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建成
【摘 要】對于高中生物課程來說,生物遺傳與變異是生物教材中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因為概念的抽象性學生很難理解教材知識點,而生物遺傳與變異在高考中屬于每年的必考題,本文針對生物遺傳與變異的教學內容,從提升學生對生物基本概念的敏感度、理解能力、學習積極性、創新思維等方面進行闡述分析。
【關鍵詞】高中生物 遺傳與變異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2B-0106-02
生物課程是一門重要的自然科學,也與生活息息相關,如何將生物中所學的知識點在生活中合理運用,是教師的教學目標。高中生物知識點繁多,涉及較廣,而生物題型屬于綜合性題型,要求學生能夠將知識點在腦中融合,找到解題方法。生物的遺傳與變異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點,本文根據教學目標與重點,設計創新的教學方法,以期提升教學質量。
一、提升學生對生物基本概念的敏感度
部分學生在初中沒有接觸過生物這門課程,所以在高中學習生物時對很多概念都不能熟練地理解,掌握生物的基礎概念能讓學生避免在做題時不會因為概念的問題受到阻礙。所以教師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基本概念的敏感度。對于遺傳與變異,教材中的許多概念都直接會在考題中出現,例如 DNA、性狀、染色體等概念,在考試中會直接通過概念來進行出題。所以教師在進行教授時,要側重讓學生能夠對基礎知識有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基因的顯性和隱性”時,學生對抽象的概念無法理解,教師可以通過舉出不同的例子來輔助教學,讓學生能夠通過例子理解到基因顯性與隱性的概念。通過例子進行課程導入:今天教師在全校中做了一個調查,讓學生看看自己父母的眼皮是單眼皮還是雙眼皮,自己是單眼皮還是雙眼皮;父母是直發還是卷發,自己是直發還是卷發。老師把調查結果做成了一個表格,通過多媒體來展示。通過調查的方式能夠提升學生的生活參與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調查的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也會在教師的語句中對自己父母的單雙眼皮以及直發還是卷發進行想象。然后再引出我們學習的內容“基因的顯性和隱性”,對其中的概念能夠直觀地理解:在遺傳中,把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純種雜交一代所顯性出來的親本性狀,成為顯性性狀,未顯現出來的,成為隱性性狀。
二、通過實驗提升學生理解記憶能力
基因的分離與自由組合是遺傳與變異中的難點,在高考中的分數所占比重大。很多學生在學習基因的分離與自由組合時,對其中的算法以及對顯性與隱性的判斷存在著難度。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基因的分離與自由組合,要在教學方法上進行創新。例如通過實驗進行教學,讓學生主動探討其中的定律。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前讓學生對課本進行預習,通過預習寫出自己在預習中不懂的地方,將問題寫出來。學生在預習時,會對孟德爾定律在相對性狀的實驗存在疑惑,并對其中的分離比例不懂正確分析。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實驗教學。
首先讓學生通過孟德爾的實驗數據分析出基因的分離內容,讓學生自己觀察高筋和矮筋雜交時的實驗結果,對其中的性狀分離進行分析。通過實驗,直觀地看出基因的分離與自由組合在實驗中的現象,并對性狀分析的比例 3∶1 也能從實驗結果中看出。其次通過實驗的方式,教師再引導學生總結基因的分離與自由組合的概念,幫助學生準確地總結出親本性性狀以及自由組合的規律。這一章節在生物遺傳學中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地對概念進行理解,找到其中的規律,才能夠在做題時融會貫通,遇到難題時能夠依靠自己在實驗中得出的結果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這樣學生對基因的分離與自由組合類的題型不再懼怕,能夠提升學生在做題時的信心與成就感。
三、利用多媒體教學提升學生在學習遺傳與變異時的積極性
新課程提出的是讓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點的同時也能夠擴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思想,對于高中生物來說,生物的進步一直離不開不同科學家的創新思維,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合理地利用創新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生物遺傳與變異時,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
例如在學習“遺傳的途徑”時,實驗室做這類實驗沒有足夠的設備,無法進行操作,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中的生物實驗軟件,通過多媒體進行實驗教學。通過多媒體的軟件,教師可以做出精子細胞與卵細胞經過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的過程,讓學生能夠直觀地看出遺傳物質的傳遞情況,也能夠讓學生了解到自己的由來是由于父親的精子細胞與母親的卵細胞相結合而成。破解自己小時候最愛問自己父母“自己是從哪里來”這類問題。還可以在用軟件做完實驗后,讓學生觀看相關的視頻,一些受精的動圖以及受精卵在子宮當中的發育情況。部分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觀看母親的分娩過程,讓學生感受到生物遺傳學的偉大,一個受精卵能夠成長為一個人類,并通過觀看視頻體會到母親的偉大,以及母親生產時的痛苦。從而在生活中更加敬愛自己的母親,也達到了生物教學目標中的情感生活態度價值觀目標。
四、教學與生活相結合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
生活中處處充滿著生物現象,例如在菜市場中為什么灑水在菜上能夠保持新鮮?為什么在嗑瓜子時嘴巴會發白等,這都能夠用生物的知識進行解答。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發現生活與生物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更加細心地觀察生活中的生物現象,從生活中找到知識的定位,加強技能的訓練。
例如在教學“遺傳病”時,為了直觀地讓學生理解遺傳病的概念以及遺傳病的特點,還有在生活中常見的遺傳病。教師可以直接帶領學生到醫院中觀察常見的遺傳病以及治療方案。學生對于實地考察能夠充滿興趣,教師還可以在學生實地觀察中進行總結。例如學生會對醫生提問為什么會得遺傳病,一般是什么原因,通過提問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我國婚姻法中近親不能結婚的真實原因。還有一些在生活中遇到的“傻孩子”知道他為什么會變“傻”,并通過實地的觀察,了解遺傳病的種類以及常見的遺傳病,例如先天性耳聾、白化病、多指或是少指等,學生明白遺傳病的危害后,同時可以在生活中對自己的親戚進行遺傳病的知識傳播,讓更多的人知道近親結婚的危害。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點后進行創新,說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以及創新能力。
在生物的教學中要達到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要在教學方法上進行創新,運用創新思維以及學校配備的多媒體設備進行輔助教學,也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制定不同的提升計劃。生物遺傳與變異是高中生物中教學的重難點,教師要不斷提升課堂趣味性,讓學生主動融入到課堂中,提升生物成績。
【參考文獻】
[1]劉少漢.高中生物遺傳與變異的教學方法分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4(11)
[2]張利娜.高中生物遺傳與變異的有效教學方法探究[J].中學生數理化(學研版),2015(4)
[3]王兆福,宮曉艷.高中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課堂教學方法[J].科學導報,2015(21)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