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銘
摘 要:小學高年級數學是夯實基礎、培養學生一定的數學素養、一定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時刻,因為他們馬上面臨著升入中學后更深層次的基礎知識的學習,小學數學的基礎和邏輯思維能力將直接影響中學數學的學習。中學的數學都有一定的能力要求,數學基礎知識固然重要,但它更加強調的是能力、是思維,所以應該從小學的高年級起就著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他們在中學學習時能更加有效率、有自信。
關鍵詞:能力基礎;邏輯思維;數學素養
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邏輯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慢慢地從教學中有意識地去指導他們、引領他們,我們要講究一定的方法,做到舉一反三,比如,對于一道題,我們也講究數學理論,再加上數學分析,不要只是單純地為了做出這道題而去做,我們在讀完題目之后,先不要著急為了所問的問題而著急地去算,而要根據已知的條件想想我們能通過已知的條件算出什么,得到哪些我們不知道的信息,進行完這個過程之后,也許我們都會猜到出題人出題的本意、他要考的知識點以及他會問的一切問題,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在訓練我們的思維能力,但是這并沒有結束,我們可以變換題目中的已知條件,也許做這道題的結果在下次碰到會變成我們的已知條件,而現在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會變成下次題目的所求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去變換思維,以至于很容易得到答案,當我們按照這樣的步驟完成一道題目之后才算是真正做完了這道題,這也就是做到了我們所說的舉一反三。看似我們只做了一道題,其實不然,我們是做會了一類題目,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思維,減輕了學生的負擔,也在這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樂趣。但對于能力相對高一點的學生,他們可以挑戰高難度,因為有的題目不是只有一種解題方法,也許有兩種或者多種解題方法,而我們通常都會用到的是最基礎的方法。這就需要善于思考的學生,換一種思維去考慮問題,這樣會使做題的步驟簡化,如果學生能夠有意識并經常去思考去發現的話,久而久之就會培養成這種思維,這樣在考試的過程中就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提高準確率,這樣才能給其他壓軸題騰出更多的時間,這也就是為什么在中考甚至高考考試中還會有滿分甚至接近滿分的學生,這就需要老師在小學高年級就必須開始培養這種思維能力。因為初中的課程難度增大,而且是在具有一定思維能力的基礎上開展的,高中的難度更大,課程繁重,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再去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
小學中的數學問題大多數與我們的生活密切聯系,而在做題的時候,我們不要一味地去猜測或者想象那個情境,而要將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用數學思維去理解它、想象它。比如,兩位同學一起轉轉盤玩游戲,甲同學轉了15次,乙同學轉了20次,而甲同學轉進紅色區域的概率是五分之一,而乙同學轉進紅色區域的概率是十分之一,則問誰轉進紅色區域的次數多?這樣很簡單的數學問題與我們的童年密切相關,我們不能只是去猜測,而要通過數學思維能力來判斷,我們用乘法就可以算出甲、乙兩位同學各自轉進紅色區域的次數是三次和兩次,這就是我們的數學思維能力,而既然從題目中我們已經知道了各自轉進紅色區域的概率,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知道兩人轉進其他區域的概率,這就是我們的邏輯能力。我們可以從已知的條件中推斷出許多信息,收集到許多隱含在題目中的條件,看似在這道小小的題目中邏輯思維能力并沒有發揮多大的作用,但是這種訓練是至關重要的,等到中學這種邏輯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找到許多暗含的信息,對幫助學生解決那種綜合性的題目、已知條件過多的題目、題目說明很長的題目是非常有用的,不至于學生對題目乃至所問的問題含糊不清、無從下手。
當然,解決問題之后的反思與評價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我們要在學生經常犯錯、考試易錯的題目中下手,找到學生犯錯的根源,從根源上下手,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一步步地引導學生,不是為了講題而講題,而是更多地讓學生講他們所能想到的所有知識點,最后整合所有學生的思維點,這樣就能讓學生知道自己哪些知識點是沒有想到的,為什么其他同學想到了而自己卻沒有想到,很容易讓學生在對比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學習中會多多注意,這樣的進步也是顯而易見的。
總之,小學高年級數學思維能力與邏輯能力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種思維的培養讓學生在數學領域的學習中會更加輕松愉悅,也不會讓數學顯得那么枯燥,最終讓學生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喬秀蘭.淺議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A].中國當代教育文集(十二卷)[C],2003.
[2]秦建書.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A].基礎教育理論研究論文精選(上卷一)[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