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亞妮
摘 要:進入二十一世紀,小學教育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在音樂教學方面,著重要求的是增強學生通過音樂對情感的表達能力,以及對于一段音樂所傳播的情感進行準確定位,陶冶學生情操,開闊學生在音樂領域的視野。電教多媒體信息技術相比于傳統的音樂教學,可以更精準達地到這些目的。
關鍵詞:音樂教學;寓教于樂;多媒體;歌曲;幻燈片
關于音樂教育的重要作用,孔子在《論語》中就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把音樂看做是興邦治國的重要措施。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把“樂”排在第二位。強調“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的社會功能。同其時期的音樂教學 相比,小學音樂教學有著與眾不同的特征。
一、根據小學音樂教學特點分析多媒體教學技巧
1.年齡優勢,因材施教
作為懵懂的小學生,其內心尚不成熟,對事物的認知理解相對于其他時期較為淺顯。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特征,小學生在接觸新事物時所表現出來的極大熱情以及對未知事物的探索心理是其他年齡沒有辦法與之相較的。因此,這一時期是學習、接觸新的知識的最佳時期。教師通過使用信息量較大的電教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將原本較為枯燥的音符、旋律以另一種更容易為兒童所接受的形式表現出來。將旋律外化為實實在在的音樂,將文字外化為栩栩如生的圖像,這種直觀的表現手法可以更好地吸引八歲到十歲左右的兒童的注意力。
下面,作者想舉一個教學實踐中遇到的例子,在進行《劃小船》這一簡單兒童歌曲的教學時,考慮到學生年齡尚小,有過劃船經歷的學生可能會比較少,如果單純地對這首歌曲進行簡單的彈唱教學,可能難以達到小學音樂教學的目的,即培養興趣,開闊視野。因此,為了增強學生對劃船的氛圍、情緒的理解,作者使用Prezi辦公軟件制作了一個幻燈片,在網上選取了大量劃船圖片、小視頻,并將劃船的典故介紹同圖片結合到一起,最終形成了一個以歌曲《劃小船》為背景音樂,以小短片為開頭的圖文并茂的幻燈片,并在課堂上利用電教多媒體信息技術播放。事實證明,在這堂課上,溜號、不遵守紀律的現象大大減少,學生完全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寓教于樂,在音樂的伴奏下觀看短片,既刺激了學生的聽覺系統,又利用視覺系統加深了對整首歌曲的印象,更完整地把握了整首歌曲的節奏以及情緒。課堂效果非常好。在課后,筆者又布置了課余任務,鼓勵學生借助伴奏同家長合唱《劃小船》,利用手機等現代通訊設備錄音并在下一次課堂上選取優秀的錄音播放,效果非常好。
2.靜動結合,提高學習效率
科學實驗表明,處在八歲到十歲之間的兒童對動態影像的把握程度要遠遠高于對靜態影像的把握。這是一種心理學現象,與這個年齡兒童的關注點有關。因此,我們可以利用這樣一個特點有針對性地對小學生音樂教學進行改革。而首要的,就是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將電教多媒體信息技術與傳統的音樂教學相結合,利用現代科技賦予刻板的書本生命。
到目前為止,可以說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讓人目不暇接,很多資源可以引入小學音樂的教學課程之中。例如,在蘋果系統中有很多各式各樣的學習APP,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下載并研習。其中有一個系列專門用于樂器的入門,只要下載APP,就可以使用iPAD等電子軟件進行如鋼琴、架子鼓等樂器的學習。除此之外,有一種演示軟件可以形象地表現出音樂聲部高低的變化,通過這樣一種直觀的表達,相信學生對音樂的音色,音域理解會更加深刻,這也有利于為日后學生繼續深造打下一個良好的音樂知識體系基礎。
例如,在進行《草原英雄小姐妹》課堂教學時,在此之前,學生學習的都是單一聲部歌曲,由于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兩聲部的兒童歌曲,接受起來未免有些困難。為了解決這樣一個教學難題,筆者使用了新型的CAJ多媒體軟件,截取《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經典旋律,將旋律中的聲部變化用不同的形狀以及顏色表示出來,并制作成幻燈片,在圖片旁邊標注出在學習這首歌曲的時候應當注意的幾個關鍵點。學生的學習效果較之前的僅僅是口頭上的強調講解強了很多,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書本與實踐結合,將課堂與生活相融合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充分發揮當今普及范圍廣泛的互聯網,加大力度培養學生跨學科的綜合性實踐能力。筆者認為,如果是單純的老師在課堂上講,在課堂上進行知識的輸出,學生一味地記筆記,進行知識的單一輸入,并不能起到良好的課堂互動效果。小學音樂更加注重的是對學生音樂素養的初步性開發,其專業性并不是很強,因此學生在課堂前進行自學式的預習,可能會發揮更好的效果,培養學生更為全面的素養。因此,在學習《采蓮》這首生活氣息濃郁,貼近學生日常的兒童歌曲時,筆者在上一堂課的尾聲便提前布置了一些簡單易行的任務,將班級的學生分成幾組,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收集有關采蓮這項勞作活動的圖片、音樂、視頻、文字信息。甚至鼓勵學生去公園,去郊外在父母長輩的陪同下親自體驗采蓮這項活動。每個小組將信息集合起來,以幻燈片的形式形成一份三分鐘圖文、聲音俱備的小組報告,并在下一堂課上,每個小組委派一到兩名發言人進行小組總結報告,并且合唱《采蓮》這首歌曲。充分將課堂同生活相聯系,強化學生對音樂以及生活之間關系的認知。
二、電教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優勢
進入二十一世紀,小學教育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在音樂教學方面,著重要求的是增強學生通過音樂對情感的表達能力,以及對一段音樂所傳播的情感進行準確定位,陶冶學生情操,開闊學生在音樂領域的視野。電教多媒體信息技術相比于傳統的音樂教學,可以更精準地達到這些目的。
電教多媒體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輕松地將一段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傳達給學生,將抽象的、虛化的事物具體化、形象化,將枯燥生澀的樂理生動化,充分結合網上資源以及書本上所要求的教學內容,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學習音樂,欣賞音樂的興趣將會大大地被激發出來,從而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形成師生良好互動。
三、誤區:音樂教學與多媒體現代化在教學實踐中的問題
在小學音樂教學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將音樂教學同多媒體現代化技術結合已經是一種不可逆的良好趨勢。但是結合的方式筆者認為有必要加以規范化、標準化。近些年來,由于加大了對基礎教育的重視,我國的小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這種現象直接導致了專業的經過訓練的有資格擔任小學教育的教師人才短缺。許多小學在教師篩選方面非常不嚴格,這種情況在西部地區鄉鎮小學尤其明顯,再加上某些小學忽視小學教育基本的規章制度,管理上也存在著很大的缺失,再加上由于觀念老舊,許多小學管理者仍然在應試教育的觀念里故步自封。因此完全忽略了對小學音樂教學的關注。一味地強調教學改革速度,因而忽略了教學改革的質量,僅僅知道要在課堂上使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學,一味追求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快捷,許多老師讓電教多媒體代替自己發聲,忽略了在思想上對學生進行啟迪,反而適得其反,嚴重阻滯了小學音樂教學的發展。
綜上所述,通過將電教多媒體信息技術同小學音樂教學有機結合,有利于提高小學音樂教學的質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同時,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引入也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由老師對知識的單一輸出轉變為學生老師互動教學,教學相長。這種方式有利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拓寬視野,增長學生對探索外界事物的興趣。
參考文獻:
[1]鄭建民.多媒體網絡技術在音樂欣賞中的應用[J].青海教育,2005(4).
[2]張思鏡.多媒體音樂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四川戲劇,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