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同貴

摘 要:通過對樊屯隧道的綜合地質勘探,了解樊屯隧道的工程地質特征,為優化隧道設計提供地質依據。
關鍵詞:勘探;工程地質特征;隧道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4.087
1 概況
樊屯隧道位于建昌縣白塔鎮頭道溝村附近,呈北東向展布,設計兩條分離式單行曲線隧道,設計洞身寬10.75m,洞高5.0米,左洞長680米,右洞長700米,屬中隧道,其進出口里程樁號見表1:
2 勘察工作情況
本次勘察以工程地質調繪、鉆探、物探(高密度電法、淺震法)、原位測試、室內試驗、工程測量等手段進行工作。主要揭露地層為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Q4pl+dl)粉質粘土、粉質粘土混碎石,侏羅系義縣組(Jxw)安山巖。
3 隧道圍巖穩定性評價
隧道建昌端洞口:
屬緩坡地貌,地形坡角在3°-10°。洞口處地表為(1)粉質粘土:灰黃色,濕,可塑。層厚0.4-0.8米。(2)全-強風化安山巖:灰色,巖芯呈土狀,碎石狀,節理裂隙很發育。Vpm=1000-1500m/s,Kv=0.05-0.06。(3)中風化安山巖:灰色,巖芯呈碎塊狀,節理裂隙發育,隱晶質結構,塊狀構造。RQD=0-10%,Rc=25MPa,Vpm=2200m/s,Kv=0.13。
地下水以第四系孔隙水及基巖風化裂隙水為主,水量隨大氣降水量及節理裂隙變化而變化,圍巖富水性不均一,透水性較弱。
洞口處圍巖為較軟巖,極破碎,散體狀-碎、裂結構,地下水修正系數K1=0.3,計算[BQ]=167.5,屬Ⅴ2級圍巖,隧道開挖時,圍巖受振動易發生掉塊,甚至塌落,建議采用錨噴掛網式聯合支護,采取適當的防水、排水措施。
隧道興城端洞口:
屬緩坡地貌,地形坡角在5°-10°。洞口處地表為(1)粉質粘土混碎石:灰黃色,濕,可塑,混碎石,混20%的碎石。層厚2.7-6.6米。(2)全風化安山巖:灰色,巖芯呈砂土狀。③強風化安山巖:灰色,巖芯呈碎石狀,砂土狀。Vpm=1000-1500m/s,Kv=0.05-0.06。
地下水以第四系孔隙水及基巖風化裂隙水為主,水量隨大氣降水量及節理裂隙變化而變化,圍巖富水性不均一,透水性較弱。
洞口處圍巖為軟巖-較軟巖,極破碎,散體狀-碎裂結構,地下水修正系數K1=0.3,屬Ⅴ2級圍巖,隧道開挖時,圍巖受振動易發生掉塊,甚至塌落,建議采用錨噴掛網式聯合支護,采取適當的防水、排水措施。
洞口邊坡穩定性分析與評價:
洞口所處地貌為低山地貌,山體自然坡度為5°-10°,斜坡自然條件下較穩定,邊坡開挖地層主要為碎石及全-強風化安山巖層,地下水影響小。興城端洞口處第四系松散堆積層厚度較大,為2.2-6.6米,開挖高度內巖土體較不穩定,易小范圍塌落,因而施工時應采取適當的防護措施。
4 結論
(1)樊屯隧道勘察工作嚴格按照技術要求執行,外業采用了地表調繪、鉆探、物探、聲波測試、工程測量等手段,室內進行了物理力學性質試驗工作,劃分了圍巖級別,對洞口、洞身穩定性作了工程地質特征與評價,為隧道的設計提供了工程地質依據。
(2)隧道洞口處開挖高度內巖土體較穩定,特別是興城端洞口處第四系松散堆積層厚度較大,為2.2-6.6米,開挖高度內巖土體較不穩定,易小范圍塌落,因而施工時應采取適當的防護措施。
參考文獻:
[1]常士驃,張蘇民.工程地質手冊(第四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2007.
[2]建昌至興城高速公路工程地質報告[R].遼寧省交通規劃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