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黎軍
英語義務教育大綱明確指出,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英語課程大綱的要求,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組織教學活動。不斷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由教師主導型教學轉變成由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老師輔導為輔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任務+情境+活動”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即為課堂教學中以任務為導向,以情境為線索,以活動為中心,設計教學過程,鼓勵學生主動探索、主動思考和主動實踐,培養學生運用語言交際的能力。
一、創設任務,提高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
英語是一門應用型語言,在現實生活學習中要不斷地訓練,運用訓練主要在情境中實現,利用情境創設任務,通過教師的引導完成學習自主練習,完成各種“任務”。這個過程不僅可以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也能通過實際鍛煉不斷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水平。尤其是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老師在設定活動的過程中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設計出學生感興趣的活動,然后設定活動的主要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參與到活動中,學生有目的地參與活動更好地完成來時布置的任務,特別是要根據某一個話題或者內容進行任務設計,設定不同情境讓學生角色模擬,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進來,更好地鍛煉自己的口語水平。例如,在英語教材(冀教版)四年級英語下冊Lesson 5 Where?中的方位介詞in,on,under,如果單純地講解介詞的用法以及它們所代表的含義,這就會使學生感覺課堂學習這些固定的詞匯和定義比較乏味。所以教師要換一種教學方法來講解,老師要把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在教學的過程中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在大量聽說的基礎上,能較好完成任務,掌握新學的方位介詞,并自如地運用。學習效率大大提高,從而使學生在愉悅而真實的任務中學習與運用英語。
二、立足情境,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英語義務教育大綱明確指出:英語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采取多種教學方式為學生英語學習創造一種貼近實際的語言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只有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英語學習水平。語言的交際離不開情境,適合的情境有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目標語言,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課堂、多媒體技術等資源,為學生創設真實的語言交際情境,使學生在模擬的語言環境中更好地參與進來,在課堂學習中鍛煉自身的口語水平,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全新的設立情景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還能更好地調動小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的興趣。設定一定的語言情境,更好地讓學生融入教學過程中,提高小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真正做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更多的口語鍛煉,形成良性循環,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三、設計活動,培養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
在英語教學中,設計活動教學是小學英語教學的核心任務。新課標規定:設計活動要以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為出發點,在情景設定的過程中要盡量保證環境的真實性,在設計活動過程中要盡量做到多學科相互滲透、相互促進,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所以老師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符合學生生活需求的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鍛煉學生在活動中積極地使用英語來交流對話,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水平。例如,以下教學活動中,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Lesson 9 Mr. Wood Teaches a Science Lesson 一課中的Part2“Whats your favourite shape?”根據這個問題組織了學生展開分組討論,每組學生都在討論中積極發言踴躍參與進來,還通過各種形狀畫小動物或者物體。就是根據學生平時觀察了解的事物進行勾畫,還畫了人、樹、房子、交通工具、食品水果等平時常見的事物,為了更好地展現分組談論和繪畫的結果,每組挑選比較有效的貼到教師后面的黑板上,使每組與每組之間更好地交流和學習。
實踐證明,通過老師在教學中設定的各種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交際能力,也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參與進來,不斷地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為培養成一名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學生奠定了基礎?!叭蝿?情境+活動”的教學方法要求老師不斷嚴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教學業務水平,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和設計情境,這種教學方法由原來的老師單一講課的方式轉變成了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老師為輔的互動教學模式。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激情,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不斷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和口語水平,也能不斷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英語語言的能力。
總而言之,在小學英語“任務+情境+活動”教學模式下,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日益增強,英語學習效率也能不斷提高,也能在活動中得到鍛煉的機會并獲得自信。真正讓學生用感官和心靈去體驗英語語言及其運用。
注:本文是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英語“任務+情境+活動”教學模式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6]GHB0024)。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