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8至29日,由中國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聯盟主辦、海南大學藝術學院承辦的第三屆“中國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聯盟學術會議”圓滿結束。聯盟主席、南京藝術學院副校長謝建明教授,海南省學位辦主任朱雙平教授,聯盟執行主席、北京師范大學梁玖教授,聯盟學術委員、清華大學陳池瑜教授,海南大學研究生處處長廖建和先生以及海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張巨斌教授致開幕辭。
當下的藝術學科研究生培養標準與特色是一個全球性的議題。中國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聯盟結合中國教育深度轉型的語境,基于前兩屆會議的“中國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思想研究”“中國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評價研究”的議題基礎,第三次會議著力討論“中國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規格”,更加明晰了“基于已有的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探索與中華學派構建”的核心思想,致力于增進彼此了解、聚合互助性,加強全面研究和分享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的資源與力量,訴求中華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學派的形成;本著“知道·理解·研究·分享·完善·互生·學派”的聯盟宗旨,研究與分享“教育思想、主張、思潮、理論、歷史、課程論、教育教學經驗交流、教育學術交流、教育管理、教育章程、教育規格、教育模式、教育法規與政策、教育思想、教育精神”等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教學諸多領域與內容;同時,也構建著中國藝術學科教育標準討論的分析框架與研究生教育學派的內涵。
一、學術共同體集結,陳述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規格命題
本次會議以《中國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規格研究》為專題,圍繞“1.當今中國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問題與教育規格的關系;2.中國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共性與差異化標準;3.不同學校、專業和培養層次與目標的特色教育型式和標準構建;4.國外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的標準與特色;5.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案例分析與結論;6.中國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弊端;7.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銜接與互動”七個議題體系,以主旨演講、圓桌討論、各高校師生交叉探討的互動方式,搭建了一個陳述當下中國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的平臺。來自清華大學、南京藝術學院、北京師范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江西師范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哈爾濱音樂學院、廣西師范大學、四川美術學院、鄭州大學、河南大學、云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南京財經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海南大學、海南師范大學、北京聯合大學、重慶師范大學、四川理工學院、華南師范大學、揚州大學、河南信陽學院等50多所高校的專家、研究生代表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藝苑》雜志社、《音樂周報》的代表共100余人出席了本次會議,大會收到論文50余篇。中國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已經在學術共同體集結的系統性探討下,由描述宏觀轉變為陳述聚焦了。
會中共有11位代表以自身所在高校與學科特點為邏輯起點,就藝術學科研究生培養規格的諸多問題進行了主旨發言。清華大學的陳池瑜教授在其主旨發言《藝術學創作類博士培養問題與探索——以清華美院藝術學博士生培養問題為例》中,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建院歷史及藝術學學科的歷史初建特點為依據,展示了以張仃、吳冠中、袁運甫三位先生倡導的清華美院藝術學博士培養的理論與技能(創作)雙向并重特色的成果;同時提出當下高校博士研究生培養的單一向度培養對于當下人才質量標準制定的沖擊問題。海南大學的張巨斌教授在《海南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教育》中指出了該院研究生培養的三個發展方向:堅守學院派藝術的教育模式、突出本土藝術的辦學特色、拓展旅游藝術的專業方向;提出深挖海南本土的優勢資源,將其與研究生培養結合起來探尋培養模式。四川美術學院的楊吟兵教授在其主旨發言《一個計劃·一個課題·一個平臺:四川美術學院研究生培養特點》中,展示了羅中立提出的人才培養的“駐留計劃”形成的人才庫的構想與實施效果;以《傳統村落民居營建工藝傳承與保護利用技術集成與示范》課題帶動研究生互動培養方式的優勢;以及建立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工作站的人才效能特色。南京財經大學的許蚌教授以《專業身份的自我認知與確立——綜合類高校藝術類專業碩士培養芻議》為題,以高校的類型性特點為區分,通過生源質量、教學規范、師資結構等現實問題,提出擴大招生自主性、規范過程管理;強化專業素養、發揮創新能動機制;加強導師負責制、建立完善評價機制以及深化師資專業能力幾個解決途徑。揚州大學的賀萬里教授在其《立足地方與學科特色探索研究生教育》的發言中,展示了揚州大學藝術學科立足于江蘇省特有的文化創意資源,結合揚州的地域特色,構建與實施的產、學、研一體的教學體系。廣西師范大學郭瓊教授在《在探索中前行的美術教育學科教學》發言中,指出美術教育學科的研究生培養需要特別注重學生的介入當下教育教學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為研究生營造參與中小學美術課標討論以及爭取學校實習的機會,提倡將理論與實踐通盤融合探討的基礎美術教育人才培養理念。鄭州大學魏小杰教授在《鄭州大學藝術類研究生培養個案分析》中,突出展示了中原視覺藝術創造的主體精神,該院深化繪畫、雕塑傳統優勢專業,打造書法藝術專業,參與前沿、前衛的設計藝術活動,形成了將本土藝術與西方藝術、傳統形式與新技術形式相生共處的川流結構。聯盟副主席、江西師范大學的盧世主教授針對設計學一級學科的師資配備與人才培養錯位等問題,提出像“設計史論”這樣的專業核心課是否可以用師資共享的方式解決問題。昆明理工大學的許佳教授展示了該校藝術學科的辦學特點與相關培養方式,同時提出了理工類高校的藝術學科研究生培養特色模式探尋的問題。北京聯合大學的韓澄老師在《職業技術教育(文化藝術方向)的培養》發言中,針對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獨立后在職業技術教育方面的實踐型人才培養特點提出了相關問題。
二、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規格原理探討
除了對自身所在高校培養標準與特色發起討論外,還有很多專家與學者站在原理的層面,從高等藝術教育的現實問題入手,把握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規格的整體問題。聯盟副主席、東南大學的李倍雷教授在《中國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弊端》發言中,犀利地就藝術學科研究生選題深度問題、學術問題意識、學科性質問題以及學術規范問題四個維度提出當下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弊端,提出了研究生在做學位論文時出現的諸如“選題深度意識不強,缺乏研究目標”“研究現狀不清楚,弄不清研究起點”“理論基礎不夠,缺乏應有的歷史知識”“缺乏學術敏感,缺少追問問題的思維”“學科意識不清,跨學科的主次問題”等非常實際的問題。河南大學的張自然教授在其《藝術碩士培養應堅持“道”“藝”并重》發言中,依據2015年《藝術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提出藝術專業碩士的培養需要“藝”(專業技能)與“道”(人文素養與人文精神)二者并重,這是專業之需與時代之需,嚴把畢業考核關,方能保證培養出引領時代的高層次應用型藝術專門人才。哈爾濱音樂學院的馬衛星教授在《“大藝術”背景下藝術學科研究生培養之我見》中,提出在當下的大學建設的“雙一流”語境與藝術學理論學科發展的綜合學術背景下,藝術學科研究生培養需要理論與實踐并重,專業碩士的兩年學制培養尚可,而博士培養則需上五年期或更長。河南大學的賈濤教授在其《藝術學科研究生學程質量系統比控制初探》發言中,提出要對藝術學科研究生各個階段的學習質量進行比較和監督,如寫作訓練常態化、量化科研活動、學術論文外審需導師嚴格把關等等,對學程的控制應實行末位淘汰制。聊城大學郝春燕副教授在其《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專業規格的“去遮”之維》發展中,提出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規格需站在本體規格(生存論)、管理規格(社會秩序調控)以及社會化存在規格(族群貢獻)三個族群社會視野的維度進行重構。筆者在《高校分類視角下的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特色型式發凡》的發言中,通過透視中國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特色何以成為命題,類比外國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相關標準與特色,提出以學科特色理念構建中國藝術高等學校社會學體系研究,旨在以高校分類體系為依據給予特色培養版圖劃分提供依據,并以自己的研究生課程為實例解析了學科特色培養實驗。北京師范大學的博士生張振東也進行了《藝術學科研究生“五維互動立體式”成長機制構建》的主旨發言,指出“五維”是理論知識、開創性思想、獨立思考精神、頂點思想與意義化生存等五個學術規劃關鍵維度。
三、國際比較視野與學科論聚焦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特色
在橫向的國際比較視野層面,有兩位代表分別根據自身的親身訪學與調研經歷,比較了中日、中美在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培養規格與特色方面的差異。來自曲阜師范大學的高云龍教授在《關于中日研究生培養問題的思考》發言中,強調日本在研究生培養方面的民族性與博士培養的最低限定性要求,指出這種要求的內在人為性。來自北京聯合大學的教師陳昱西則在《美國藝術教育專業學科研究生教育標準與特色——以賓州州立大學藝術教育專業研究生培養為例》發言中,指出美國高校的“節點介入式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在其學科培養中的重要作用。這些質量保證與監督機制也引起了與會專家、學者的討論興趣,紛紛就精細化切實可行的課程提綱、研究式自主探討的課堂教學、互助式同行參與的創作提高、人性化收放自如的跟蹤管理、互惠式多面整合的交流合作、展述一體的評價考核制度等培養規格的嚴守下呈現的特色予以了不同程度的探討。
在橫向的藝術學門類的幾個一級學科的研究生教育特色討論中,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與導師展開了多維度的議題深入。河南信陽學院的劉根禾教授在其《書法專業碩士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路徑》發言中,透視了當下書法專業碩士教育中存在的學制混亂、教育目標模糊、生源質量、教材選擇以及書法專業本身的學科屬性等問題,提出可否有一個相對統一的標準把控教材使用的問題。來自北京師范大學的博士后宋克賓以其音樂學學術背景為出發點,提出《以藝術原理和共性規律為指引和依歸——“藝術學理論”學科專業選題的三種思路》論題,分別為多門藝術的整合研究,綜合藝術的全景解析,音樂、美術、舞蹈等門類藝術的宏觀審視。安徽藝術職業學院的劉娟綾在其發言《局外生存:當下圖案學的思考》中,提出圖像學的研究要建立一套“方法論”以指引實踐的成效獲得。重慶三峽藝術學院的李兵在其發言《傳統文化資源與當代研究生藝術教育》中,同樣提出中國傳統民間文化資源的課程源引與滲入的方法論問題。
四、藝術教育哲學構建的模式論藝術教育學派
如果說多位代表以自身所在學校及學科為出發點討論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特色是微觀層面的審視,以縱橫向中外比較以及五個一級學科的融合是中觀層面的審視,對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規格原理層面的探討是宏觀層面的審視,那么,從藝術教育哲學層面嘗試以模式理論構建的藝術教育學派則是自立我法的綜合維度的立體審視。
第一部以《高等教育哲學》為書名出版的專著,是美國學者約翰·S·布魯貝克寫就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各國的高等教育都有不同規模的發展,他以哲學原理進行教育理論的探討,試圖回答教育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國的高等藝術教育,在藝術學升格為能夠獨立授予學位的第十三個學科門類的五年后,也到了從實際問題出發,以教育哲學的構建框架解決突顯的矛盾的時候了。聯盟主席、南京藝術學院謝建明教授的主題演講《藝術教育的使命》,就是以這一現實境遇出發,提出了藝術教育的責任、擔當、懷疑、創新、參與等五大體系性命題,每一個論題都以哲學理論依據與思辨的方式展開。如,在講到“擔當”時,謝主席列舉了芝諾“知識的圓圈”理念,并以歌德的“所有的理論都是灰色的,唯有生命之樹常青”為主張,喚起置身在藝術教育學界中的個體與群體的赤誠擔當。他還以“蘇格拉底的蘋果”、“尼采的人是介乎天使與動物之間”的言論、里根的“戰爭的決定性力量不是炸彈和火箭,而是意志和思想”,以及帕斯卡爾的“唯一能夠讓人擺脫無聊的,是人的思想,思想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幸福的自由”來引起與會者對于教育教學實際矛盾問題的獨立反思。最后,謝教授以哈維爾的“心靈比心智更重要,承擔比回避更重要,參與比置身度外更重要”號召與引領身在高等藝術研究生教育中的人們積極參與進來,形成良好的學術共同體,形成藝術教育學派,共同擔當起解決中國當下高等藝術研究生教育實際問題的責任。謝主席以關鍵詞的方式、高等教育哲學建構的理論,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如何在思想的引領下獲得使命、如何在使命的敦促下創生思想的研究生培養的重要命題。
聯盟執行主席、北京師范大學的梁玖教授在其主題發言《踏歌而為的研究生潤澤教育》中,為我們展現了一副漸為清晰的“潤澤藝術教育學派”圖景。北京師范大學作為全國教育資源最為雄厚的高校之一,高等教育一直是身處其中的自查式研究情境。梁玖教授的“潤澤教育觀”及其模式在引領高等藝術教育的語境下,也由體系構建成為了模式展示的特色典型,成為藝術教育學界獨樹一幟的存在。梁主席從“有定位+有定格”與“滋養成人”兩個方面展示了他的研究生培養規格與特色。他的師生學術共同體被其研究生以他的“潤澤教育思想”命名為“澤園”,而他又將澤園里的碩士研究生命名為“花”、博士研究生命名為“樹”、博士后名為“葉”、訪問學者為“鳥”與“魚”,畢業者與在讀者每年定期舉行“澤園行”(師生學術年會)、“澤園潮”(師生創作聯展)、“澤園襲明納”(師生讀書交流會),并“以作為求生存、以學術求發展、以運動求出口”作為澤園學術共同體打造形成的“澤園教育模式”進行了豐富而獨立的展示。梁教授全程演講飽含深情,言辭簡明有力,他講到要將學生滋養成“人”,不僅僅是教育成“才”,要“以可愛去飛翔”。他展示了在《美術人智學實驗》課程中,如何引領學生“自己有辦法”,在“變與不變”的探索中去“納化轉換成長”,鼓勵學生深刻理解“客體與主體、精神與個體、社會與群體、審藝與作品”之內在作用關系;同時展示了自己的藝術原理專著《審藝學》、藝術人生著作《何路無痛》以及藝術研究生教育專著《藝術學科研究生應用手冊》,它們是澤園教育學派理路探尋的三維支點;最后,他拋出一個令全場深思的命題——“假如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是‘一只鳥兒會發生什么”,并以“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有方圓之理、之為、之格、之境、之力”作結,引發“也許在天邊”的無窮盡的拷問空間,使在場的代表們全方位感受到了模式論藝術教育學派建構的可能性,以及特色藝術研究生教育模式理路探尋的艱辛與可為空間。
青島科技大學殷曉蕾教授的《林樹中教授研究生教育理路再探》,以自己的博士生導師林樹中教授的研究生教育特色為出發點,從學生的視角展示了林教授的研究生教育特色以及師承學術薪火的重要價值。
在圓桌討論環節,聯盟副主席、南京師范大學的李宏教授就美術史研究方向的“博士論文不如碩士論文”的問題與高云龍教授展開了論文規格與標準的討論,認為國內一部分博士生導師本身也存在問題。不少與會專家也紛紛表示研究生的培養標準與特色探尋,需要從每一位導師的教育教學細微處著手,每一所學校都要一點點地慢慢做。還有學者就工科院校藝術學科培養人才的品質問題提出需要更多人文素養的訴求。有部分研究生向現場的學者發問:以實踐為主培養的藝術專業碩士,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將專業學習與理論學習相結合從而達到相對的平衡?
五、結語
在會議閉幕式上,聯盟執行主席梁玖教授以“重學術、重實效、重未來”三方面再次闡明聯盟力行的宗旨。下屆會議主題為“中國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模式與變遷研究”,將在理事單位鄭州大學藝術學院舉辦。此次會議在議題共性、聯盟共同體集結、討論深入度以及藝術研究生教育學大框架的形成上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就當今中國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的規格問題,也達成了在自身有限定性標準的同時,要著力打造特色辦學的共識。作為一個持續關注高等藝術研究生教育以及被學界逐漸熱點關注的學術群體,中國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聯盟越來越多地為中國高等藝術研究生教育貢獻出自己的智慧與力量。
作者簡介:楊夢婉,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教師、在站博士后,北京師范大學藝術學博士,研究方向:高等藝術教育原理、視覺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