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春愛+金英愛
養成教育是一門藝術。這門藝術看似普通,卻是教師、家長及所有人都必備的一門藝術。養成教育關系孩子的一輩子。養成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一種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方式,換言之可稱為良好習慣和不良習慣。
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孩子們會潛移默化地模仿父母的一舉一動,以達到自我滿足。所以,做父母的應在日常行為舉止中起模范作用。父母孝敬老人,勤勞能干,孩子也會對老人孝敬,對大人有禮貌,家務活也會干得井井有條。反之,父母臟話連篇,不務正業,游手好閑,則其孩子身上就會出現很多不好的習慣。我曾經家訪過這樣一個孩子,我打了好幾次電話,家長總是找許多理由說沒時間到學校,于是,我決定放學后來個突然襲擊。放學后,我領著孩子去了他家,一進門就聽見了噼里啪啦的麻將聲,屋里煙霧彌漫,屋里雜亂不堪,我被這眼前的一幕一時間說不出話來。家長見我來了,站起來跟我打了個招呼,其他幾個人見老師來家訪了,相繼也離開了……后來,我也多次與這個家長溝通,但效果還是不佳。我想,這樣一個家庭教育,怎能成為孩子的良好環境,孩子怎么可能在這樣的家庭養成好習慣呢?
在日本,孩子上小學就需要獨自去學校,這是學校和父母們約定俗成的慣例,住在附近的孩子們往往會結伴通行,一些高年級的孩子也會擔任“領隊”,途中會起到引領和保護的作用。日本的小朋友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自己整理書包,他們前一天晚上就要將課本、練習本、文具,還有運動服、換洗衣服等必需品都整理好放進書包,有美術課的時候還要帶整套美術用具,游泳課時則要帶泳衣、大浴巾、水鏡、游泳帽和沙灘鞋等等。而這些東西加起來,重量一般都會在5、6斤以上,都需要他們自己背到學校。幾乎沒有孩子抱怨,因為他們身邊每個人都是如此成長起來的。
再看看咱們的孩子,大人們怕孩子累,什么事情都給孩子做,連孩子的學習用品還需要大人整理。孩子們習慣了在家中如小皇帝般的待遇,獨立生活能力差,遇到挫折不知所措。我們學校有不少孩子已經上五、六年級了,大人還在給背書包,每天來回接送,毫無自理能力、自立能力……
再比如孩子閱讀習慣的養成,研究表明,在孩子5歲之前,父母是否經常親子共讀,影響著孩子今后閱讀能力的形成。而在13歲以前的閱讀體驗,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錯過這些關鍵期,后悔莫及。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就我國目前中小學教育的實際看,在德育中,不僅忽視少年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而且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規范的。它既沒有切實可行的教育內容,更沒有形成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徑。
學校教育也是如此。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是在學校學習與生活中,經過長時期逐漸養成的。社會的發展要求改進和加強少年兒童的道德教育。小學生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小學生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是迫在眉睫的。
在我班里,有這樣一個孩子,平時做事拖拉,十分“懶”,不愿寫作業,字跡潦草、錯字連篇,總是“短斤少兩”。一個六年級學生,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十分讓我擔心。于是,我決定“治一治”他這個毛病,幫他改改這一不良習慣。
有一天,利用課間時間,我把他叫到辦公室,給他拿了本新的硬筆書法本,在本上工工整整地寫下幾個字,讓他照著寫寫看,然后在旁邊靜靜地看著他寫字。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一筆一畫寫得還不錯,我趁機表揚他,并提出了重新寫好作業的要求。我一連兩星期都堅持留他,再旁邊看著他寫作業,他的字跡一點點有了改進,我還在家長的面前表揚了孩子的變化。此后,他的學習習慣也有所改變了,潦草的字跡變得工整了,雜亂的書桌變得整齊了……
孩子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需要老師和家長的教育和引導。家長和老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導師、引路人,做學生健康成長的守護者,我們每一位家長和教師必須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全面發展,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習慣決定一個人的成敗??鋸堻c說,好習慣是一個人一生成功與否的關鍵點。好習慣使人受益終身,所以養成教育在對每一個人的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養成教育與素質教育緊密相關。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誤,我們父母和老師不要把它看成是不可救藥的,因為他能否改過自新、重歸征途,我們父母和教師責任重大。只要我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用一顆寬容的心去愛他、關心他、幫助他,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為愛的力量是無窮的!讓我們每一個人都為孩子的養成教育出一份力量吧!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