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衛東
縣級廣播電臺作為最基層的媒體,按照傳統的節目編播方式,無論是從新聞的采編還是到節目播出,都不占據任何優勢。那么作為縣級的廣播媒體就停滯發展?節目也不創新嗎?答案只有一個:當然是不可以的,相信很多人都不愿意看到一個落后停滯的工作環境,可當我們面對這樣的情況時,又如何去改變?如何去發展?如何去調整?筆者認為:那就是要集中發揮自身的平臺優勢,辦好本土接地氣的新聞節目,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讓受眾成為新聞節目創新的參與者,這樣才能使基層廣播媒體發揮基層傳播的作用。
縣級廣播電臺作為本土的有聲語言媒體,有著大事小事隨處隨發隨播的地域優勢,這也是相對于中央級和省市級別的媒體競爭優勢所在,所以挖掘本土事件、人物、好人好事、民生等新聞為報道核心,辦出本土特色化的新聞節目。從現場錄音到連線采訪,從平臺互動到微信參與,都使用地域方言的方式播出,是上級臺所達不到的。近年來,贛榆廣播電臺在自辦的《直播贛榆》綜合新聞節目中不斷的改版創新,圍繞聽眾關心的房價問題、贛中教育集團在新城的建設問題、農村農業合作社問題、贛榆火車站建設和投入使用問題等內容進行重點報道,使聽眾及時了解本地區政府的做法,促進交流和溝通,化解政府與群眾的矛盾。因此,《直播贛榆》節目也成為贛榆當地收聽率較高的品牌節目。
作為縣級廣播電臺的編輯記者,大多是本地人,人際關系網眾多,溝通起來也更為方便,容易獲取本土各類信息,掌握第一手新聞素材,包括一些突發事件和聽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當然在這網絡發達的微信的朋友圈、微博的發布時代,我們所能做到的是更權威、更全面、更互動的報道,聽眾、網友討論互動,都會成為獨家的報道視點。如本臺獨家報道的《小城大愛》新聞專題,圍繞環衛工人的工資丟了之后,大家紛紛給其捐款,可后來又找到丟失的工資后,就不要大家的捐款了,直接把捐款讓給了下口敬老院的老人們,節目播出時與聽眾和網友互動討論,體現出了贛榆這座小城里,處處充滿愛的良好社會氛圍,同時并引起省級媒體和中央媒體的爭先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反響。
縣級廣播電臺的發展會受到資源、人才、資金等因素影響與制約,要在這些制約的因素中尋求平臺優勢,就必須做到以點突破。以點突破就是本土化的民生新聞,民生新聞關注的就是百姓生活問題的新聞,它會讓本地區受眾重新認識縣級媒體的優勢在哪里?這種優勢是不可替代的,這也正是縣級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以大眾的視角來關注當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真實反映我們身邊人的生活狀況,讓新聞既好聽又實用。大到交通事故、政府部門的服務問題、土地補償問題等等;小到鄰里糾紛、家庭矛盾、弱勢群體的求助問題等等,都是民生新聞的貼地氣所在,通過這樣一些雞毛蒜皮的生活瑣事,讓受眾喜歡聽,能夠積極參與節目討論。如最近播出的《學校里的興趣班》連續報道,學校每周末都開設興趣班,雖說是自愿,可每班的孩子都積極報名,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記者都是以家長的視角去采訪有關教育部門和老師專家,以及家長和學生,通過和他們就關心的孩子上興趣班的教育問題進行聊天,談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受到了廣大師生的廣泛關注。
強化百姓視角,要擅于結合受眾關心的問題進行互動梳理,及時找有關部門進行溝通解決,做好政府和百姓之間的連心橋,為政府分憂,為聽眾解難。同時也為聽眾提供溫馨而周到的服務,一個地區,受眾除了關心本土新聞之外,還會關注自身相關的衣、食、住、行等等,如天氣預報、路況信息、供求信息等,這些都是具有區域特色的服務信息,通過聽眾自行發布這些服務信息,受眾也會更為積極的來參與節目。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傳統媒體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而基層媒體則更是受到新媒體和上級臺競爭的雙重夾擊,面對這樣的困境現狀,贛榆廣播電臺采取了既競爭又融合的發展方式,即通過與當地電視臺和新媒體的雙重合作,形成立體化互動式的傳播模式,使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優勢互補,實現傳播效能最大化發展。
從互動方式來說,即使面對當前最火的網絡直播和電視直播等方式,廣播仍是能以其最低的運作成本和最簡單的操作程序而彰顯優勢,再與新媒體和電視的節目融合之后,以廣播節目為主,電視與新媒體節目為輔,制作節目延伸之后的板塊節目,從而避免了廣播的短處,使受眾從不同的角度關注到節目本身,參與節目互動和延伸后的視頻節目內容。如今年的江蘇省最美基層人物頒獎典禮在我區舉行,我們通過網絡、電視、廣播的方式同步直播了頒獎典禮的盛況,同時廣播節目也是通過主持人和受眾的微信、QQ、短信平臺等互動交流進行直播,讓受眾對最美基層人物的感受和對獲獎的最美基層代表送上祝福語在節目中播出,極大的調動了聽眾的收聽熱情和參與熱情,參與人數也從最初的千人猛增至上萬人。而且再這種氛圍的帶動下,贛榆的好人好事、尊老愛幼等現象蔚然成風,受到一致好評。
總之,縣級廣播媒體的新聞節目除了做好這些的改變和創新,根本上還是要從節目的質量上下功夫,大到節目的策劃提綱,小到采訪錄音的運用,都會成為不可或缺的播出內容素材;只有積極應對變換的競爭環境,讓自身顧有的新聞節目發揮本土優勢,創新、創優,創出特色,才能在基層媒體的競爭中突出優勢,才能發揮基層媒體應有的作用,真正成為當地百姓所喜愛的身邊自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