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蕓菲
該片由中島哲也執導,中谷美紀、瑛太、伊勢谷友介等主演,于2006年5月29日在日本上映,是一部129分鐘的劇情歌舞片。
影片的開頭部分,表現侄子川尻笙一系列紙醉金迷的生活現狀,沒有理想和目標,終日沉醉于性和情色之間,畫面與川尻笙的獨白交織在一起,以小見大,表現出當代多數青年的生活現狀。笙的角色設定,除了作為松子姑姑的侄子外,他還作為劇情里的“觀眾”,帶著我們這些局外人一起,去了解松子的一生。從收拾整理松子的房間開始,我們都對她一無所知,看到她的房間會覺得她這個人生活邋遢,卻又好奇走廊墻壁上寫著的“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字樣,思考著她哥哥評論她“無論怎么看,都是無聊的一生”這句話背后的意義,想要深究下去。了解一個人豈止是浮于表面,我更想探究背后隱藏的深意,走進松子的內心。
影片的開頭,第二次響起《Rising From The Sea》這首曲子時,是童年的松子清唱出來的。父親叫了一聲“松子”,7歲的松子回頭,對著鏡頭做了經典鬼臉。松子有一個自打出生就臥病在床的妹妹,父親更是給予這個妹妹全部的關愛,把笑容和溫暖都留給了她,卻在同樣年幼的松子面前陰沉著臉。松子因此常做鬼臉討父親歡心,設法讓他注意自己、喜歡自己,并做父親心中期望的那個乖女兒。以至于長大之后,松子在被逼急了的時候都會做出這個鬼臉來。說實話,我有些害怕看到她這個樣子,不僅不會讓我發笑,反而讓我更加心疼她。
松子在遇到不喜歡她的人或者與她思想相悖的事時,沒有學過用正確的方式去處理,也不會去獨立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只是下意識的、條件反射的做鬼臉,來緩解尷尬氣氛,逗別人開心,卻總是得到與之相反的結果,但這種行為卻成了松子一生的習慣。這都是在這樣長期的、持久的、高強度的、幼年時期的愛的缺失下,造成松子被嫌棄的一生。
可以說松子悲劇的始作俑者就是父親,父親冷淡童年的松子,以至于在她幼小的心理留下陰影,導致她一生都恨妹妹。我覺得父親在面對這樣情況的兩個女兒時,完全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去愛她們。在照顧生病妹妹的同時,也不能忽略了對姐姐的關愛和教導,或許可以鼓勵松子一起去照顧妹妹,在互相關愛中成長。而不是冷落松子,把所有的愛都給妹妹,如此這般,對妹妹的病情不但不會有多大幫助,反而又傷害了另一個幼小而脆弱的心靈??梢哉f,松子從小就沒有形成一個健全完整的人格,這種缺失型人格讓她在之后與人相處時習慣性的討好,哪怕犧牲掉自己,去換得別人的一個笑臉,這真的是一種病態人格。
在往后松子的每一段戀情中,她都很被動,像是永遠作為感情中被支配和消遣的一方的存在。與作家八女川君同居,整日被打,還要頂著發腫的眼球去向弟弟借錢來養家,作家在紙上留下一句太宰治的“生而為人,對不起”后,選擇臥軌自殺,他承受不起她的愛,她也不明白他為什么要拋棄自己。
在經歷過悲傷的極限,半個月后松子的心情不可思議地,朦朧地明亮起來,她成為岡野健夫的情婦,她又可以重新被人需要,被寵愛,被抱在懷里。假如那就是幸福的感覺,那么她現在確實是幸福的,以至于幸福的昏了頭,按耐不住激動,在女主人面前炫耀,引起懷疑,在事情敗露后,慘遭拋棄。松子崩潰的喊“為什么”,被嫌棄的往事歷歷在目。她越是被人嫌棄、拋棄,就越渴求被愛。她說,一個人是地獄,兩個人也是地獄,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孤孤單單的好。只是想有人陪伴,以此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
在她極度恐懼人類的同時,卻無論如何也無法對人類死心。隨后迫于生計,一躍成為了脫衣女郎,又因手刃出軌男友而鋃鐺入獄。這是松子第一次奮起反抗,小野寺死在了松子的刀下。而可憐的松子并未覺得解脫了,她只是又一次覺得“我的人生結束了”。一個活在男人權勢之下的女人,在一次又一次逃脫男人奴役的情況下,覺得自己的人生結束了,可見男性的統治已經不限于生理上,也在心理上占據了統治地位。
然后遇見理發師,又遇見當年誣陷自己的學生,而今已然是黑社會小頭目的龍洋一。在一個大雨磅礴的夜晚,松子徹底陷入了寧愿被施暴、去賣肉、販毒品也要跟龍洋一在一起的二人地獄。龍陽一說他是愛松子的,可是愛情不一定能帶來幸福。最終龍洋一又一次搞砸了松子對愛情的期望,他獲罪入獄,松子傻傻的等了他很久,等到的卻是出獄后男人毫不留情的一拳。龍洋一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松子的愛,她的愛固然好,卻讓人窒息,所以用一拳打斷了他們之間的情分,他是這樣的自私,卻是不配擁有松子。這是松子最后一個男人。
盡管在過往的人生中,她曾無數次希望有人能殺死她,但她也從未想過要殺人。當面對可怕的對手時,她反而只想著要如何讓對方幸福。在兩性之間,她總是在男性身上投入過多過重的愛,反而使對方感到了莫大的壓力。松子的愛情悲劇在于她極度缺乏安全感,在于她極度信賴身邊的人,但她依舊是個好女人,卻并不健康。生活教會我們最大的道理是依靠自己,但感情是兩個人之間的事情,互相依靠才是理想狀態,而不是一方過度依賴,一方避之不及。學會松弛有度,保持每個個體自身的獨立性,這至關重要。
[1][日]太宰治.人間失格[M].燁伊,譯.武漢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