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超霞
摘 要:幼兒園教師和家長在幼兒教育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師與家長的溝通直接關系著雙方能否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加強教師與家長的有效溝通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在實際教育工作中家園溝通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溝通頻度少、過程不深入、渠道不暢等,對此在認真研究、細致分析之后提出了三點解決策略,即主動出擊,走進家庭;熟悉家長,開發資源;構建平臺,延伸溝通,以為幼兒園和家長間的溝通交流提供一定的指導和幫助。
關鍵詞:幼兒園;家園溝通;問題;策略
家園共育是實現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幼兒園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幼兒園在與家庭的溝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采用了多渠道的溝通方式與家庭建立聯系,但家園溝通形式化、內容單一、溝通渠道不暢等問題仍然存在。那么在幼兒園實際工作中,教師與家長該如何進行有效溝通以促進幼兒更好地發展呢?
一、幼兒家長與教師有效溝通的意義
實現幼兒園與家庭的合作共育,幼兒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是關鍵。成功的幼兒園與家庭的合作,需要教師與家長之間建立深入、有效、密切的溝通聯系,才能使雙方相互了解,達成對幼兒教育的統一認識,減少分歧,并為實現共同的目標發揮各自建設性的作用,最終為幼兒提供最優質的教育。幼兒教師和家長若能在溝通的觀念和行為上有所改善,對于幼兒、教師和家長以及幼兒園的發展都是有益的,也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學前教育的整體功能。
二、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存在的問題
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中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溝通頻度不能滿足家長的需要
在目前的幼兒園教育中,家長參與教育活動的時間和機會太少,如一學期一次家長會、幾次家長開放日親子活動等,由于次數少,也就產生了家長與教師溝通頻率少,不能滿足家長需要的問題。
(二)溝通過程家長不能充分參與
有的教師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一味地自我述說,完全沒有聆聽家長的觀點,導致家長不能充分表達個人看法,不能與教師的教育產生共鳴,也就無法取得家長的支持。
(三)溝通過程不深入
在實際工作中,集體性的溝通方式占了多數,唯有接送交流是最常見的個別溝通的方式。接送交流雖然能面對面、一對一地溝通,但接送交流時間緊、人多忙亂,只適合簡短溝通,不適合探討問題。因此,總體來看,教師與家長缺少能個別、深入溝通的方式。
三、家園溝通的有效策略
1.主動出擊,走進家庭
面對家園溝通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我們要善于主動出擊,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親近每一個幼兒家庭,把幼兒教育活動延伸到幼兒的家庭,與家長一起對幼兒進行一致的教育。
如,我班康×剛上幼兒園時還不會用勺子吃飯,而且吃飯很慢。通過了解他的家庭教育背景,發現康×父母平時工作忙,沒時間照顧孩子,是隔代教育,因為寵溺孩子,使康×養成了不良的用餐習慣。通過家訪、電訪及家長一日體驗活動,康×家長認識到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將來學習的重要性,與我們探討糾正孩子習慣的方法:在家吃飯時關掉電視拿走玩具,讓康×坐在餐桌上和家人一起吃飯;尊重康×吃飯的自由與意愿,給予時間學習用餐的技巧,耐心教導康×獨立用餐的能力和文明用餐的禮儀。同時在幼兒園,我們也經常幫助并鼓勵康×學著獨立用餐,專心吃飯,并時刻提醒他飯嚼碎了以后就咽下去,過了一段時間康×就學會了自己吃飯,并加快了速度。
可見通過家園溝通達成對幼兒進餐習慣的共識后,家長就會按照幼兒園的行為規范要求孩子并立場堅定地一以貫之,與教師形成教育合力,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
2.熟悉家長,開發資源
家長是可開發的教育資源。在教師了解家長的過程中,要以真誠的態度、謙虛的姿態去交流,以自己的誠意說服家長為我們的教育提供資源。
我班有個家長是當地的醫生,正好有段時間班里流感、手足口病高發,家長也都惶惶不安,甚至有些沒病的幼兒也請假在家,就怕受到傳染。于是我就邀請這位家長來幼兒園開講座,在這次講座中,家長們積極參與,受益匪淺,知道了傳染病與個人習慣也有關之后,家長們尤其是爺爺奶奶們主動配合幼兒園老師督促孩子要勤洗手、講衛生,甚至反過來要求教師關注自己的孩子,在園里時要常常洗手,不讓臟東西進入嘴巴。還有家長們聽醫生說要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對幼兒園的戶外活動的看法也轉變了,經常遲到不參加晨練的幼兒也能按時入園。
利用家長資源引入幼兒園活動,讓家長以自身的特點、特長的實用性影響其他家長,達到資源共享。
3.構建平臺,延伸溝通
對幼兒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但很多家長對幼兒的教育傾注的時間和精力較少,更多的是寄希望于幼兒園,有些甚至對幼兒的發展、成長表現得比較隨意,平時陪伴的時間都沒有,更別提開展家庭教育了。因此我們就利用家長會、家園聯系冊、網絡交流平臺等途徑向家長宣傳正確的教養方式、親子活動的重要性,引導家長配合幼兒園教育,共同開展教育。
如我們開展環保教育活動時,就利用班級QQ群向家長介紹活動的意圖,讓幼兒與家長意識到生活中有很多廢舊物是可以再次利用的。手工課上我們經常用到各種漂亮的糖紙來包糖果,因此我們發動家長在家吃糖果時,有意識地提醒幼兒將糖紙收集起來送到幼兒園。當幼兒興沖沖地將自己帶來的糖紙給老師或用自己帶來的糖紙包糖果時,他們別提多高興了。在家園共同配合下,幼兒已經有收集生活中廢舊材料的意識和行為了。
建構多渠道的溝通平臺,可讓家長對幼兒園的教育理念、教師的教育方式有所認識。這種認識就是理解的前提,是消除家園隔閡、促成家園溝通的強大助推力。
在踐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幼兒園教育工作中,先進的幼兒教育理念與傳統的教育理念的沖突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阻力和困難。盡管如此,我們仍要迎難而上,激流勇進,以自身的創造力和對待幼兒教師工作的極大熱忱,尋找家園溝通的有效途徑。通過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建立起對彼此的信任,從而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以提高幼兒的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黃翠萍.家園溝通中話語的溫度[J].早期教育(教師版),2015(3).
[2]潘美娟.《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導向下的家園合作素質教育[J].幼兒教學研究,2013.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