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孫達國
摘 要:新課標理念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注重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強調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整合,語文課要有“語文味兒”。
關鍵詞:語文;興趣;朗讀
語文姓“語”,語文教學要以語言練習為中心,特別是要加強語言的運用。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聽、說、讀、寫),提高人文素養。要由“教教材”變成“用教材教”;由“教課文”變成用“課文學語言、用語言”。
語文課要有“語文味兒”。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強調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整合。這是筆者和同事們在語文教學中大力倡導、實踐的,這也是中寧縣第九小學語文教學的最大特色。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余永正說:“對于孩子的學習來說,第一是興趣,第二是興趣,第三還是興趣。當孩子們興味盎然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時,學習就變成了一種特殊的享受,變成一種精神的需要。”學生擁有了學習的興趣,語文課堂才能煥發出活力,書聲瑯瑯。我的同事王老師不論是授課《烏鴉喝水》,還是《楊氏之子》,都充滿著濃濃的“語文味兒”。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精彩的表演、更沒有眼花繚亂的課件,但是樸實的教學卻讓在座的幾百名教師和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心服口服。整個課堂充滿著活力,充滿著強烈的“語文味兒”。把聽課的老師、學生緊緊吸引在她的課堂上。
在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時,王老師從鳥入手,問:“同學們,你們見過鳥嗎?”同學們說:“見過?!薄澳敲?,你們見過哪些鳥呢?”引出烏鴉,然后師生一起書寫“烏鴉”。緊接著王老師又說:“你們知道烏鴉長什么樣兒嗎?”學生說:“烏鴉長得黑不溜秋的,像一塊碳?!睆耐趵蠋煹囊n環節來看,她從識字入手,然后寫“烏鴉”一詞,最后讓學生說烏鴉是什么樣兒的。這不就是語文的聽、說、讀、寫嗎?這不就體現了語文課的“語文味兒”嗎?
在教《烏鴉喝水》一課時,課后的第一題是“朗讀課文,說說烏鴉是怎么喝到水的?”第二題是“讀一讀,用‘一顆一顆‘漸漸兩個詞各說一句話”。從王老師的教學過程來看,王老師沒有分析課文,也沒有用課件來展示“瓶口小,烏鴉喝不著水,到最后喝到水”的這一過程,而是抓住關鍵詞“找水喝”“喝不著水”“喝著水”叫學生單獨讀。王老師說:“喝,在課文中很重要,再找一找課文中與喝有關的詞?!睂W生找到了“找水喝”“喝不著水”“喝著水”這些詞。“看見找水喝,你想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話或課文中的話說一說”。學生說的很多,其中有一個學生說道:“有一只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看見一個瓶子,瓶子里有水,卻喝不到,它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烏鴉看見旁邊有小石子,想出了辦法。把小石子一顆一顆地銜起來,放到瓶子里,最后就喝到水了。”緊接著,王老師讓學生用“一顆一顆”“漸漸”這兩個詞來說話,學生熱情很高,說“天上的星星一顆一顆地眨著眼睛?!薄耙活w一顆的葡萄熟了?!薄疤枬u漸地升高了?!薄疤鞖鉂u漸地涼了?!薄f得多好??!王老師在讀中抓句,在讀中抓詞。從說的過程中,學生明白了,烏鴉是怎樣喝到瓶子里的水的。在課堂中,王老師沒有分析課文,僅僅通過讀文就順利地解決了課后習題。這不就是語文課中的讀中感悟嗎?這不就是濃濃的“語文味兒”嗎?這不就是用語文的方法解決了語文的問題嗎?
還有,王老師在教《楊氏之子》這篇課文時,對“惠”及楊氏之子聰慧、有教養、有禮貌的理解,無不時時刻刻體現著語文課堂的“語文味兒”。
教師入情入境的巧引,讓學生對文本個性化的理解得到彰顯。《伯牙絕弦》是一篇簡短的文言文,故事蕩氣回腸,反映了俞伯牙和鐘子期之間純真的友情,令人動容。在教學《伯牙絕弦》一課時,趙媛媛老師這樣引導學生:“當你讀‘峨峨兮的時候,你眼前看到什么?讀出你看到的景色!”(導讀《伯樂絕弦》中伯樂鼓琴,子期的知音話語。)趙老師還把課本“資料袋”中的內容:“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一樽”“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絕弦已無聲”“鐘期就已沒,世上無知音”,巧妙地化作學生讀書的導語,引導學生一遍遍在讀中感悟伯牙、子期之間的友誼。學生讀得熱淚盈眶,聽課的教師無不動容。這樣巧妙引導的例子數不勝數。當中,也不缺評讀,就是學生傾聽了其他同學后做出評價并讀出自己的思考,沿著一條主線,層層深入研讀文本中精彩的文段,把枯燥的語言從學生的自主讀書活動中靈動起來。
余永正老師說:“語文教學應該充滿情趣?!边@點對于語文課堂教學來說,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語文姓“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童話、寓言、故事、詩歌,有很多美好的人,美好的心靈,美好的景物,美好的情境……每一名小學語文老師語文功底要扎實,語文素養要高,深入研讀教材。開課前都要先吃透教材,要努力讓自己的語文課堂書聲瑯瑯,簡簡單單教語文,靜下心來鉆研課文。當學生提出問題時,老師不要簡單化處理,而是引導學生來聯系自己,從實際出發,進而得到情感的升華和豐富。
參考文獻:
[1]張光蕊.如何讓濃濃的語文味兒充溢語文課[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6(2).
[2]程少堂.“語文味兒”理論構想[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3(7).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