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琴
我們渝中區肖家溝是區內一所有著半個多世紀辦學歷史的公辦小學,具有辦學規模小、學生來源多元化、師資力量發展不均衡等特征。2009年,我校在專家引領下從“為師生的終身幸福奠基”的辦學思想出發,確立了以“博雅教育”為特色,構建“博雅”學校文化的實驗研究。旨在讓肖小學子通過六年“博雅”學校文化的浸潤變得“博學多識有才氣,溫文爾雅有氣質”。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要培養學生溫文爾雅的氣質,我們就首先從讓學生知禮、明禮、懂禮、踐禮開始。我們結合學校實際,根據兒童認知心理,啟動了禮文化教育。通過多年的積極探索,初步形成了以“環境優化、陣地夯實、課堂滲透、課間融入、行動踐行”為特色的禮文化教育模式。
一、環境營造禮儀氛圍
優雅的校園環境,往往能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教育魅力和奇特功效,禮文化教育與禮儀素質的培養更需要教育氛圍。學校首先落實外顯的禮文化環境,利用展板、黑板報、走廊過道展示:歷代禮文化精髓、文明禮儀溫馨提示,并將這種文化內涵滲透到每一間教室,首先,在班名的設計上,很多班均以“閣、堂、軒、齋”等頗具傳統文化韻味的雅語命名,這樣的設計不僅體現了班級名稱與我校特色課堂——國學課的有機結合,也蘊含了每個班級的奮斗目標。其次,各班教室后門的班級文化墻的設計更是獨具匠心,彰顯出各班獨特的個性,有的以“理解、寬容、和睦”;有的以“愛”等為主題凝練自己的班級精神文化;有的以“愛護環境”等為主題打造特色中隊;更多則以班訓、班主任寄語、班級奮斗目標等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整個文化墻的設計過程都有學生參與,當其產生的那一刻,也是班級師生精神高度凝聚的一刻,更是令人愉悅的教育過程。學生學習和生活在濃郁的禮文化校園中,一舉手、一投足都受到禮的感召和熏染。
二、陣地宣講禮儀知識
相對于我校近90%的民工子女來說,他們純樸、善良、勤勞,但就是很多地方差點兒規矩,比如說早上到校有不洗漱、不梳頭的,家長到校有穿拖鞋的,公共場所有大喊大叫的,接受了別人的幫助無動于衷的,見到老師手足無措的、羞澀滿臉通紅的,甚至還有扭頭就跑的等等。針對這一現狀,我們要求教師充分利用朝會、午會、班隊會等德育的主陣地讓教師教禮、學生學禮。同時,與學校科研課題“開放式閱讀的研究”相結合,每周一的集體朝會集體誦讀《三字經》《弟子規》《誠信三字經》等,孩子們在誦讀經典的同時感受傳統禮文化。另外,我們還收集古代圣人、諸子百家的優秀禮文化,現代禮儀要領編成三字經、拍手歌及校本禮儀教材《小學校,大“禮”堂》,讓學生廣為學習和傳誦,進而充分發揮德育陣地知識引領的作用。
三、課堂滲透禮儀教育
課堂教學是禮文化教育不容忽視的主陣地,我們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將禮文化教育明確寫入“三維”中的情感與態度目標里,教師在各科教學中結合學科特點,遵循知識傳授與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則有意識地滲透禮文化教育。如,語文課教學《小足球比賽》教育學生在公共場所要注意禮儀;英語課結合句式訓練,幫助學生掌握“見面時、向別人借東西時、不小心碰到別人時”的禮貌用語;音樂課教學歌曲《好朋友來了》滲透待客之道等等。
四、課間融入禮儀教育
課間活動是有別于課堂的另一片教育天地,在學生的課間活動中融入禮文化教育和禮儀實踐是易于學生接受的,也是積極有效的,每節課后的下課鈴聲,我們都以音樂加溫馨提示的方式提醒學生文明玩耍;每層樓道的紅領巾監督崗按時到崗、認真履職,對于課間不文明的行為及時制止,加以勸導;在每天一小時的大課間活動,我們把常見的禮儀規范動作“請禮、鞠躬禮、握手禮、再見禮、接物禮”等編成禮儀操融入大課間活動。通過以上活動載體,讓學生反復感受、反復體驗。
五、實際行動踐行禮儀
學生在知禮懂禮后,只有通過多種形式、各個渠道踐行禮儀,才能有效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學生,但我校有部分家長長期因生活環境的影響,養成了說話粗俗、衛生習慣差、不拘小節等陋習,所以更多時候需要孩子去改變家長、影響家庭。我們要求孩子們每天必須給父母一句溫馨的問候,做一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父母為自己創造的環境中努力學習,聽從父母的教導,飯桌上自覺為父母盛飯、拿筷等等。讓孩子的積極主動去改變原有的家庭氣氛,營造一種溫馨的家庭氛圍。通過學校舉辦家庭禮儀專題講座、每學年“文明家長”“文明家庭”的評選促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同步、家長文明素養的提高。在學校的文明禮儀踐行中,我們不僅有紅領巾監督崗,每個班還有文明監督員,重點對不文明的同學加以勸導,每周組織學生到市少兒圖書館參與“周末小義工”志愿者服務活動,每一年都組織學生到敬老院獻愛心、參與街道的“大手牽小手”文明勸導活動、“光盤行動”等。孩子們在踐行文明禮儀的同時,也加速了他們融入大城市生活的進程。這樣就使肖小校園真正變成了小學校,大“禮”堂,小學校,大雅堂。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