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晴
監管政策陸續落地,行業亂象得以管控,網貸平臺快速正本清源,“合規”已成為長遠發展的前提。
繼2016年8月四部委聯合發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之后,銀監會《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下稱《指引》)也于今年2月底下發。《指引》進一步細化了對網貸平臺資金存管的諸多要求,標志著網貸行業銀行存管時代正式到來,各平臺迎來了接入銀行存管的沖刺期。
據網貸之家不完全統計,截至2月底,全國數千家網貸平臺中僅209家正常運營的平臺與銀行簽訂了直接存管協議,占正常運營平臺總量的8%左右,其中上線成功的僅占比約5%。
最新一例是,可溯金融日前正式上線北京銀行資金存管系統,完成了數據遷移和存管系統上線后的切換工作,并已進行平臺系統升級。由此,可溯金融在合規性上取得突破性進展,成為業內少數上線銀行存管系統的平臺之一。
前述《指引》中,對網貸平臺申請開展存管業務時應履行的程序和責任、銀行開展存管業務應滿足的條件、職責和系統要求等都做了詳細規定,且明確指出第三方支付機構不具備資金存管人資格,這無疑讓銀行資金存管成為網貸平臺合規發展最為核心的指標之一。
但出于避險等多種因素,銀行長期以來大多對此設置了高門檻,使得中小網貸平臺的合規之路困難重重。
即便是大型平臺,其體量大、用戶多、資金流龐大的特點,也無疑對自身技術實力、用戶體驗形成不小的考驗。
可溯金融總裁劉棟表示,監管政策陸續落地,行業亂象得以管控,網貸平臺快速正本清源,“合規”已成為長遠發展的前提。可溯金融剛剛上線的銀行存管系統,不僅是落實監管要求,也是自身在風控和資金安全上的新突破。
事實上,監管趨嚴以來,網貸行業的馬太效應逐漸突顯——大量資本向實力雄厚、資質優異的大型知名平臺聚集,中小平臺生存愈發艱難,行業間優勝劣汰將更加激烈。
而可溯金融這一致力于推廣“三農”普惠金融的國資系網貸平臺,在眾多的涉農平臺中體量大且個性化運營,在響應監管政策方面一直走在行業前列。
其存管系統上線后,可溯金融的用戶資金和平臺資金將由北京銀行進行分賬管理,其交易和結算都在銀行系統內部進行,投資人、借款人和平臺具備獨立賬戶和獨立交易密碼。銀行方面會對充值、提現等支付結算和資金流向業務嚴格管理,實現平臺和用戶資金的隔離,杜絕了平臺觸碰資金的可能性。此外,北京銀行將悉知交易全流程,記錄用戶資金流水,使得交易真實可查。
據悉,從去年7月與北京銀行簽署資金存管合作協議以來,迄今已歷時近8個月,各項對接工作事無巨細。并且簽約之前,北京銀行對可溯金融的平臺資質、風控能力、技術實力、高管履歷等進行了長達3個月的全面考察。
“單單是平穩完成200多萬用戶的賬戶遷移和開戶工作,就必須細致、嚴謹且兼顧用戶體驗。”可溯金融副總裁王倩男介紹,雙方進行了長期的技術對接、開發和反復測試、優化,旨在既能保障資金安全,又提升用戶的后續使用體驗。
專家提示,諸多網貸平臺仍暗藏風險,投資人須擦亮眼睛規避“雷平臺”,而資金存管無疑是目前考核平臺風險的一個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