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何岳,號畏齋。曾夜行拾得銀貳百余兩,不敢與家人言之,恐勸令留金也。次早攜至拾銀處,見一人尋至,問其銀數與封識①皆合,遂以還之。其人欲分數金為謝,畏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數金乎?”其人感謝而去。
又嘗教書于官宦家②,官宦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齋,中有數百金,曰:“俟③他日來取。”去數年,絕無音信,聞其侄以他事南來,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齋一窮秀才也,拾金而還,暫猶可勉;寄金數年,略不動心,此其過人也遠矣!
(節選自周暉《金陵瑣事》)
【注釋】
①封識:封存的標記。
②官宦家:做官的人家。宦官,官吏的通稱。
③俟:等待。
【思考練習】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1)恐勸令留金也 ( )
(2)又嘗教書于宦官家 ( )
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寄金數年,略不動心。
3.秀才何岳具有哪些優秀的道德品質?
秀才何岳,自號畏齋。曾經在夜間走路時,撿到銀子二百多兩,不敢和家里人說這件事,擔心家人會勸告他把銀子留下。第二天早晨他帶著銀子回到拾到銀子的地方,看見一個人回來尋找。何岳問那人銀子的數目和封存的標記,回答全都符合,于是就把銀子還給了他。那個人要分一些銀子給他以表示感謝,何岳就說:“我拾到銀子而別人又不知道,銀子全都可以成為我的財物啊,我為什么要貪圖這幾兩銀子的好處呢?”那個人感謝了他就離去了。
何岳曾經在當官的人家教書,那個當官的人有事要去京城,在何岳那里寄存了一個箱子,箱子里面有幾百兩銀子,(官吏)說:“等到他日我回來再來取。”他一離開就是幾年,沒有任何消息。何岳聽說那官員的侄子,有別的事到南方來,并不是來取箱子的。他就把箱子交給那官員的侄子托他帶回,給那位官員了。
秀才何岳,只是一個窮書生而已,撿到錢歸還,短時期內還可以勉勵自己不起貪心;金錢寄放在他那數年卻一點也不動心,憑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他遠超過了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