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肖甬
摘 要:基于音樂新體系理念下小學低段律動音樂課堂教學的意義,以及如何培育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為出發點,探究出利用構建音樂興奮點、找對音樂發力點與掌握音樂落腳點的正確方式,完全帶動學生的多個感知,使學生較好地了解音樂所要表達的實質,構建形象的音樂造型,實現培育與提升學生音樂欣賞水平與音樂審美水平的目標。
關鍵詞:音樂;新體系理念;小學低段律動;教學策略
小學低段的學生精力充沛,活躍調皮,效仿能力強。但是我們的音樂教育多數依舊是在沿用過去的將老師作核心的學生跟唱、傾聽、被動仿照等老套的教學方法。導致了很多學生在被動學習音樂,這類被動接收教育破壞了音樂言語跟身體言語、心理言語的正確交流,讓音樂教學變得枯燥無味,學生喜愛音樂但是討厭音樂課。此外,小學低段的學生因為年紀小,關于音樂的感受能力與表達水平較差,就算是感受到了,也無法較好地表達出來。關于小學低段學生的身心成長特征,本人在音樂課堂實際進行中應用了體態律動方法,來鼓舞、培育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音樂感受力與反應水平,獲得了不錯的效果。
一、新體系理念下小學低段律動教學的意義
1.體態律動能夠使學生更清楚地知道音樂構造
音樂構造通常指的是音樂創作的曲式構造,是音樂教學中一個常常被忽略學習的音樂因素。在低段音樂教學中,通過體態律動表達曲式構造能夠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簡單愉悅,事半功倍。比如,《問候舞》這首曲子,此樂曲是二部曲式AAB構造,要經過體態律動來感知構造與句子的長短。在學習時,讓學生圍成圓形,首先在教師的帶領下共同拍手表演穩定節拍,長度是A樂句的長短,這屬于9個小節,然后教師再緩慢打開手臂,手心跟相鄰兩個學生進行接觸,也是表演穩定節拍,長度跟之前一樣。段樂句長短,屬于9小節,讓學生自編動作跟旁邊的同學問候,自編3個行為展現B部分的句子。教師演唱音律,讓學生反復全部活動。在第二回重演時,學生還能夠彼此相對拍手展現A段,B段時前兩個樂句彼此共同問候兩回,第一回問候說“你好”,第二回擊掌,第三回全部學生面對老師擺手問候。像如此的體態律動就構成了一個小游戲,利用律動協助學生了解簡便的曲式構造,知道樂句的長短,當中的每個行為都是依照音樂的構造編排的,體態律動與音樂因素彼此綜合構成有趣味的音樂方式,最后更好地服務音樂課學習。
2.體態律動能夠使學生較好地掌控節奏
低段的學生內心特征展現為活躍好動,愿意加入與展現自身。低段的課本中需要學生掌控的節奏對比更加單一,假如可以將節奏綜合體態律動相一致,讓理性的物質轉為感性的東西,學生會更愿意更積極地學習,進而實現的結果也更加滿意。比如,老師在講《母雞叫咯咯》這節課時,樂曲里有著較多的XX XX| XX X||的韻律,依照過去的經驗我懂得,特別是對于低段的學生,注意力無法長時間聚集在籠統乏味的節奏音符中,必須通過形象的、趣味生動的感性了解等鼓舞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與參加渴望。所以老師通過一首兒歌《小蜘蛛》來帶進節奏的行為學習,使學生圍成圓形,看老師,仿照老師的拍地面行為、敲地面行為以及雙手大拇指合并其他的手指進行伸展動作,五指在身體上進行爬行等行為,另外搭配兒歌“拍拍 打打|劃圈 圈|蝴蝶 飛飛|飛幾 下|一只 蜘蛛|爬過 來|咦 呀|嚇得 渾身|都發 麻||”來掌握節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瞬間被帶動,課堂氛圍也活躍,簡單的律動學習之后,所有學生再在圓圈中協作,將敲地拍地等行為感受節奏,反復練習之后,節奏就能很自然地掌握了。也給之后環節樂曲的掌握打好了基礎。
二、新體系理念下小學低段律動教學的改進方法
1.重視音樂的結合性,找對音樂賞析的切入點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強調,學科結合需表現音樂藝術的特征,利用實際的音樂素材創建出跟別的藝術科目,還有別的學科的有效關聯,在結合的進行中給不同藝術類型表達方式完成對比,開闊學生的視野,探究學生關于音樂藝術的了解。所以,在小學低段音樂教育中,需通過不同科目的優點,找對音樂賞析的切入點。音樂跟畫畫協調統一,重點是感知音樂的構造美。音樂是藝術,藝術是有共性的。在小學低段音樂教育中,假如把音樂跟繪畫中的造型協調統一,就能夠使學生置身藝術的殿堂中,盡情地欣賞。比如,在課堂賞析《春天在哪里》這個樂曲時,老師讓學生拿起水彩筆,邊聽邊于紙中畫出自身感受到的美好畫面。頃刻綠的草、紅的花,鳴叫的鳥、游蕩的魚與田中勞動的人們出現在畫面上,配上潺潺的小河,還有枝頭的小鳥,好像河水與鳥兒都在歌唱愉悅的歌曲……利用繪畫“春景圖”這個行為,使學生感受到春天的美就在自身的心間。這樣不但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同時純凈了學生的內心,也使學生領略到音樂所展現出的畫面美。應用音樂情境演奏,重點感知音樂的故事美。比如,老師在講《貓虎歌》時,學生懂得唱的根基中,通過讓學生跟隨琴音,低聲重復哼唱曲目的音律,感受曲目的趣味。之后分組進行,將曲目的故事情境改編為音樂情景劇。重點展現出貓的神態與森林老虎的兇猛和狡猾。利用演繹,使學生感受到音樂所展現出的故事美。
2.在情境中感受,構建音樂賞析的活躍點
小學低段的學生,通常是進行形象思考,有著好奇、活躍與模仿力強的特征。在講音樂賞析課中,老師綜合小朋友的年紀特點,應用多種方式,協助學生較好地了解音樂所表述的實質,構建音樂所展現出的造型,抓住音樂所表述的感情,尤其重視學生關于音樂的情境感受,有效地構建與加固賞析的活躍點。比如,老師在講《勞動最光榮》這節課時,先準備好動畫課件,通過電子白板展現。在熒屏中呈現出戴眼鏡的太陽公公、在紅花綠葉中辛勤勞作的蜜蜂與在花叢中自由飛翔的蝴蝶等造型時,學生擦亮了眼睛,不由自主地發出“哇,好漂亮呀”的贊嘆。利用這類教學方法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學生情緒激昂,學習的積極性提高,進而熱愛上了音樂課。在肢體行為中感受美,加強學生的活躍度。在律動中感受節拍,領略不一樣的風格。比如,首先讓學生閉上眼睛聆聽《搖籃曲》,然后使學生做懷抱嬰兒的動作,嘴中低聲吟唱,且跟隨音樂律動。最終老師放映《如果幸福的話請拍拍手》這個曲目,使學生跟隨音樂韻律拍掌、拍肩、蹬地,適當地、正確有效地引導學生去利用自身的真實感受,歸納出這兩個歌目的特征,會很容易發現前一首有著輕、柔、慢的曲風特征,而后一首有著悅、快、活的曲風特征,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上所述,老師要在低段音樂課堂教授中重視體態律動的應用。在音樂學習中,不單單練習耳朵與嗓音,人身體的所有部分都需進行鍛煉。在小學低段音樂教學中,正確應用律動協助教學,利用律動演奏與即興表演,開闊學生的思考層面,帶動他們的創造力,鼓舞他們的積極性,培育他們的音樂素質和展現水平,感受能力,提升孩子們的音樂感知,激發他們的音樂潛力,讓學生真正喜歡音樂課。
參考文獻:
[1]黃明麗.舞蹈——音樂的注解:談舞蹈律動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劇作家,2011(4).
[2]華蕾.讓孩子們真正“動”起來:淺談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畫刊(學校藝術教育),2012(5).
[3]王艷.淺談小學音樂課堂中律動教學的有效運用[J].通俗歌曲,2015(9).
[4]趙小云.讓學生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快樂成長[J].北方音樂,2016(17).
[5]劉曉蓉.律動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訓練[J].新課程(小學),2016(9).
[6]潘燕.課堂因“你”而精彩:小學音樂課堂快樂教學模式初探[J].天天愛科學,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