組合,感到難以理解。此時執教者可以進行人物情景的巧妙創設,選擇幾個學生走上講臺,讓他們每個人代表一個數字排成隊,然后調換站位,“現身說法”,讓學生看到“上 3 退 5”表現何種排列,“左 2 有 4”又是怎樣的組合。根據位置的不同變換得到的結果驗證排列組合的性質。以生動的現實情景加深學生對排列組合的形象理解,進而提高課堂效率。又如“二分法”的情景引入,可設計生日競猜游戲,看哪組學生能以“最少次數”猜到對方生日,最多用了幾次,次數最多與最少次數差距是多少,為什么形成差距,等等。趣味性的問題情境創設,調動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與數學興趣。
(二)通過“推波助瀾”的演繹,導引問題情景。心理學領域有一種“解答距”理論,認為從問題的生成到解決,其中有一個相對的“距離”,這個距離對解決“問題”來說是由淺層到深入、由微觀到宏觀的過程,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推波助瀾”的演繹過程,漸次推進。因此執教者在問題的設計上要進行合理的級別配置,階梯式地設置知識重點與知識難點,逐步形成由淺至深、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認知過程,一步步地到達知識掌握與能力培養的目標。如生活中的“儲錢罐”給予數學的“說法”:小明 3 歲生日那天攢下第一分錢,此后每天多攢下一分錢,4 歲生日那天攢下多少分錢;10 歲生日后的第 150 天攢下多少元錢;小明每 3 年換雙倍容量的儲錢罐,12 歲生日的前 5 天攢下多少張百元鈔;5 歲生日起,小明每兩年交一次錢給媽媽,15 歲生日的前一天,小明還剩多少元錢。通過層層設問,算法步步加難,一步一步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新的臺階。
(三)通過“故弄玄虛”的巧設,導引問題情境。懸念也是學習心理的一種強刺激,“故弄玄虛”的巧設,使學生在“欲罷不能”的情境期待中,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實現認知實踐的升華。比如學習二項式定理時,可舉這樣的例子:明天以后的22006 天是多少年以后,如果今天是 10月 1 日,那么 22006 天后是幾月幾日?這樣“故弄玄虛”的問題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地引入二項式定理知識,由此引導學生深入地學習和應用二項式定理。在認識沖突中實時導入問題新情景,學生在“欲知而后快”的情境期待中,求知欲望“欲罷不能”,全面激起學習的興趣并不斷探索。這樣不僅喚醒學生的知識愉悅,而且喚醒學生的求知熱情。這樣的情景設計,在不同的章節教學中都可引入,更好地引導與啟發學生去求知去應用。
(四)通過“生活實踐”的體驗,導引問題情境。如何導引問題情境,關鍵在于對生活現實的把握能力上。數學源自于生活,并反作用于生活,指導我們去認識生活中的某種屬性或現象。因此,執教者在教學當中如何緊密聯系生活與工作實踐,是情景教學創設問題的前提基礎。將學生引領到現實實踐當中,通過實踐讓學生身體力行,感知數學知識浩瀚無垠與無處不在,全面認識數學知識的社會價值。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很多,比如商品打折、分期付款等問題以及網絡建設與市政規劃問題,等等,都涉及數學問題。如某運營商擬兩次降價酬賓:A 方案首次打 3 折銷售,二次打 4 折銷售;B 方案是首次 4 折銷售,二次 3 折銷售,讓學生利用所學數學知識分析哪種方案對消費者更實惠。像這樣的情境問題貼近生活實踐,形象創設出一個讓學生數學化地觀察與聯想、抽象與概括的認知歷程,讓學生在與自身休戚相關的實踐情境中領會數學的奧秘。這樣,學生必定想學、樂學、主動學。
邏輯思維是解決數學問題的靈魂,因此,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創設生活式的情景課堂,如何讓學生在生活中“溫故而知新”,從而啟動抽象化的數學思維,深入學習和掌握數學知識,應用數學知識,是我們值得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王昌如.高中數學教學中情景教學的應用研究[J].數學教學通訊,2013(21)
[2]卓水鑫.情景教學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研論叢,2014(9)
[3]楊慧.情景教學在高中數學課堂中的實施策略[J].吉林教育,2013(31)
[4]黃光榮.淺析高中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與運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22)
[5]張雯紅.淺論情景教學對高中數學教學的積極影響[J].才智,2012(7)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