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萍
摘 要:教學目標,通常指的就是課堂教學目標,即在40分鐘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互動目標,是課程目標分解、細化了的一小部分。教師平時教學設計中的目標設定常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教學目標與課程目標混淆;以教師為主體的表述方式;教學目標定位不夠準確。為此,在教學目標設定時,做了一些嘗試:以課標為準繩,準確制定教學目標;以學情為基準,準確定位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主體,正確表述教學目標。
關鍵詞:教學目標;準確;有效教學
每每設計一篇課文教學時,第一個環節就是設定“教學目標”,老師們似乎從來也沒有把此當回事,往往一看課題便就心里有數了,洋洋灑灑一大段。似乎也很少有老師會在教學目標設定時去斟酌、推敲或在完成教學后去對照教學目標檢測目標達成度。因此,教學目標就成了一個擺設,可有可無。其實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方向和靈魂,是課堂教學行為的起點和歸宿,所有的環節便是圍繞它來制定的,只有準確地設定目標,才能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那么什么是教學目標呢?平時我們所說的教學目標,在沒有特殊說明的情況下,實際上指的就是課堂教學目標,即在40分鐘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互動目標,是課程目標分解、細化了的一小部分。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目標分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明白了教學目標的概念后,再反觀我們平時教學設計中的教學目標設定,不難發現我們常犯的錯誤。
一、教學目標設定中常見的問題
1.教學目標與課程目標混淆
記得在2011國培活動中,有一次老師讓我們分析這樣的一段目標設定。《我和小伙伴》(一年級)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是:
a.學會與人交往,掌握交往的技能和方法。高興地學,愉快地玩。
b.學習與生活中遇到問題愿意想辦法解決。
當PPT出示這段內容的時候,我覺得沒什么問題啊,我們平時也是這么定教學目標的,甚至教學參考書中也是類似這樣的描述??墒桥嘤柪蠋焼柫诉@樣的問題:一節課能實現這樣的目標嗎?是的,這樣的目標,是兩年,甚至是六年我們教學時的方向,所以專家們提出的其實是課程目標。它是宏觀的、抽象的,指向課程某個或某些方面的教學任務。而教學目標是根據課程目標及一課內容而制定的具體的小目標,是這一節課要達到的,也是可以達到的方向。既顯示了學生要學習的內容,又明確了通過什么樣的活動落實學習要求。所以,如果要給《我和小伙伴》制定教學目標的話,應調整為:
a.喜歡和小伙伴交往,體驗和小伙伴交往的快樂。
b.嘗試處理在與伙伴交往中遇到的問題,初步體會與伙伴交往的原則與方法。
如果翻翻我們自己的備課本,就會發現有許多課的目標制定得都是太過宏觀,其實是把課程目標寫進了教學目標之中,其實它們是兩個層面的目標,混淆的結果就是自己的課失去了實效性。
所以,品德學科的教師理應了解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的不同功能。課程目標是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綜合實現的,尤其是一些情感態度目標和能力目標要經過長期的培養才能達到。因此,教師在把握整個課程目標的基礎上,設計單元或課的教學目標,處理好長期形成的目標和短期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應突出每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學目標不必面面俱到,應簡潔、清晰、具體,注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盡可能根據本校和本班學生的實際狀況和需求進行設計,避免大而空。例如:“珍愛生命,熱愛生活”是個長期養成的過程,“誠實勇敢”也是要在實踐中通過不斷踐行逐步達成的,不宜作為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必須通過具體活動呈現其具體內容。
2.以教師為主體的表述方式
“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培養學生……”等字眼我們感覺很親切,平時我們也是這么說的。表明行為的發出者是教師,沒有突出學生主體。有的時候還教師、學生主體混淆,在同一課的教學目標制定中會同時出現“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和“在活動中明白……”前者表明行為的發出者是教師,而后者行為的主體又是學生了。這些往小處說是表述不規范,往大處說是一個觀念的問題……誰是課堂的主角。
3.教學目標定位不夠準確
品德教材中往往會在不同年段出現相同主題的內容。其實這就是品德課程的設計思路: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也就是某一教學內容所包含的社會要素是綜合的,同樣的內容在后續年段會反復出現,但要求螺旋上升。而老師們由于對整套教材缺乏認識,所以,不能在目標設定中體現坡度,通常表現為重復地進行教學,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或不能接受(教學目標的設定高于學生的年齡段),或重復地學習相同的內容,課堂教學的效率就不高。以“打電話”這一話題為例,二年級下冊教材中有《我會打電話》一課,而四年級下冊中有《怎樣和他聯系》一課,如果老師不很好地鉆研教材,四年級中仍然以“學會打電話,知道通話有禮貌,表達清晰”作為課堂教學目標,顯然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課堂上只是將所學的內容復習了一遍,收獲不大。
有的時候老師由于缺乏對學情的把握或脫離現實生活,也會出現過高或過低的教學目標,目標設定不準確,其實教學就是無效的。
二、準確設定教學目標
針對教學目標設定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如何準確來制定教學目標呢?筆者作了一些嘗試。
1.以課標為準繩,準確制定教學目標
既然品德課程的設計思路是“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那么要想準確制定教學目標必須對課程標準及全套教材有個全面的了解。在設計一篇課文的教學時,要用全局的眼光,整體地解讀這一篇課文。即弄清這篇課文與這一單元、這一冊教材、整個學段的關系,從而準確地定位本課的教學目標。以前文提到的“打電話”這一主題為例,如果認真閱讀了課程標準,對兩篇課文在單元中與前后文的聯系弄清以后,不難發現兩篇課文就“打電話”這一主題,其實要求達到的教學目標是不一樣的。二年級《我會打電話》是“學做文明人”這一單元中的一篇課文,側重于“打電話”中文明禮貌用語的使用。而四年級教材中“打電話”是“我和外界聯系”單元《怎樣和他聯系》一課的內容,側重于“打電話”這一通信方式的特點,在眾多通信方式中,知道什么情況可以選擇“打電話”??此葡嗤膬热?,其實側重點不一樣,所以,老師設定教學目標時自然就不一樣了。再者《我們共同的家》與《從世界看中國》兩課都是講祖國的大和美。在不同年段,要求也是不同的。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以感性認識為主,而對于六年級的學生則是以理性的認識為主,側重于數據等方面的記憶。以課程標準為準繩,從大處著眼,方能準確定位教學目標。
2.以學情為基準,準確定位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強調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要密切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現行的教材由于受編寫時間、編寫者生活知識背景等因素的影響,不可能反映當下的兒童生活,所以,教師不能只鉆研教材,只有對學情了如指掌,洞悉學生的需要,才能把握教學起點,準確定位教學目標。
在教學二年級《我不膽小》一課時,教材中提供的素材有這么幾組:怕打針、怕黑、怕小動物。但我所任教的學生大多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對于教材中提到的這些現象,學生并不害怕。而怕見陌生人、怕發言等則是他們亟待解決的難題,所以,教學目標的定位,就應該在此。又如《我是獨生子(女)》一課,課文大段的是關于獨生子女的話題,除了計劃生育政策的介紹,更多的是獨生子女身上的現實問題。而在我們學校面對的是大多數非獨生子女的學生,我們該如何設定目標呢?只能定位于:關注地球人口的迅猛增長、土地資源的有限、資源的短缺等現實問題,理解我國實行的“只生一個”的人口政策的意義和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總之,學生的真實生活是課程的基礎,脫離了生活的道德教育只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必須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以學生的真實生活為基準。
3.以學生為主體,正確表述教學目標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心理過程,人腦并不是被動地接受和記錄輸入的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對信息的理解。因此,教師的作用是促進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為了貫徹這一理念,“教學目標”也應該突出學生在教學關系上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學習與發展,老師考慮的應該是如何教學生學習,學生通過學習,獲得什么知識,得到什么發展。所以,在表述教學目標時,行為主體是學生,老師切不可越位。也許有的老師會認為這是小事,實則是老師心中誰是課堂主體的問題。
課堂教學只有在正確的目標指引下,才能發揮它的教育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