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明
新時期下,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蓬勃發展,受眾對新聞的關注程度逐漸提升,而無論是期刊、電視、廣播以及報紙等傳統媒體,還是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新聞的點擊量以及閱讀量都是媒體所關注的重點。新聞報道的即時性、新鮮性以及吸引力,是媒體實力和品牌的關鍵體現,采編作為新聞報道的重要環節,其與新聞信息的質量具有密切關系,因此,為了應對當前受眾對新聞質量的要求,新聞采編工作要在各個環節加強提升,進而提升新聞信息質量。
明確新聞選題、尋找新聞線索是采編人員的重要工作內容,在實際生活中,社會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新聞事件,對于采編人員來說,要在海量的信息中找到焦點以及熱點話題,需要提升自身的新聞敏感性。在選題過程中,采編人員要探究新聞點,從多個角度看待新聞事件,挖掘事件的內涵與本質,找到報道點,在選題判斷、定位以及分析的過程中,鍛煉對新聞的敏感力。
例如《新聞縱橫》節目中曾經播出這樣一則報道:在南京一處高級小區中,一戶居民在洋房的空地上種滿了豆角、蘿卜、韭菜以及玉米等蔬菜。當受眾看到這則新聞后,會產生疑問,為什么住得起洋房卻在空地上種菜呢?通過記者的采訪得知,原來在這里居住的是被占地的農民,當農民失去土地保障后,只能利用空地種一些蔬菜,進而維持平時的生活。通過這一新聞,采編人員可以延伸出更加宏觀的問題:當農村居民失去土地后,應該如何生存?
做好采訪之前的相關準備工作,是提升新聞傳播效果與作品質量的重要途徑。但是當前,一些采編人員對準備工作缺乏重視,采訪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在發現好的新聞事件后,沒有經過精心的準備就立即采訪,在采訪過程中沒有分清輕重主次,攝像機和采訪機一直處于錄制的狀態下,采集了大量與新聞主題無關的圖片、音頻、視頻以及文字。當采編人員面對凌亂的素材進行梳理的過程中,報道的深度、亮點以及焦點難以有效呈現,最終影響新聞的傳播效果。
因此,為了提升新聞信息的效果和質量,采編人員在發現新聞事件后,要對采訪環節進行精心的思考和準備,明確新聞想要表達的內容與觀點,對新聞報道進行總體布局,分清采訪對象和層次結構。同時,采編人員還要預測可能遇見的問題和困難,并且制定避免以及克服措施,對整個采訪環節進行全面的把控。
例如當前在我國提倡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農民增收成為公眾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糧食作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保障,其產量卻在持續下降,其核心問題在于農民的收入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對種地缺乏足夠的熱情。這一新聞選題具有較強的時代性和探究性,但是在實際采訪中卻存在一定的難度,如果采編人員想要把這一主題闡述清楚,需要深入到農民群體中進行深入的調查,但是如果采用以往的記者評論外加專家點評的方式,難免會讓受眾感覺乏味枯燥,對新聞的傳播效果帶來一定影響。因此,采編人員需要做好采訪之前的相關準備工作,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農民朋友內心世界展示給受眾,通過層層深入、逐漸剖析的方式,帶給受眾以深層次的思考與體驗,在表現形式、人物描述以及環境描述中多下功夫。同時,在采訪準備階段,采編人員還要明確新聞紀錄片或者文學白描等方式,講述農民的內心感受和真實生活,通過充分的前期準備和良好的后期制作,為受眾呈現良好的新聞效果。
當前,很多媒體存在新聞報道形式單一的情況,尤其在一些深度報道或者重大新聞上,其寫作手法、報道形式呆板單一,沒有體現新聞報道的深度和廣度,導致傳播效果較差。因此,采編人員需要在工作中探索符合受眾口味、時代發展需求的報道形式,突出新聞信息的亮點和價值。同時,采編人員可以借鑒廣播劇、紀實文學以及散文等表現手法和表現方式,進而豐富新聞信息的內容,通過塑造有血有肉的、鮮活的人物,將新聞信息變成故事,為受眾展示新聞事件的內涵,進而升華報道的思想境界。
新時期下,隨著我國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的蓬勃發展,新聞行業也要實現與新興媒體的融合,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完成與傳統媒體的優勢互補。但是當前,一些新聞媒體對新媒體缺乏足夠的認識,將新媒體作為傳統媒體的附屬品和附庸,不僅削弱了新聞傳播能力,同時也對新聞信息的質量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在信息時代下,采編人員需要加強新媒體思維,提升自身的新媒體認識,在工作中積極應用和引入新媒體。同時,新聞行業也要提升對新媒體的重視程度,建立現代化的采編工作團隊,改變以往的工作模式,鼓勵采編人員運用新媒體創作作品。
總而言之,在社會經濟新局勢下,公眾對新聞信息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采編工作需要進行不斷的創新和改進,加強薄弱環節,為受眾提供更加準確、精彩以及真實的新聞信息,促進我國新聞行業的穩定發展。
[1]常濤.電視臺新聞記者提高新聞采編能力的策略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7(17):129-130.
[2]布阿依先木·麥麥提.新聞采編工作思維的創新與突破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7,8(13):209.
[3]汪祥.新媒體環境下新聞采編人員工作能力提升路徑[J].新媒體研究,2017,3(08):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