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華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眾群體逐漸對小學教育事業的發展重視起來。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是整體小學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核心操作環節,其具有實踐操作性強和知識廣博的特點等,以基礎課程形式出現,若想有效提升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就應該從實際出發,特殊問題予以特殊解決,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實施有效教學策略,并在此基礎上達到預期教學目標。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
當前我們正處于信息時代,小學課程教育應滿足時代發展需求和教育模式創新需求,在有限教學時間內進行高效教學和優質教學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當下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師教學環節內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本文針對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現狀和學生學習特點,對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的相關策略進行詳細分析和闡述:
一、必要性分析
信息技術課程中涵蓋了知識性要素和技能性要素兩種,其本體具備工具性學科特點和綜合性學科特點以及實踐性學科特點,信息技術課程以基礎教育形式出現,從實際角度而言,信息技術課程是實現創新教育過程中的一塊堅實陣地。應該了解到,信息技術課堂是一個較為奇特的空間形態,范圍雖小但涵蓋面較廣,課堂中運用多樣化教學方案和針對性教學方案會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水平,也可深度挖掘學生潛在的學習興趣,不僅如此,還會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內容和信息技術基本技能內容,深度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學生自學能力以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此時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會得到雙向強化。
但是實踐教學中仍然存在諸多缺陷與不足,當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耗時多問題和效率低問題等,此類問題尤為嚴重,所以教師需要針對此情況,探討出切實可行的操作辦法,穩步提升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未來更好更優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
1.合理導入,激發興趣
教師首先應該進行合理的問題導入,隨后針對教學目標要素和教學內容要素進行循序漸進的教學,提出問題后給予學生思考空間,使其依次進行問題分析和問題解答,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問題精心設計并完成導入模式后,學生注意力和熱情都會提升,從而達到引發學生思考的目的,為后續課程教學奠定基礎;其次為演示導入操作,應以課件演示手段和表演導入模式為主,彰顯教學主題的同時可達到學生興趣激發目的。課前準備工作中,教師應該精心設計演示文稿,隨后對學生群體加以展示,詢問學生是否有意向進行文稿制作,然后要求學生啟動軟件,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制作文稿的興趣。
2.氛圍營造,情緒調動
信息技術課程中,因為學生與學生間的認知能力有一定差異性,加之部分學生側重于學習其他學科或者其他學科成績不理想,導致了感覺學習信息課程不重要和不敢學狀況的出現,有的學生會對信息技術課程知識學習產生畏懼。身為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師,需要針對此種情況,從實際出發去營造較寬松的學習氛圍,要讓每一位學生在課堂內保持學習熱情,首要一點便是應鼓勵學生,形成一個學習誘導機制,積極創設和諧、寬松的信息技術課堂氛圍。
3.分層教學,學科整合
分層教學的主要對象是全體學生,應該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個體需求,目的就是為了全方位、多角度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課程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進行不同類型教學任務設置,分為教學樓樓層標志設計和草坪綠化警示標志以及班級標志等,此類標志設置任務需要具體明確,難度各不相同,梯形遞進式布置可讓學生慢慢掌握相關技能與知識,使學生選擇和操作起來較便捷,課堂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通過數次調查和分析可以看出,新課標要求下達后,其明確說明要注重對學生信息技術運用能力的培養,從而促進其他課程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升,所以需要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積極完成與小學其他課程之間的完美整合,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高質量的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可以培養小學生群體的綜合素養與實踐能力,使其能夠運用到各門學科中,助力自身成長和發展,教師應該通過合理導入、興趣激發方案和氛圍營造、情緒調動方案及分層教學、學科整合方案進行具體實踐教學,從而提升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也會使學生愛上信息技術這門學科。
參考文獻:
[1]陳瑩.淺談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0).
[2]王立新.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游戲式教學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