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摘 要: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由剛開始的浮躁、盲從變得慢慢冷靜,反思起來,學會用自己的頭腦思考,有了自己本真的思索,數學教學也慢慢學會關注教育教學的主體——學生,逐漸意識到數學課堂還是應該落腳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多元智能上來,從而使學生具有一定的數學思想方法,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上的事物,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關鍵詞:引導;概念;有效;策略
數學思考是指在數學活動中的思考。我們可以從狹義和廣義來理解:從狹義角度是指學生關于數學對象的理性認識過程。從廣義角度理解還包括應用數學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數學式思考。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有關于學生數學思考的界定,不再累述。
如何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高效的數學思考,就是一個十分值得研究的問題。下面主要側重于兩個方面簡單地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
策略一:創設必要的學習情境,為學生進行有效、高效數學思考營造一種學習的氛圍
數學教學情境,就是指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活動時所處的學習環境。從日常的數學教學來看,情境的表現形式也有三種:一是以文詞語言表達的情境;二是以數學符號語言表達的情境;三是以圖像語言表達的情境。情境的呈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情境只是作為教學的導入,有時出現在應用的環節,有時則是分散在課的各個教學階段,貫穿始終。
而反觀我們學生目前所學的數學知識,絕大部分都是前人留下的既定文化遺產,是一些前人通過反復實踐或研究得出的已經正確的結論與知識,課堂里教師想讓學生重復經歷一下這些所有數學書本上知識產生和形成的全過程,我想既不符合實際,時間上也不允許老師這樣做。同時小學數學新課標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那我們廣大一線教師能做些什么呢?我想廣大的一線教師在自己平時的課堂中努力地給學生創設一些有意義、有趣、有效的適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的課堂情境,讓學生盡量在接近于既定知識產生的背景下或類似的情境之下來學習數學知識,我想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一定能為學生的有效、高效學習高屋建瓴、鋪路搭橋。
策略二:把握數學本質,精心設問或追問,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為首要任務,為學生進行有效、高效數學思考導航
課堂設問或追問是知識傳授、信息反饋的重要渠道。課堂上的設問或追問,應圍繞《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所倡導的三維目標、教材的研讀及學生學情等的分析來進行,把握了數學的本質(即對數學基本的概念、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基本的數學思維方式以及對數學的審美與對數學的精神追求等),再準確地把握課時知識點的定位,目標達成度的問題之后,從而精心設計步步深入、環環相扣的問題。不思維就能回答的問題不出,簡單的問題不應給優生,復雜的問題不應給學困生。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往往可以看到這樣的狀況:教師提出某個問題,學生一時答不出來,這位教師就會不斷指名學生回答,直至某個學生答出自己所期望的答案。這種狀況固然有利于迅速達到教師預定的教學目標,但極大地挫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壓抑了他們創造性、想象空間的發展,顯然不利于學生自主、和諧地發展,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與多元智能有百害而無一益。如果該教師這時能靈活一點,把這個問題分解成幾個小問題問或者再用一個簡單的問題引導一下學生,讓學生自主得出問題的答案的話,我想效果就會有天壤之別。所以,精心地設計課堂上教師的每一個設問或追問是一堂課能否有效直至高效的關鍵所在,是每一位數學教師在課前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認真進行思考和精心預設的,是每一位數學教師綜合素質的具體體現。“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好的設問或追問,往往能激發學生自發的數學思考和思維的火花,能激起學生對數學本質的更深層次的理解,讓數學真正成為學生“鍛煉思維的體操,啟迪智慧的鑰匙”。長此以往,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及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意識的提升,無疑會起到潛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推進作用。
課堂設問或追問是用提問的方法使外部刺激和學生的內心反映聯系起來,啟發思考,發展思維。問題提得好,就能促使外部知識順利地轉化成學生內在的精神財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好的提問或追問不僅要有優化的問點,而且要有合度的問法,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效。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要擇準時機,啟于憤悱之際,問于矛盾之時,使學生的思維層層深入,保持其“憤悱”的心理狀態。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參考文獻:
董婧.小學數學教學情境的理性思考[J].教育信息,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