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敏
“學生是學習主體”的理念已經深入到每一位教師的心中。《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把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突顯出來,讓其在學習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但是在目前的語文教學過程中,隨著年級的增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卻在慢慢減退,學生舉手發言的越來越少了,自主回答問題的越來越少了,絕大多數學生被動地等著教師提問,這樣的現象也說明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占據主體地位。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讓他們以學習主體的姿態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下面,我就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被異化的現象來談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熱鬧背后無主體
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蠶姑娘》一課時,一位教師為了營造氛圍,在學習過程中播放多媒體課件,把蠶的一生成長過程以及形態的變化完整地演示了一遍,讓學生邊看課件邊思考蠶的生長過程以及形態的變化。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有的在大聲驚嘆,有的在那與同桌竊竊私語,還有的學生在玩耍,整個課堂充滿著嘈雜聲。課堂上看上去非常熱鬧,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被調動起來,如果仔細來分析這個“熱鬧”,我們就不難發現,有多少同學是在那認真思考蠶的生長過程和形體的變化。大部分學生只是在那毫無目的地亂說,除了驚嘆課件中唯美的畫面與蠶形體變化的有趣外,很少有學生對課堂內容思考。更有的學生在這樣的熱鬧掩襯下做自己的事。而我們老師卻被這樣的表面熱鬧場景所迷惑,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細節。這種熱鬧背后無主體的現象在我們小學語文教學中也會經常出現,有許多教師總是喜歡用現代科技手段來掩蓋自己教學中的不足,特別是一些公開課,總是讓一些虛假的學習表象來蒙蔽別人的眼睛,讓別人只看到其表面上的東西,沒有去仔細分析熱鬧背后的問題。這樣的教學是不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
二、合作學習中泛主體
合作學習是我們新課程改革的主要標志之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成為我們每一堂課的主要學習方式。在課堂上,我們語文教師經常組織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讓他們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達到優勢互補,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情況下學會如何與別人交流。但是,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我們也經常發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有一種泛主體的傾向,看似所有的學生都參與了小組合作學習,仔細一觀察,卻會發現小組合作學習只是極少數人在那合作,多數學生都成為看客。特別是對于低年級學生,受學生年齡特征的局限與知識水平的不足,合作學習中就更會出現泛主體的現象。
思考一:關注個體差異,讓所有學生能學有所成
每一個學生的學業水平與性格特點都有不同,他們對同一個問題的探索角度與理解程度也是不同的,我們在教學中只有關注學生的這些差異性,才能有效地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如果將不同的學生安排相同的任務,那么就會有的學生能學習,而有的學生卻不知從何處入手,當他們沒有知識經驗作為基礎,是不可能有主體參與學習的。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進行分層指導,分層學習。對一些后進生,如果他們的主體學習不能夠順利進行時,我們教師就要給予相應的指導,而對于優等生來說,我們就可以完全放開,讓他們在充分自由的情況下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這樣才能讓所有學生以不同的主體形式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才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喜悅,積極投入到學習過程中,最終學有所成。
思考二:摒棄繁華表象,讓所有學生廣泛交流
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體現,并不能靠外界的影響來實現,而是通過學生內心的活動來實現。所以,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創設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情境,但不能為了熱鬧而創設,它的前提是能促進學生的參與學習,使學生情不自禁地進入自主學習狀態。所以,我們要適當調整課堂教學結構,讓我們的課堂教學能為學生提供一片藍天,以此來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化到主動學習中來。在這里,我們所創設的學習情境一定要簡單,要能夠促進所有學生都能參與進來,不能把我們的氛圍營造成少數學生的舞臺,要讓學生在這個舞臺上盡情地交流,讓學生感覺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課堂上敢說、敢問,做到言無不盡,是在沒有任何影響的情況下發表自己的言論。以此來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展示自己的個性。
參考文獻:
[1]王新洪.做一個創新型語文教師[J].教育教學論壇,2010(8).
[2]崔巒.小學語文教學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