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英
摘 要:創設情境是一種常用的數學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化解數學知識抽象性和兒童思維具象性之間的矛盾。創設教學情境要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要有一顆能喚醒孩子學習熱情的童心,從學生原有的知識與經驗出發,設計富有生活情趣的問題,引導學生輕松愉快的學習。創設教學情境還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孩子之所想,學生思維才有動力,孩子情感才有波瀾。
關鍵詞:情境創設;知識基礎;換位思考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創設教學情境是提高數學教學效率的必由之路。教師創設教學情境,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象化,使學生更容易用舊知識同化新知識。
由于一些老師沒有想學生之所想,導致很多學生沒有把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弄明白: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什么是“底乘高”,而不是“底乘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進行了以下嘗試:
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圖并計算。結果有兩種計算方法:“底乘高”和“底乘鄰”。接著,我讓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進行驗證,結果發現“底乘高”的方法正確。我又讓學生思考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什么是“底乘高”。有學生告訴我:可以把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這樣長方形的面積就等于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長等于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長,長方形的寬是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我告訴學生:這是一種轉化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從舊知識中學到新知識,也能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又有學生告訴我:他可以用轉化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變成長方形。這位學生拿起一個平行四邊形框架,輕輕一拉就變成了一個長方形。我問:用這種方法怎么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學生回答:變形前后長沒有變,平行四邊形的鄰邊變成了長方形的寬。我又問:按這種方法怎么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學生紛紛回答: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乘以鄰邊。我讓學生仔細觀察變形的過程,不少學生發現:變形后的長方形面積變大了。不過學生還是疑問重重,有學生問:老師是怎么變大的呢?我幫助學生剪出一個與原來平行四邊形框架一樣大小的紙片,然后剪拼成一個長方形,并與變形成的長方形進行比較,學生直觀地發現:“底乘鄰邊”算出的面積比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大了。學生終于弄明白了,臉上露出了笑容,我也陷入思考: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僅要告訴學生什么是對的,還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這樣是對的,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數學知識。我又讓學生觀察平行四邊形在變形的過程中什么發生了變化。很多學生發現,變形的過程中長沒變,但高在不斷的變化,以致面積在不斷變化。我又讓學生觀察還有什么發生變化,有學生發現夾角發生了變化,我順勢告訴學生,鄰邊相乘算面積不是不可以,而是忽視了一個變量夾角,學了三角函數后就知道怎么計算了。通過拉平行四邊形框架,讓學生認識高與面積之間的聯系,還滲透了函數思想,使學生深化了對新知識的理解,還為中學數學知識的學習鋪好了路。在此基礎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有一個長方形框架長15厘米,寬8厘米。如果拉成高為6厘米的平行四邊形,面積變化了多少?學生獨自解答后全班交流:有的說用長方形的面積減去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還有的認為減少的面積與一個長方形相當,長是15厘米,用長方形的寬減去平行四邊形的高就是這個長方形的寬。通過創設情境,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模糊的認識得到澄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個體的能動性,要求課堂凸顯學生的主動性,這就離不開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學生對什么都好奇,都希望自己是一位探索者,但知識經驗非常有限,需要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促使他們自主發展。知識基礎嚴重影響學生認識興趣,因此,創設情境要弄清新舊知識之間的關系,為學生提供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
總之,適合學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師若能想學生之所想,創設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動鮮活又科學合理的教學情境,就能取得教學活動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袁宏.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J].當代教育科學,2007(18).
[2]汪基德.新課程對生命價值的關照[J].課程·教材·教法,2004(5).
[3]王文靜.基于情境認知與學習的教學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