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河
摘 要: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進步,多媒體技術也被有效地應用到各個領域中。而現代教育就把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教學工具運用到實際教學中,但是同樣的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新興起的教學工具,在某些程度上還不完善,使多媒體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還有所欠缺。根據多媒體技術的特點,簡要談談影響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運用的因素,并提出幾點有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小學科學;教學應用
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是21世紀新興起的一種教學方式,它的出現不僅符合教學發展趨勢,而且也響應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當前學校教育中,已經開始運用多媒體技術作為教育教學的輔助工具之一,以其獨有的優勢促進著學科的教與學。因此,多媒體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小學科學教師的教學效率,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一、影響多媒體技術在小學科學中應用的因素
1.教師信息素養普遍偏低
在小學科學課中,教師常常意識不到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到教學中,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教師的信息素養不高,當然這也是當前所有小學科學教師普遍存在的問題,同時這也表明了教師的信息素養偏低是影響多媒體技術在小學科學中應用的因素之一。在小學科學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起引導的作用,負責教學的組織與實施,所以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只有教師掌握了多媒體技術這一輔助工具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服務”,且優化課堂,才能尋找到正確而有效的教學方法。
2.過分注重“親力親為”
小學生因為其有限的閱歷,導致其在某些課程上難以接受、學會和理解,在小學科學課上更是如此。在許多課程中,都重點突出學生的親身經歷,認為只有親身經歷,才能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和學習,這樣不僅夸大了親力親為的作用,忽視了小學生在眼界以及閱歷上的局限性,而且導致小學生無法用以往的經驗去代替、學習,極端且片面地認為親力親為能夠更好地讓學生學習到知識。現在的小學科學課程中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一些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相悖,比如,有的適合農村教學,有的適合城市教學,有的適合室內教學,有的適合室外教學,而且很大一部分教學內容實施難度也頗大。所以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要時刻關注多媒體技術,把多媒體技術恰當運用并大膽嘗試,這樣多媒體技術才能更好地融入教學中,使學生得到更大、更多的實惠。
二、多媒體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1.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魯賓斯坦曾經說過:“思維通常總是開始于疑問或者問題,開始于驚奇或者疑問,開始于矛盾。”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教學內容以多樣化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對未知的探索,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為學生制造一定的懸念,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化被動為主動,使學生盡快投入課堂中。這種教學有利于提高教學過程中的創造性,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教師后面所講內容的急切求知欲,更容易引導學生進一步的探索。這里我們以《食物鏈》為例。由于《食物鏈》中所講的內容不適合在課堂上單純的講述,會造成課堂上的枯燥,無法調動課堂上的活躍性。在課堂上簡單地講述食物鏈之間的聯系,學生一般很難理解,也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而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能夠形象地用動態畫面來展示這一內容。
2.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虛擬實驗
在傳統的小學科學教學中,由于材料缺乏、人手短缺以及學生自身動手能力較差等原因,導致很多科學實驗都無法正常進行。在小學科學課中,較多的活動及實驗都可以通過虛擬實驗開展,從而達到預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學電學中出現這樣的問題:學生的電路圖畫得很好,在理論上燈泡是可以亮的,但是卻在學生自己實際操作時不知是哪方面的原因而導致燈泡不亮,學生也無法判斷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這樣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運用虛擬實驗判斷是哪里出現問題,是線路圖還是連接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尋找問題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們對細微事物的感知性。同時,在虛擬實驗中操作可以避免事故的發生,確保小學生的人身安全。
總之,多媒體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一定還存在著些許問題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但是這些問題也具有巨大的挑戰性和探索性。這種教學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小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使科學內容更加具體化和形象化,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使教師的教學方法不斷完善和改進。目前,我們還在對這種新型的教學方式進行探索中,并將一步一步地繼續探索下去。
參考文獻:
[1]陳磊.多媒體在中學科學教學中的恰當運用[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1):39.
[2]黃成木.一個“問題情境”科學教學的探究[J].小學數學教育,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