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新武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真正主體。
關鍵詞:有效;轉變;發展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低效現象仍然嚴重,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小學數學教師教的方式導致數學課堂教學低效,主要表現在:(1)采用師講生聽,師問生答,乒乓球式的教學。(2)教師隨意性語言過多,一堂課好像總在講話,過于忙碌。(3)提出的問題瑣碎,無思考價值。(4)活動要求不明確。
2.小學生學數學的方式導致數學課堂低效,主要表現在:(1)小組活動流于形式。不知要求,無合作意識,更無合作內需。(2)學生的語言表達半句話或不完整。(3)有人聽課不善于表達。
3.小學數學教師留給學生的時間和空間明顯不足導致數學課堂教學低效,主要表現在:(1)教師一甩出問題,馬上要求學生回答。(2)學生的探索過程還沒有完成,教師命令匯報。(3)探索的結果不是學生總結出來的,而是教師總結出來。
導致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低效的現象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當下提高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迫在眉睫,那么怎樣的數學課堂教學才算有效?
二、具體策略
一節數學課,能使學生在數學上有提高、有進步、有收獲,這節課才是有效的課堂教學。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反思意識,筆者認為體現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很多,在平時的工作和學習中,筆者注意做到如下幾點:
1.由教師“講”數學轉變為學生“做”數學,由課堂上的數學轉變為身邊的數學
讓學生切實地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而不是在老師的課堂上,讓學生更加明白數學是生活的需要,而不是考試分數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感到:要想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讓學生喜歡數學,就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發現并主動獲取知識,就要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的心靈溫暖。這樣學生才能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素質。
2.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而現在的一些數學課,情境只是為創設而創設,只圖表面熱鬧,未能突出數學學習主題,既浪費時間,又削弱了學生該活躍的思維,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征進行設計,情境創設要有吸引力。
如“分數初步認識”的教學導入:剛上課,筆者給學生課件出示一個帶語音的“猴子分果子”故事,語言生動有趣:猴兄弟上山摘桃子,摘了四個桃子,要平均分給兩只猴子怎么分,很多學生一下回答出來了。第二天,他們又上山去找果子,找得很辛苦,結果只找到了一個大蘋果,平均每人分幾個呢?學生回答半個,如果要你用一個數來表示這半個蘋果,你怎么表示?然后引出分數。接著問:你知道什么是分數嗎?你想學分數嗎?這樣的情境創設,時間不長,卻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高高興興地進入數學王國,為接下來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氛圍,引發學生獲知解惑的欲望。
3.留足夠的時間、空間給學生,讓學生經歷教學探究與展示過程
在教學中,筆者安排了這樣一個情節:讓兩位同學上臺猜拳,并用報紙遮蓋(老師和他們本身也不知道勝負的結果),讓其他學生猜勝負結果,并寫在練習本上,通過拉近與他們生活的距離,學生一下子來了興趣,課堂一片活躍,結果有一多半學生通過估計猜對了結果。第二次筆者重新設計規則,并不是猜勝負結果,而是猜他們各自手勢是剪刀、錘子,還是布,那么就有了9種可能性,然后筆者讓學生將猜想的結果寫在本子上,而且同桌之間可以進行交流,結果只有幾個人猜得對,這時學生面面相覷,筆者及時質疑:這次為什么那么少學生猜對了呢?大家討論一下,這時學生紛紛踴躍發表自己的意見,明白第二種猜想的結果多,猜對的可能性小。通過活動,學生腦海里進一步確立了可能性存在大小這個觀點。
4.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學會做一個“懶惰”的老師,這句話使筆者受益匪淺。全國知名小學數學特級教師華應龍在講座中是這樣解釋的:做一個懶惰的老師,并不是說做一個學術教學懶惰的人,而是要求不要在課堂上去包辦教學過程,不要將課堂當成是老師自己一個人的舞臺,學生才是課堂教學舞臺真正的表演者,而是不斷地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再由學生找出問題所在,由學生自己動手去解決,在做的過程中發現錯誤,總結規律,得出結論。只有這樣,學生得到的知識才是最牢固的。
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是我們教師共同的追求。有效的數學課堂是一種理念,是一種教學價值追求。數學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建立在學生生動、豐富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導學生學會“做”中學數學,探究中學數學,合作交流中學數學的方式,將過去的講數學、聽數學、老師的數學,轉變成做數學、用數學、生活中的數學,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進而獲得主動發展。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