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強
摘 要:乘法分配律涉及交換律和結合律知識,學生學習難度較大。教師應當利用生活教學法,創設情境進行有效的課堂導入;通過觀察比較與分析,引導學生自主歸納規律;組織拓展訓練內容,進一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習的新知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乘法分配律;有效教學
乘法分配律是小學數學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也是教學重難點內容。在組織小學四年級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活動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對于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知識掌握得不是很好,加之本章節知識涉及加法運算、乘法運算等內容,因此,很多學生難以很好理解乘法分配律知識。如何在小學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活動組織過程中實施有效教學,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能力,是本文接下來需要重點探究的問題。
一、教學片段
教師:同學們,本節課我們來學習乘法分配律知識,請大家看課件上題目,自己動手算一算。
多媒體出示題目:
(1)(3+2)×4
(2)2×(11+9)
(3)25×5+35×5
初步預計這三道題給學生3分鐘時間,但很多學生要花將近10分鐘的時間。
教師:大家算得怎么樣呢,老師現在請一位同學將自己的計算結果寫在黑板上,大家看一看他的答案與自己的是否一樣。
學生自由舉手,教師點兩位學生上黑板寫出自己的答案,學生的答案都正確。
教師:這兩位同學的計算結果是正確的,但是老師想問一下,第三道題有沒有更簡便一些的算法呢?
學生陷入了深深的沉默當中……
二、對組織小學數學乘法分配律有效教學的意見
1.聯系實際,情境導入
小學生認知水平和學習經驗有限,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較弱,他們的學習活動表現出明顯的形象性特征。乘法分配律本章節知識涉及字母,對于小學生來說有一些抽象,所以學生很難理解概括性的規律內容。在組織本次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以小學生熟悉的事物進行課堂導入,在熟悉的生活問題解決過程中感知情境激發學生探究乘法分配律知識的興趣。
教師可以在上課伊始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學校校際運動會需要購買統一隊服,已知每件上衣25元,每條褲子35元,買這樣5套隊服,一共需要多少元錢?分別用兩種方法計算,想一想兩個算式的結果如何?
正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課堂導入對于最終教學效果的呈現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借助生活問題進行情境創設,可以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有助于良好學習行為的發生,為實施有效的教學活動奠定了基礎。
2.觀察比較,概括規律
數學新課程改革計劃綱要指出“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要求,小學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活動組織過程中,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觀察和思考的機會,從而使學生在對比分析中親歷數學模型構建的過程。在實施有效課堂導入的基礎上,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對兩個算式進行對比研究,在比較分析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規律。
學生通過計算(25+35)×5與25×5+35×5兩個算式的結果,可以發現(25+35)×5=25×5+35×5。教師進一步對學生進行提示:等號左邊的算式有什么特點?等號右邊的算式是怎么計算的,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學生在觀察分析之后,可以發現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可以將兩個加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結果不變。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概括:將這兩個算式當中的25、35、5分別用字母a、b、c代替,可以得到什么樣的等式,即(a+b)×c=a×c+b×c,這就是乘法的分配律。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一步步利用設問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動機,促使學生有條不紊地進行思考活動,逐漸在腦海當中建構起數學模型。教師應扮演好引路人角色,為學生的思考活動指明方向,萬不可占據學生課堂主體地位,打擊學生參與思考活動的積極性。
3.拓展訓練,鞏固新知
為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本堂課所學習新知識的印象,教師還需要利用拓展練習,提高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在乘法分配律知識學習結束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乘法分配律逆運算知識的習題,或者是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應用題。例如,判斷正誤題:
(1)2×(6+5)=2×6+5( )
(2)(25+7)×4=25×4×7×4( )
(3)35×9+35=35×(9+1)=350( )
乘法分配律知識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難點內容,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如何實施有效教學,進一步提升探索規律教學質量是眾位數學教師一直在探索的課題。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需要教師與學生的互相配合,無論是實施何種教學模式,教師都要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和教學需要,采取針對性措施,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弄巧成拙。
參考文獻:
[1]葉瀾,白益民.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