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玲+王月+凌麗媛
【摘 要】本文以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節“城市化”教學為例,從導入、小組討論、學生匯報和老師點評四個環節對小組合作教學進行案例分析,針對教學過程出現的問題提出改善建議,以期為高中地理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地理 小組合作 案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2B-0083-03
新課改理念倡導將學生從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下解放出來,重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適宜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 年版)》也倡導多樣的地理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倡在地理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選擇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讓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成果,并與同伴交流,體會學習樂趣。本文以高中地理課程教學中的小組合作活動為研究案例,分析合作學習過程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善策略。
一、課程教學實錄與分析
(一)案例實施背景。本案例教學對象為深圳市西鄉中學高二理科班的 36 個學生。課前將學生分為 6 個小組,每組 6 人。教學教具和學具為多媒體平臺、多媒體課件、大黑板和六個小黑板。
案例選自“城市化”課堂教學中的第一個小組合作學習環節,課程內容為中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的第二節。學生充分理解“城市化”的含義,可為后面學習城市化過程對區域發展的推進作用及應注意的問題等內容奠定基礎。深圳本地學生對城市化具有很深的感受,城市化涉及多方面的知識,所以這節課適合采用小組合作學習。
(二)課堂案例分析。本案例中的小組合作可分為導入、小組討論、學生匯報和老師點評四個環節。
1.導入環節案例分析
課堂導入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認識興趣和情感,啟發和引導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進入課堂教學最佳狀態中去。
【課堂實錄】
師:上課之前呢,先給大家欣賞一下。(以《春天的故事》為音樂背景,使用多媒體播放深圳發展的圖片)
學生活動:聽音樂,看圖片展示(看得津津有味)。
用時:1 分 40 秒
該教師采用的是情境導入法。通過播放深圳發展前后的圖片和音樂,聲圖并茂地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導入的視頻和音樂充分反映了深圳的發展,為本節課教學內容做鋪墊。
2.小組討論環節案例分析
【課堂實錄】
師:好,接下來我們欣賞第二次圖片,第二次欣賞的時候,同學們就要帶著問題了,在這些圖片中,你看到深圳的哪些變化。找小組內的一位同學負責記錄。為了提高效率,大家要記錄關鍵詞,別的同學負責觀察。記錄在大家的小黑板上,便于展示。
學生活動:看視頻,小聲討論,記錄。
老師活動:在黑板右下角畫出小組計分表后,站在講臺上看學生討論。
在活動前,老師提醒學生“帶著問題”在視頻上找出深圳的變化,使學生明白再次看視頻的目的。并對小組的分工提出建議,要求一個同學負責作記錄,其他五個同學負責觀察視頻找出什么的發展變化。在學生討論過程中,老師一直站在講臺上,沒有在教室走動,對于某些學生低頭看書不參與活動的行為沒有加以提醒。這個討論環節用時 2 分鐘。視頻播放結束后,馬上進入匯報環節。沒有給時間學生進行小組內總結整理答案,在時間安排上略顯倉促。
3.小組匯報環節案例分析
【課堂實錄】
師:好了,我看見很多同學都已經記錄了很多關鍵詞,那么有哪一組同學愿意把我們的黑板舉起來,找一位同學用語言把你的關鍵詞闡述清楚。
生:(一小組舉手)
師:好,這組舉手了,你們就是第一組了。來,給大家看,你看到了哪些變化?(在桌子上舉起黑板,向大家展示。其他組有些同學沒有轉過身來看小黑板內容)
生:主要是城市人口的數量變化了,然后城市的交通改善了,然后城市用地規模也擴大了,還有一個是環境改善了,城市建筑都是高樓大廈,還有就是經濟發展,也就是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
師:還有嗎?
生:沒了。
師:嗯,這位同學觀察得很仔細,而且她還作了進一步地思考。好,你先請坐,你是第一組,第一組表現得非常好。(在黑板計分表記上一分)接下來,有沒有第二組愿意再給大家展示的。
生:(舉手)
師:好,這組,已經舉手了。拿出你的小黑板,給大家展示,然后請一位同學用語言描述一下。
生:總體來說,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在教育方面變得更好了,比如說西鄉中學,是個不錯的選擇。
師:好,請坐。還有沒有小組想要展示的?好,第三組。
生:深圳由一個小漁村變成現代化的大都市,由落后的面貌轉變成現在繁華的面貌,交通和樓房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人口數量也增加了,經濟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師:好,還有沒有?
生:(搖頭)
師:請坐,第三組同學呢,給我們展示了他們所看到的深圳的變化,那么我們什么的變化是許許多多的,接下來呢,我們進行一下歸類,大家把你們小組的小黑板舉起來,看一下你們有哪些共同的關鍵詞,咱們共同提到的深圳的變化有哪些?大家相互看一下。
在匯報環節,老師叫了三個小組起來展示他們討論結果。把第一個展示的小組定為第一小組,肯定了第一小組的回答,并在黑板上記上一分。接著提問第二個小組,第二小組的回答過于簡單,答案不夠全面,老師并沒有給第二小組加分或進行評價,緊接著提問第三個小組。三個小組匯報完,老師讓學生共享大家討論結果。
4.教師點評環節案例分析
【課堂實錄】
師: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剛才我們看到深圳有哪些比較顯著的變化?(板書:建筑、交通、人口)有建筑、交通、人口、環境、教育、經濟。那么,大家感受到了很多的變化,這些變化,就是我們今天所要研究的內容—— 城市化。剛才我們進行歸納總結的,就是城市化要變現的內容。有哪些呢,剛才同學們提到了,由什么樣的人口變成什么樣的人口呢?農業人口轉化成了非農業人口。第二方面呢,大家提到了建筑和交通,那么建筑和交通我們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地域的轉化,由我們的小漁村、農村地域轉化成城市地域。剛才還有同學提到經濟活動的轉化,我們一開始從事的是什么活動?農業。那么轉化成為什么?對,工業、服務業,也就是非農業。這就是城市化。
在點評環節,老師結合各小組的討論結果,引導學生總結深圳的主要變化,并在黑板上板書:建筑、交通、人口。用“剛才我們歸納總結的,就是城市化變現的內容”這句過渡句,承上啟下,引出本節課學習內容—— 城市化。之后,結合學生剛才的回答,講解城市化里的新名詞:地域轉化。并復述板書了城市化的幾個重要標志,提示學生對城市化的理解應放在建筑、交通、人口和產業的變化上。
本合作學習案例結構完整,每一環節的教學目標明確,聲圖并茂地導入環節創設了教學情境,引起了學生的興趣。討論階段學生分工合作,都能總結出深圳發生變化的幾個方面。在小組匯報環節,學生語言陳述得不是太好,拓展不開,教師的引導作用不明顯。在活動點評時,老師采用的講解法總結了城市化的幾點變化,并引出本次課主題。
(三)小組合作學習觀察結果分析。小組合作學習觀察量化記錄結果見表 1。
課堂合作學習觀察量化表主要針對的是課堂合作學習情況設置的量化指標。從整體來看,總分 64 分,較集中分布在“良”等級,說明小組合作學習整體實施情況還是有待提升的。其中達到“優”等級的學生合作興趣濃厚、課堂秩序井然有序?!安睢钡燃壍氖菍W生遇到問題及時向教師提出,教師及時解決學生問題。
二、小組合作活動存在的問題
小組合作活動是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愉快學習氛圍,在合作學習中集思廣益,提高自主學習的主動性。但是,在本案例教學活動中,有以下問題值得注意:
(一)教師對合作學習理解不夠深入,分組工作隨意化。教師的分組按照男女搭配原則,每組 6 人,這是合理的。但是,小組合作不僅僅是把 6 個學生分在同一個小組里學習就可以說他們是在合作學習。教室里 6 個小組,教師在黑板計分表卻寫上了 9 個小組,分組時并沒有對小組進行編排,匯報時才臨時定最先回答的小組為第一組,沒有選出組長。很明顯,教師課前分組工作做得不充分,甚至說她對合作學習的理解不深,導致小組內缺乏一種集體意識。
(二)教師角色有沒轉變,教學觀念比較陳舊。教師過于強調自己的主導作用,忽視了營造自由活躍的課程氛圍。在接近 10 分鐘的活動甚至一整節課里,老師一直站在講臺上,沒有在學生身邊走動,像講臺上的智者,主導著整個過程,活動氛圍有點壓抑。在活動總結點評里,老師用的是講解法,說“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結果卻是她一個人在講,自問自答,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小組合作氛圍不夠濃厚。教師的情境導入是很成功的,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但是,在合作過程中,參與討論的學生并不是很多,可能是多媒體播放的圖片提示過于明顯,學生不需要討論就總結出深圳變化的關鍵詞。再者,討論環節的時間只有 2 分鐘,學生在這兩分鐘只顧著看視頻,視頻播放完畢,教師沒有給時間他們進行小組內的討論總結??偟膩碚f,小組在討論環節的合作氛圍是不夠濃厚的。
(四)評價手段單一,評價體系形式化。教師的引導作用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在第二小組匯報時,學生回答的過于簡單,只說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的變化,也提到了西鄉中學。教師一個“好”字就讓第三個小組回答了。圖片特意出現了西鄉中學改革開放前后的圖片,學生也點出來了,教師應該以此為契機,簡單說明一下學校的發展,培養學生的熱愛母校的情懷。
(五)小組合作評價有始無終。老師的小組計分表上只對第一小組做了計分,第三小組的匯報也挺精彩的,但老師卻忘記給第三小組加分了,計分表的存在形同虛設。這節課采用的是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教師也有意識地采用了計分的評價方式。但是,老師并沒有建立其完善的評價體系,只是畫了一個表格,一言不發地在黑板上加上一分,沒有發揮小組評價的作用。
三、基于本案例的反思
(一)合理分組是合作學習取得成功的前提。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小組的組員一般是 4-6 人,分組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原則,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與不同的人相處的能力。小組分工明確,為形成小組的凝聚力,選出能服眾、有責任心的學生作為小組的組長,有效幫助組內成員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參與,爭取組內同學共同進步,這樣不僅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二)創設情境,激發合作興趣。興趣是成功的先驅,教師在合作學習活動中發揮著創設學習環境和氛圍、維持學習秩序的作用。教師要激發學生產生合作欲望,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如導入視頻中播放深圳改革開放前后的圖片,作為深圳本地學生,被這些家鄉的圖片深深地吸引了,并激發了學生進一步了解的愿望。圖片和歌聲相結合,教師成功地為學生創設了教學情境。
(三)轉變教師角色,做學習的促進者。合作學習強調學生在“做中學”中體現其主體地位,傳統的教學方式以講授法為主,一般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和教材是課程的中心。新課改下小組合作學習的提出,對教師提出了轉變角色的要求。合作學習是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的角色應該是學習的促進者、助學者,在活動中以學生為中心,合理引導,積極調控,做好學習促進者的角色。在學生討論時,走到學生中去,關注學生討論過程,時刻準備著為學生提供幫助,必要時指導學生,讓他們把自己的想法、疑問說出來,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充當學習的合作者。教師時而俯身傾聽,還有助于營造一種自由民主的氛圍。
(四)教師要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提高應變能力。從視頻里找出深圳的變化,對于高二的學生來說是沒有太大難度的,關鍵在于該用怎樣的語言把這些變化總結出來。此時,教師應發揮其引導作用,引領學生,層層深入,從淺層認識升級到深層認識。在第三小組匯報時,學生回答得太泛,教師應引導學生把討論結果更具體地說出來,或作一些補充和提示,讓其他學生在教師的提示下反思自己的想法,自我完善。
小組合作學習是學生參與度很高、屬于生成性的活動。教師作為活動的助學者、參與者,應有一定的應變能力,充分體現活動過程的生成價值。課堂以深圳為分析案例,也有學生提到了西鄉中學,教師應以此為契機,進行一定的知識拓展,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熱愛家鄉情懷,以利于三維目標的實現。
(五)完善的多元評價體系,激發學生參與熱情。小組成績的評定一方面是為了鼓勵學生,另一方面是為了在組間形成一種競爭,激發成員們的參與熱情。要更好地發揮小組評價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評價標準重視過程與結果,給小組加分不應只以討論的結果為依據,除了原有的教學目標所要求的認知目標外,還擴大到人際交往方面,對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合作精神、參與程度以及在合作活動中的情感、態度、能力進行評價。這樣的評分方式更能促進學生合作學習。其次,要對學生進行及時評價,不定期地講評優秀小組,讓小組在激勵中更好地合作。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能夠豐富教師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學會反思,轉變教師角色,做學習的促進者,為學生創設合作學習情境,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在學習中提高合作、主動學習意識。
【參考文獻】
[1]楊琳.初中地理課堂小組合作學習調查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5
[2]肖榮.論課堂導入及其設計[J].天津市科教院學報,2010(2)
[3]王忠寬.新課標理念下高中地理合作學習的原則與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5(4)
[4]郭麗梅.初中地理小組合作學習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5(8)
[5]蔡霞.初中地理小組合作學習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
【作者簡介】黃麗玲(1989— ),女,廣西師范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理教育;王 月(1980— ),女,廣西師范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自然地理學和地理教育。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