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云霞
關于大數據,目前并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一般情況下,大數據指的是用常規的軟件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的集合。大數據時代下,傳統的新聞報道思路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也很難得到人們的認可。新聞編輯必須積極轉變觀念,運用“數據驅動新聞”的思路對新聞事件進行預測和分析,更好地滿足人們對于新聞時效性和即時性的需求。
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對大數據時代下新聞編輯工作現存問題進行了簡要分析:一是滯后性。新聞的首要特征是實時性,能夠讓受眾在第一時間了解到新聞事件的真相。但是在傳統的新聞編輯模式下,新聞報道時間明顯滯后于新聞發生時間,受眾通過新聞報道很容易產生“后知后覺”的感覺,這與新聞的實時性要求相悖。二是片面性。高質量的新聞報道應該對新聞事件有一個客觀的、全面的把握,建立一個強大的輿論場,引導正確輿論導向。當前的很多新聞編輯工作者對新聞編輯工作性質的理解不到位,習慣性從自己的認知角度開展實際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新聞報道質量。三是陳舊性。這一點主要針對新聞編輯工作方式而言。大數據時代下各行各業都在想方設法運用大數據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新聞編輯工作者卻依然沿襲傳統的工作方式,不注重采用新的新聞傳輸、編輯方法,導致工作效率難以提升。
數據的研發與應用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典型特征。新聞編輯也要從思想上和心理上向大數據時代靠攏,積極引入數據思維,找到符合大數據時代特征的新聞編輯工作模式。尤其是對新聞編輯工作中出現的各種數據,要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歸納、分析和整合,發現新聞內部信息之間的聯系,對所有新聞信息進行優化重組,呈現高質量的新聞報道。另外,要指出的是,新聞報道中的新聞源本身就來源于龐雜的信息數據中,新聞編輯要想把零散的信息數據轉化成高質量的新聞報道,必須綜合運用視覺性、關聯性和預見性思維對龐雜的信息數據進行“二次加工”,使其完整、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受眾面前。
新聞報道的數量和質量直接決定新聞媒體單位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因此新聞媒體單位對新聞編輯的工作效率十分重視。尤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彰顯社會效益的前提下,如果新聞編輯的工作效率低下,不僅會影響自身的收入,而且會使新聞媒體單位逐漸被市場淘汰。大數據時代下,新聞編輯可以把數字互聯網和移動平臺等新媒體應用到新聞編輯工作中,創新工作方式,為搜集、整理、編輯和報道新聞打造一個高效率的平臺,這不僅能大大減少新聞編輯的工作時間,而且有利于拓展他們的思維,激發他們的靈感。
大數據時代下,內容為王仍是新聞編輯工作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背景下,新聞的價值都體現在新聞內容中。新聞編輯工作者不僅要把新聞內容提供給受眾,還要保證新聞內容對受眾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這就需要新聞編輯工作者對龐大的信息進行鑒別與加工,從中整合出最有價值的新聞信息,提高新聞報道的新穎性,滿足受眾對新聞的需要,激發受眾的興趣。需要強調的是,新聞報道不能過于追求刺激或獵奇,應堅持以事實為依據原則,保證新聞的真實性,使新聞內容價值得到充分體現。
新聞編輯工作者要想把數字互聯網和移動平臺等新媒體優勢轉化為自身的能力,必須不斷提高自身對新聞數據的應用技能。比如,加強學習大數據和信息技術,了解互聯網和移動平臺等新媒體平臺的工作流程、工作方式以及工作要點;利用新媒體平臺加強與受眾的交流與互動,充分了解大數據時代下受眾思維方式、思維習慣的變化以及對新聞報道的需求;以新媒體平臺為依托,配合新聞報道,向受眾提供畫面、視頻內容;利用新媒體功能,做好文字處理工作,提高新聞報道內容的畫面感和藝術性。此外,新聞編輯還要加強與攝像工作者的聯系和配合,將攝像工作者拍攝到的信息及時傳遞給新聞編輯,保證新聞報道的即時性和現場性。
新聞具有實時、高效、實用等特征,傳統的新聞編輯模式已經引起人們的視覺和聽覺疲勞。而且從目前發展形勢來看,大數據的應用很有可能顛覆傳統的新聞編輯業務評價標準。在此形勢下,新聞編輯要想不被時代淘汰、不被新聞行業淘汰,必須牢固樹立以受眾群體為導向的新聞編輯觀,注重數據信息的采集和整合,運用數據驅動新聞,保證新聞報道內容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這不僅是新聞單位健康、長遠發展的戰略措施,也是新聞編輯工作者適應和滿足大數據時代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
[1]崔瑨.大數據時代新聞編輯能力構建策略[J].中國報業,2015(11)上,66-67.
[2]黃曉慧.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新聞編輯觀轉型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6(1):15.
[3]陳子艷.論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新聞編輯觀[J].西部廣播電視,2016(18):36.
[4]閆婷,李明德.數據新聞:報道方式的創新與拓展[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