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張靜+劉浩+王建新+王娟+黃建明+董石飛


摘要:為篩選出烤煙新品種云煙116(Nicotiana tabacum L. cv. Yunyan 116)的高產配套栽培技術,采用L27(313)正交試驗設計,比較施氮量、株距、留葉數、打頂時期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等對產量、產值的影響。結果表明,試驗田土壤養分狀況變異程度較小,且符合正態分布,滿足統計學需求;留葉數對云煙116的農藝性狀影響最大,其中與株高的關聯系數達0.822 6。方差分析表明,株距和施氮量×打頂時期對產量的影響達顯著水平,株距對產值的影響達顯著水平,該品種配套栽培技術的最大產量組合為株距0.60 m、初花打頂,產值最高的處理為株距0.60 m,2個模型分別能解釋47.8%和37.9%的因變量變化情況。
關鍵詞:云煙116(Nicotiana tabacum L. cv. Yunyan 116);高產;栽培技術;篩選
中圖分類號:S57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02-0291-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02.022隨著高端卷煙品牌的迅速發展,品質優異的特色煙葉資源備受卷煙生產企業的青睞。在影響煙葉產量、質量的諸多因素中,品種是重要的影響因素[1]。目前,國內煙葉原料同質化現象明顯;培育特色品種,配套相應的栽培技術措施,已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2]??緹熍涮自耘嗉夹g對煙葉生長、產量、品質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影響[3-6]。試驗以烤煙新品種云煙116(Nicotiana tabacum L. cv. Yunyan 116)為研究對象,通過正交試驗設計,比較了施氮量、株距、留葉數和打頂時期4個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等對產量、產值的影響,以期篩選出該品種的最佳配套栽培技術,為進一步推廣應用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參試品種為云煙116,由云南省煙草農業科學研究院提供,肥料為煙草專用復合肥。
1.2 試驗設計
試驗于2015年在昆明市石林縣板橋鎮實施,采用L27(313)正交試驗設計,因素為施氮量、株距、留葉數、打頂時期及交互作用。每個因素設3個水平,共設27個小區,田間栽培措施按昆明市優質煙葉栽培管理規程執行。正交試驗設計因素、水平見表1。
1.3 測定項目及方法
1.3.1 土壤理化性質 在煙苗移栽前,采取S型采樣法對試驗地耕作層(深度5~20 cm)土壤進行采樣,測定土壤理化性質;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鉀、有機質含量以及pH按文獻[7]的方法完成測定。
1.3.2 農藝性狀 按文獻[8]的調查方法,每個處理隨機選取10株長勢相對均衡的煙株,測量最大葉寬、最大葉長、株高、莖圍等農藝性狀,取其平均值;按文獻[9]的方法,對每個處理逐葉分級、稱重,統計產量和產值。
1.4 數據處理
試驗所得數據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軟件處理、做圖,采用DPS 7.05進行灰色關聯分析,用SPSS 16.0進行變異分析和方差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試驗地土壤理化性質分析
土壤養分的差異是大田試驗中誤差的主要來源[10],所以必須分析土壤養分的總體分布狀況,才能保證試驗的準確性;試驗地耕作層土壤理化性質測定情況見表2。由表2可見,該試驗地的土壤pH偏酸性。對比文獻[11]可以看出,試驗地耕作層的速效氮含量很豐富,速效磷達豐富-很豐富程度,速效鉀為缺乏-適中,有機質為適中-豐富。變異系數(CV)反映了變量的離散程度,是試驗常用的分析參數;從表2可見,試驗地耕作層的速效氮和速效鉀含量的變異系數大于10%,為中等強度變異;而速效磷、有機質含量和pH的變異系數小于10%,為弱變異[12]。經K-S檢驗(Kolmogorov-Smirnov,擬合優度檢驗)發現,試驗地耕作層各土壤理化性質的雙尾概率P均大于0.05,說明土壤理化性質狀況符合正態分布,可以滿足試驗的需求。
2.2 栽培技術對云煙116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
對試驗數據進行灰色關聯分析時,確定分辨系數為0.5[13];試驗各因素(栽培技術)對云煙116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情況見表3。從表3可見,施氮量對農藝性狀的影響(關聯系數)排序為葉寬>葉長>莖圍>株高;株距對農藝性狀的影響排序為莖圍>葉寬>葉長>株高;留葉數對農藝性狀的影響排序為株高>葉長>莖圍>葉寬;打頂時期對農藝性狀的影響排序為莖圍>葉長>葉寬>株高。分析發現,留葉數對農藝性狀的影響最強,其中對株高的影響最大,關聯系數達0.822 6。
2.3 栽培技術對云煙116產量產值的影響
試驗各因素(栽培技術)及其交互作用對云煙116產量、產值的影響情況見表4。從表4可見,產量、產值的校正模型F值都遠大于0.05,說明該模型無統計學意義,不能解釋各因素對云煙116產量、產值的貢獻率。在逐步剔除比誤差均方小的因素后發現,校正模型的P值逐漸降低;當P<0.05時,對云煙116各因素(栽培技術)的正交試驗結果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見表5。從表5可見,各影響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對云煙116產量的影響排序是株距>施氮量×打頂時期>株距×留葉數>株距×打頂時期>打頂時期>施氮量×株距,其中株距和施氮量×打頂時期對產量的影響達到了顯著水平,其余各因素影響不顯著,此時模型的調整R2為0.478,說明該模型能解釋47.8%的因變量變化情況。從表5還可見,各影響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對云煙116產值的影響排序分別是株距>施氮量×打頂時期>打頂時期>留葉數×打頂時期>株距×打頂時期,其中只有株距對產值的影響達到了顯著水平,其余各因素影響不顯著,此時該模型能解釋37.9%的因變量變化情況。
2.4 云煙116高產配套栽培技術篩選
在剔除其他自變量后,對云煙116產量影響顯著的株距和施氮量×打頂時期分別估計邊際均值,結果見圖1。從圖1可知,云煙116的產量隨株距的增大而增加,在株距為0.60 m時達297.79 kg/667 m2,在施氮量×打頂時期存在交互作用的情況下,AxD3(x=1、2、3)組合的產量最高,達271.52 kg/667 m2。施氮量、留葉數對產量的影響不顯著,因此該品種配套栽培技術的最大產量組合為AxB3CxD3(x=1、2、3)。對云煙116產值影響顯著的因素僅有株距,在株距為0.60 m時,產值達9 220.26元/667 m2,該品種最大產值組合為AxB3CxDx(x=1、2、3)。
3 小結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株距、施氮量×打頂時期對云煙116產量的影響達顯著水平,株距則對云煙116的產值有顯著影響,這與前人的研究是一致的[14,15],但影響程度不一,這可能與試驗地生態環境和云煙116的品種特性有關。在試驗中,施氮量和留葉數對云煙116的產量、產值影響不顯著,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不同[16,17],可能是由于正交試驗選擇的試驗田肥力水平較高或試驗誤差較大造成的。估算邊際均值后發現,云煙116產量最高的最優組合為株距0.60 m、打頂時期為初花期;產值最高的處理為株距0.60 m。
試驗中,由于施氮量、株距、留葉數、打頂時期等因素被固定在特定水平上,其最優結果是影響因子不同水平的組合,與整個試驗的最終結論存在著較大誤差[18]。施氮量和留葉數對云煙116產量、產值影響不顯著的情況還需要考慮試驗地土壤肥力、綜合分析煙葉化學成分以及評吸質量等方面來確認,從而進一步分析比較其高產配套栽培措施的組合優劣。
參考文獻:
[1] 陳榮平,楊鐵釗.我國煙草品種工作的分析與思考[J].中國煙草學報,2007,13(6):47-50.
[2] 徐安傳.烤煙品種種植結構對煙葉原料和卷煙產品的影響[J].中國煙草學報,2009,15(5):82-86.
[3] 尹鵬達,趙麗娜,朱文旭,等.氮磷鉀配施對烤煙農藝性狀和主要化學成分的影響[J].核農學報,2012,26(2):375-379.
[4] 王勝男.氮磷鉀配施對烤煙產量和品質的影響[D].陜西楊凌: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
[5] 王付鋒,趙銘欽,張學杰,等.種植密度和留葉數對烤煙農藝性狀及品質的影響[J].江蘇農業學報,2010,26(3):487-492.
[6] 陳代明,沈 錚,陳 錦,等.不同方式留花打頂對烤煙經濟性狀、化學成分及香氣質量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14,42(9):101-102.
[7] 鮑士旦.土壤農化分析[M].第三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8] YC/T 142-1998,煙草農藝性狀調查方法[S].
[9] GB 2635-1992,烤煙[S].
[10] 孫 虎,廖允成,朱建忠.渭北地區烤煙優化施肥技術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1(7):60-66.
[11] 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中國土壤普查技術[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2.
[12] 武德傳,羅紅香,宋澤民,等.黔南山地植煙土壤主要養分空間變異和管理分區[J].應用生態學報,2014,25(6):1701-1707.
[13] 申卯興,薛西鋒,張小水.灰色關聯分析中分辨系數的選取[J].空軍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4(1):68-70.
[14] 唐先干,李祖章,胡啟鋒,等.種植密度與施氮量對江西紫色土烤煙產量及農藝性狀的影響[J].中國煙草科學,2012,33(3):47-51.
[15] 周 翔,趙傳良,董建新,等.株行距、留葉數對烤煙品種KRK26主要經濟性狀的影響[J].中國煙草科學,2015,36(6):17-22.
[16] 穆文靜,楊園園,宋瑩麗,等.施氮量和留葉數互作對烤煙NC297產量和質量的影響[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40(1):19-22.
[17] 易鎮邪,易 迪,張妮敏,等.施氮量和留葉數對烤煙產量與主要品質指標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34):149-153.
[18] 郭俊旺,劉旭峰,魏彩云.正交設計L9(34)的漸進優化線性回歸方法[J].計算機與應用化學,2011,27(11):1503-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