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華玉
摘 要:語文的研究性學習,指的是在語文學習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表達交流等活動,探究語文學習的規律,獲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需要通過一系列的語文實踐體驗活動,促進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讓濃郁的家鄉風情走進學生,讓科學、社會豐富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感受習作的言為心聲、童年的美好樂趣。
關鍵詞:語文;研究性學習;作文;素材
從學生平常的寫話表達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對生活總是缺乏必要的敏感性,覺得無聊,簡單的流水賬中寫得最多的就是與電視的陪伴,寫得稍微精彩些的就是與父母一起出游的事情了。現在家庭教育的束縛使孩子“跑不得”“出不得”,這就更大限度地限制了孩子的生活體驗及其意志品質的提升。學生嚴重缺乏對生活的體驗和社會的實踐,寫作時腦海中缺乏東西,多是模仿和搬運,也沒有表達真切的情感體驗過程。家庭和學校都忽視了教育學生對周邊事物的關注和覺察。
一、研究性學習的體驗是喚起孩子寫作的一抹靈動
“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引導學生在實踐研究中產生富有個性的體驗和情感,從而產生強大的表達需求,不吐不快。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們著眼于本土化的資源教學,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從而掌握語文的運用規律,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如,我們學校位于黃埔江畔,諸之北端,毗鄰蕭紹之地,雖無萬頃之田,百座高山,但卻坐擁白塔湖國家濕地和杭塢山兩大山水資源,周邊還有三江口、俠父村等賢人志士輩出、文化底蘊深厚的村落,漫步街巷市井,店口獨有的本土風情都被暈染于這個小城鎮的一磚一瓦中。于是,在習作的前兩周,我們要求學生自行確立研究項目:村名的由來。項目研究的基本程序是:小組討論決定寫哪個村,然后通過家長的帶領走訪村中的老人或者村干部,同時小組成員也可以翻閱大量家鄉的書籍資料,或者是借助互聯網采集信息,不斷豐富自己對家鄉的了解,從而真正走進家鄉。在學生稚嫩的筆下,我們看到了一些稚嫩的統計數據,雖然不是很齊全,但是很多時候,當你看到原來每個村落的那些古樸的“原名”、特色的“古建筑”、獨特的“關于村子的一些傳說”等,在學生筆下呈現的時刻,似乎明白了——體驗可以還原寫作最真實的感受。
二、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是豐富作文素材的一眼清泉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常常是學生飯后茶余的一個話題。課間,你總能聽到學生聊到:“哎,我的怎么還沒長啊?”“我們家的翹翹最近好像跟我熟悉多了。”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二要求寫《觀察日記X則》。這時,我們便邀請科學老師一起帶著學生開展了一項“種豆芽”“種大蒜”的研究性學習。同時,指導學生把每天觀察到的進行記錄,1~2句話都可以。一個月后的習作指導課上,學生暢所欲言地聊自己種植時的一些新發現,或者是有趣的對話等。由于本次習作是以學生的“研究性活動”為載體,學生事先都有了豐富的素材積累,作文時也就不再發愁怎么把它寫具體,他們會去關注植物的顏色、姿態、特點,甚至有好些同學都寫到會拿根尺子去量大蒜的長短,各種情趣活動使得習作富有童趣、自然鮮活。
三、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是培養孩子品質的一條捷徑
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我們指導學生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到最后一起分享研究過程中的喜怒哀樂,它是一個嚴謹的過程。很多時候,選題往往會涉及許多自然和社會等領域,這就讓學生很是頭疼:不敢采訪校領導,害怕;家長不配合,焦慮;不知道如何下手,沒頭緒;第一次數據錯誤,懊惱……從家長、不熟悉的老師、不熟悉的村干部等各類人員的接觸,讓學生不斷進行自我挑戰。
同時,在開設“班級情景劇”的活動中,我們將情景劇活動的基本模式確定為暖身—試演—分享討論—再演四個階段。演出后,我們也經常可以從孩子的日記中看到他們會將自己在活動中的情緒、認識和觀點在習作中進行闡述。很多同學之間的小矛盾也在情景劇的排練中慢慢消除。總之,從確定問題到搜集資料、分析資料、體驗活動、取得結論等一系列過程,學生的外界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都在一點一點地進步、增強。
綜上所述,作為語文老師,有效地利用研究性學習資源,科學合理地設計一些研究主題,引導學生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觀察生活、實踐體驗、主動練習表達,可以不斷豐富學生的寫作資源,不斷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從而成為他們童年生活中的一段有意義的回憶體驗。
參考文獻:
[1]施向軍.關于研究性學習的兩個優化[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2(21).
[2]鄒兆文.語文研究性學習要突出學科特質[J].語文知識,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