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鳳栩
進入課堂,就要扎扎實實為孩子們上好每堂課,引領孩子們快樂成長,面對綜合性國家課程——品德與生活,我們不僅要熟悉教材脈絡,更好地處理好這種生活化、活動化課程中對學生養成性教育的影響,讓學生做到知行統一,促進學生養成教育的形成。
一、生活是教材文本的源頭
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在教學中,我們要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尋找有利的、生動活潑的教育素材。以生活為主線,以學生不斷擴大的生活范圍為課程的拓展面,學生活動范圍的區域逐漸擴大,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自學能力就會不斷提高,動手活動的能力和水平也會不斷增強。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在生活中培養學生養成性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如:見到垃圾隨手撿起來,在校園內輕聲慢步地行走,見到老師主動行禮問好,看見滴水的水龍頭能夠及時關好,上學衣帽整齊,佩戴好紅領巾……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實是實實在在的素質基礎,而這些行為在我們的品德與生活課程中,教材文本上就有所呈現,需要我們活用教材,把握好教材文本的源頭,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
二、課程是學生成長的搖籃
品德與生活引領學生成長,就要把著眼點放在孩子們的品行上,品德形成的過程是縱橫交叉,螺旋上升的,那老師的意識也要隨著孩子的思想變化,作必要的適應性的調整。課程實施是習得的過程,更是品德奠定的過程,年齡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我們耐心地引領,就像這學期開學初央視的“開學第一課”中,有一個觀點非常好:愛祖國要從小愛開始,愛家鄉、愛父母、愛老師、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祖國就在身邊,從小事做起,從小凝聚對祖國的愛,長大才能有所作為!在我念書的時候,老師就告訴我要愛祖國,到底怎樣愛?看著國旗說:我愛你!對著北京天安門的方向敬個隊禮……顯然這些行為都是不切合實際的,要想做到愛祖國,充分考慮每個年齡段的思想,要學生做的必須是他所能理解的,因為愛祖國是個太籠統的概念,不是一個國旗,一個隊禮就能說明白一切的!作為教育者在實施課程教學時,就要考慮到這些小因素,深刻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化繁為簡,劃大為小,讓孩子在咱們的課堂上從點滴做起,從小行為開始,逐步引領成長。
三、巧用思想沖突,內化道德認識
或許很多人認為品德與生活課程就是教會學生認識生活中的真、善、美,以及老師強加給學生的一些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如:好好學習,將來報效祖國,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現在很多老師講課依然采用的是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它會讓學生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達不到新課程所預期的目標。品德與生活課程,是課堂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的課程,這需要學生步入實踐生活中去學習、去體驗,需要學生敢于質疑,敢于大膽猜測,讓學生能夠大膽地敞開自己的心扉,讓他們暢所欲言,把自己贊同的、質疑的地方都能表達出來,讓學生融入教學中來,從而在教學辯論中辯論出大家所認同的一種道德價值觀,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這種正確的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讓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它,并努力地去行動。
四、融合是養成性教育的落腳點
品德與生活課屬于綜合性課程,就要做好融合可利用的資源。把地方教材、校本教材中豐富的德育資源充實到課堂上來,就會增進教學的親近感和實效性。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教師的思想、行為、作風、儀表、氣質隨時都感染和影響著學生。我們從書本上某一幅圖的分析到教學內容難點、重點的把握,從教學方法的應用到學生學法的研討,點點滴滴,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從備教法改為備學生、備學法。從目標入手,精心設計每個課堂環節,以活動化、生活化構建課堂,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走進學生,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教育。
既要課程資源融合,還要做到師資的融合。
我們每位一線老師都有熱情執教好每一堂課,但是,教材是有難度的,尤其是品德與生活課,天文地理、歷史人情,凡是人生活涉及的領域,都是我們這門課程的教學資源,這么寬泛的資源領域,就得有雄厚的專業知識作后盾,而我們所掌握的知識量是遠遠不能適應新課改教學的,教科書上大量的圖片、名詞都是陌生的,怎么辦?古人云:“不學詩,無以言”,在新課改的形勢下,我要說,沒有強大的專業知識,就無法駕馭綜合性的課堂,為了解決目前的困境,我和組內的同事達成了一致意見,一起集體備課,鉆研教材,挖掘教材的知識點。我們組的成員年齡基本上偏大,年輕老師較少,文化底蘊和授課能力也參差不齊,所以我珍惜每一次集體備課機會,充分發揮老教師的作用,請老教師講述他們對教材的理解和他們所掌握的課程資源,讓年輕教師學習老教師的寶貴經驗,讓為數不多的年輕教師交流方便易行的教學方法,彼此真誠地交流緩解了課堂資源貧乏問題。就這樣,我們教研組全體老師定期或不定期的教研已經達成一種默契,只要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在場的老師就會主動幫助,團結協教、互助互學的氛圍一直保持著,并且會深入持久地堅持下去。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們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趁著課改的春風,和著時代的節拍,在學校領導多方面的關心支持下,不懈地努力,培養學生養成性習慣,去構建一道教育教學的亮麗風景線。
參考文獻:
[1]林建程.主動參與,自我體驗:加強學生主動參與品德教學的體會[J].教學月刊(小學版),2004(9).
[2]孫民,任菊英,孫瑋.架起通向生活的橋梁:關于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的研討[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