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志紅
第一次聽到“學案”這個名詞是在太原師范學校教授的講解中,我恍然大悟,雖然在幼兒園我們沒有用“學案”這個名詞,但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幼兒園教學早已與中小學的“學案”教學接軌。2007年,我們探索的“同案”教學與當今的中小學“學案”模式殊途同歸,我們并沒輸在起跑線上。分析兩種教學,它們有許多相似之處,也有些許不同。
一、一字之差:“學案”與“同案”
“學案”是指教師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為指導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而編制的學習方案。“同案”是指幼兒園根據幼兒不同的年齡特點、生活經驗、最近發展區的認知水平,為幼兒掌握新的知識與技能設計的教學方案。
二、針對性的不同,即目的、作用不同
學案的針對目標是學生,目的是幫助學生如何學習,起到“導航”的作用,它具有導讀、導聽、導思、導做的功能。同案的針對目標是老師,目的是幫助老師如何運用設計的教具、環節的設疑、學具的利用,引導幼兒完成預設的活動目標。它對幼兒具有吸引興趣、激發潛能、引領完成的功能,對教師起著指導性作用。
三、載體不同
學案導學:是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的方法訓能達標的教學活動,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突出學生自主學習,注重學法指導的教學體系。
同案教學:是以同案為載體,以個性化修改的手段、策略,根據不同幼兒的發展水平,設計不同的活動層次目標,指導幼兒在原有的發展水平上有所提高,突出全體,注重幼兒個體差異。
當然,幼兒教學與中小學教學因為教育對象的不同,國家教學大綱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不同,本身就存在很多的不同之處。在此,僅談談個人見解:
首先,中小學教學更多注重的還是知識,在運用能力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分科學習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指向。一節課的安排,讓學生對個體與整體、教育分期目標與課堂掌握情況及個人的認知水平有個評估。幼兒園教學更多注重的是興趣與習慣的培養。在玩的過程中,激發幼兒探索的欲望。在生活中知道什么該做,該怎么做。在組織活動中,可以根據幼兒興趣的濃厚及探索的欲望隨時調整活動時間,可以及時縮短時間,還可以增加活動課時。教師的隨機性很強,甚至可以根據興趣及時改變教育目標,生成更有價值的目標。
其次,中小學教學分科明確、目標指向明確。當堂課學生的表現和任務完成情況就是學生掌握知識的表象。而幼兒園教學的各科知識互相滲透、有機結合,目標教學在單一的活動中以情感及態度目標為重。完成目標的過程中,幼兒思維的活躍、探索的欲望、動手操作的能力及語言的表達、對事物的專注力等綜合各種技能的表現才是教育真正的內涵。
最后,中小學教學,學生以“學”為主,雖然教師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但歸根到底,為的還是一個字“學”,即學生“學”到什么;而幼兒園教學以“玩”為主,教師設計不同的活動,玩中學、學中玩,不刻意強調學到什么,而強調喜歡玩與怎么玩,有多少種玩法,怎么與別人的玩法不同,注重的是興趣、想象、拓展及專注力。
不管是“學案導學”還是幼兒園的“同案教學”,都有一個相似的地方——要求教師有較高的素質。
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素質尤為重要。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更是要求各科知識掌握到位。在“同案”設計過程中應做到:
1.分析內容到位,確定目標指向,語言表述準確。
2.教具設計合理,操作性強。
3.設計環節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環環緊扣。
4.活動過程中,設疑有實效性、開放性。
5.小結語言簡潔明了、評價合理,具有激勵性。
6.拓展延伸活動具有挑戰性或能力鞏固性。
在備課的過程中不僅要備老師,更要備幼兒。備老師的語言流暢,導入合理又自然,過程銜接有實效,小結簡潔明了,活動靈活、形式多樣。備幼兒的能力差異,了解每個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制定不同幼兒的目標價值取向,制定可以想到的突發事件應對方案,提前設想幼兒所有可能提出的問題答案,制定針對不同能力幼兒的不同目標取向,根據目標的不同準備難易不同的學具等等,在區角活動設計中,要求教師做到:
1.知識豐富,設計出奇。
2.材料投放充足,適合幼兒操作。
3.學具設計合理,具有挑戰性。
4.區角指導能恰到好處,適時介入。
5.材料更換時間合理,具有實效性。
6.區角活動目標與集體活動目標有機結合,起到引領與鞏固作用。
四、過程不同,落腳點不同
學案作為教學載體的教學價值,在注重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還承載了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學習。在此基礎上訓練學生思維及視野的開闊、思路的拓展,學生的學習基本按照老師的設計而通過各種途徑完成教學任務。
幼兒園的“同案”教學的價值取向,注重幼兒個體差異,在主動玩耍、探究的過程中,根據不同的玩法、思路可以生成新的目標與要求,并在此基礎上的個性化修改更讓老師可以隨心所欲。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拓展新的思路,做到幼兒想學什么,教師引導什么。同案是策略,個性化修改是手段。以幼兒發展為目標,注重的不是活動結果,而是活動過程。這要求教師博覽群書,有一定的應變能力,隨時能跟上幼兒多變的思維,并能自然轉換。
新時期的教育教學改革不斷進行,對年輕教師提出了挑戰,也對校長、園長提出了思考:
1.教師素養如何提高?
2.教師個體的創造精神和教學風格如何充分體現?
3.在網絡教學環境下,“同案”教學的個性化修改水平如何提高?
4.如何真正實現“幼兒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教學模式?
正如吳教授所說:“未來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而是我們要創造的地方。通向未來的路不是找到的,而是走出來的。走出這些道路的過程既改革著走出這條道路的人,又改變著目的地。我愿意為創造這條路披荊斬棘。”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