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敏
摘 要:未來學校的課程樣態將會更加豐富多彩。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閱讀史,人類的精神階梯是隨著閱讀不斷前行的,沒有閱讀就不可能有個體的心靈成長,就不可能有精神的發育。未來的教育,會更加重視“學”的地位,“學”會成為課堂中的主要環節,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反思,不斷總結,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
關鍵詞:未來;學校;課程;教師;網絡
未來學校的課程樣態將會更加豐富多彩。它強調學生的學校生活就是教育或者課程的基本內容,不僅包括學生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培養、素質和人格的養成等方面的內容,還包括學生之所以成長、成人、成才所需的多方面內容。既有學校教師所教授的各門學科,以及有內容、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還有各種有形無形的對學生學習、生活和成長產生影響的教育過程與結果。也就是說,凡是有助于學生學習、生活乃至成長的各方面的教育內容,都屬于未來學校的課程樣態的內容。因此,最基礎的課程語數外、理化生、史地政、音體美需要學生學習,每周的國旗下講話、班隊活動,每一個有意義的節日或歷史紀念日對學生來說也是思想得到升華的途徑,正所謂“一事一物皆教育,時時處處有課程”。除了開展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還應該開設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學中有玩,玩中有學。每年的植樹節,學校會組織學生和他們所在的家庭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做到每年都植樹,精心護理,為地球增添更多綠色。未來學校還會增設許多家長課程,組織更多的親子活動,在親子互動中,加強溝通,共同成長。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閱讀史,人類的精神階梯是隨著閱讀不斷前行的,沒有閱讀就不可能有個體心靈的成長,就不可能有精神的發育。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卻能改變人生的寬度和厚度。因此,未來學校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讓學生養成閱讀習慣,愛上讀書。未來學校會有大型的圖書館,免費讓孩子們借閱圖書,對于經常借閱圖書的孩子還會有物質獎勵,以此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
教學顧名思義就是教和學。未來的教育,會更加重視“學”的地位,“學”會成為課堂中的主要環節,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反思、不斷總結,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生可以自己選擇喜歡的學習方式,或自己學習、或小組合作、或站、或坐、或在教室、或在圖書室,可以在校園的任一處自己喜歡的地方靜心學習,制定詳細的學習計劃,通過鉆研教材,明確學習目標,提出自己的問題,然后查閱資料,逐一解答,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自己解決,自己解決不了的同學互助,共同研究,實在解決不了的,尋求老師的指導。學生敢于表達、樂于交流、更加自信、更加陽光、更會學習。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教師這個職業成為一項社會公益事業,教師可以通過網絡隨時為任意學生提供學習的指導。有研究者認為,所謂突破圍墻、學校不存在等概念,并不是指物理上的空間,更多是代表了一種組織體系,也就是說,教學是不是在固定的空間里,教室在哪個空間已經無所謂了。孩子需要探索和發展,他的腳步要走出來。家長不用再為孩子上一所好學校熬夜排隊報名,也不用花費巨資買學區房,因為未來的學校可能不再有標志性的學校的建筑,有著相同愛好或者學習相同課程的孩子們可以在老師的組織下進入一個群,每個群取一個有著特別意義的名字比如偉人、神童、超人、領導者、新人類等,讓學生從小就明白自己與眾不同他們是未來的主人,改寫未來命運的人。
學生的學習渠道就是網絡學習,他們在自己的家里,不再需要家長接送,不再需要坐校車,不管是風吹雨打、嚴寒酷暑,他們都可以足不出戶。他們可以在網絡上自由選擇喜歡學習的課程,研究喜歡鉆研的問題,可以通過網絡與其他人交流。教師除了為他們提供學習的指導外,可以經常組織一些集體活動,可以是網絡上的集體交流,也可以選擇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集體出游。
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通過網絡取得所需要的信息已成為主要渠道。在未來學校,信息的取得不僅容易,更重要的是“更有效率”,而且有用的信息能夠“再被利用”。這就需要通過相關軟件系統的整合,達到知識管理、實時交流、歷程分析等目的。另外還要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在對大量信息進行篩選的過程中,實現對事物的多層面了解。教師可以在課前將所需的資源整理好,在內部網站發布,學生登錄網站獲取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參考信息,如網址、搜索引擎等,由學生自己去Internet或資源庫中去搜集素材。相比較來說,后者比前者更能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未來學校,孩子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內容,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孩子們的天性得到解放,這是未來學校“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的真正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