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輝
近年來,以微博、QQ、微信等為主的新型移動媒體的廣泛應用,標志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新媒體有著很強的開放性和互動性,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由原來通過讀書看報獲取信息的方式轉變為了通過移動終端和互聯網實現信息傳遞,新媒體給紙質媒體帶來的巨大的沖擊。所以,在新媒體生態下,如何發揮紙媒的優勢關系到紙媒的存活和發展。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相關資料表明,截止到2016年我國網民的人數已經達到了7.26億,其中手機網民占了69.39%。大部分的網民上網主要是看新聞、聊天和娛樂,網絡逐漸成為了網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1]。此時紙質媒體如果不順應時代潮流,會失去大量的受眾,最終被時代拋棄。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當前傳媒行業的門檻越來越低,各種新型技術的應用為信息的傳遞提供了多種途徑,人人都是信息的傳遞者。例如在2011年北京發生了大暴雨,在事件發生后第一張上傳到網絡的圖片是由北京的一名市民拍攝的,這張圖片在網絡上廣泛傳播,很多媒體都轉載使用了這張照片。很多新聞事件最先是由普通的受眾發現的,他們通過各種手機、平板等移動網絡終端對其進行簡單的圖片和文字的編輯后上傳到網絡,或者通過自己的朋友圈、微博、博客等公共網絡空間實現信息傳遞,每一個受眾都有可能成為新聞的發布者。因此,紙媒必須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吸引力,才能在網絡時代的背景下占有一席之地。
新媒體的廣泛應用搶占了大量的紙媒客戶。新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有著顯著的優勢,不僅吸引力大量的受眾,也吸引了大量的廣告客戶。眾所周知,紙媒的收入主要來源于發行和廣告,而廣告量取決于紙媒的發行量。新媒體作為一種開放性的公共網絡媒體,其信息傳播的成本較低,很多原來紙媒的廣告客戶將目光轉向了新媒體傳播,紙媒的廣告收入嚴重下滑,在市場中逐漸失去了競爭能力。
新媒體的興起給紙媒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但是目前很多新媒體尚未成熟,其信息的真實性、權威性等都不能與紙媒相比。傳統的紙媒在權威的政治新聞的發布方面是新媒體無法取代。同時,新媒體有著成熟的采編體系和深厚的新聞經驗,有著正確的新聞價值的評判,能夠引領輿論的方向。
新媒體給信息的選擇帶來了難度,各種垃圾信息被大量傳播,大量沒有新聞價值的信息無底線的炒作,給受眾帶來了困擾。傳統的紙媒可以彌補新媒體的不足,從宏觀上掌控著信息的走向,有著獨特的信息整合能力。
現代社會人心浮躁,對于新聞事件的分析我們不能只停留在表像,應該對事件背后進行深入的思考。傳統紙媒有著專業的采編團隊和機構,對選題的要求更高,有著獨特的見解,能夠進行新聞的深度報道。
紙媒可以通過網絡傳播來彌補自身的不足,建立相關網站、微博或公眾號,在事件發生時能夠進行及時的將信息發布出去,省去了不必要的環節,縮短了受眾和媒體之間的距離,提高了新聞的時效性。同時,網絡點擊量的增多也會提高紙媒的閱讀量。例如在2014年,四川日報發布了多種電子政務產品,包括四川日報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及“四川新聞”等移動網絡客戶端,推動了紙媒和新媒體的融合發展。通過網絡提高了與受眾的互動性,可以及時接受受眾的反饋信息。
紙媒可以將受眾有讀者轉變為用戶,完善信息的傳播方式和途徑,建立網絡數據庫,實時推送相關新聞,推動紙媒的互動化發展。
對于紙媒來說,它最原始的功能就是喉舌功能,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不斷在內容和形式上實現突破。紙媒可以根據受眾的需求來對受眾進行劃分,在滿足受眾需求的基礎上實現內容和形式的創新。例如《華西都市報》將注意力集中在了社區報上,它認準自己的受眾處于報紙的覆蓋區域內,積極地進行內容的創新,不斷開發與本地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例如天氣提醒、美食推薦、購物宣傳等,在找準自身的定位的基礎上勇于創新,實現發展。同時,報紙的不同欄目也能夠體現內容的個性化差異,可以設置針對性不同的板塊,對板塊的內容進行完善和創新,能夠吸引不同類型的受眾,使紙媒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在新媒體背景下,人們面對大量的網絡信息養成了快速瀏覽的習慣,不會去深入的思考其中的內容,人心變得浮躁。而紙媒可以將新聞進行深度加工,從歷史發展、矛盾關系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并進行專門的報道,可以幫助人們由淺入深的了認識新聞事件。與其他媒體相比,紙媒能夠讓人們真正靜下心來閱讀,高質量的內容和深度報道保證了紙媒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信息接受和傳播方式逐漸發生了改變,紙媒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紙媒只有找準定位、發揮自身優勢、勇于創新,才能在信息時代中處于屹立不倒的地位。
[1]烏日吐木林.新媒體需和傳統媒體良性互動——試論地方紙媒的新媒體生存發展之路[J].北方文學(下旬),2017(04):220.
[2]崔瑜.論新媒體沖擊下紙媒的生存與發展——以報紙為例[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6,32(1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