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其清
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多種媒介方式的融合逐漸成為當前傳媒發展的主要趨勢。所謂“媒體融合”,是指一種信息傳輸通道的多元化的新作業模式,在統一的媒體平臺中,將報紙、電視臺、電臺等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手機、手持智能終端等新興媒體傳播通道有效結合起來,以實現資源共享,集中處理,最后通過不同的平臺將信息傳播給受眾,以最大限度地擴大信息的覆蓋面。
對于廣播這種傳統媒體而言,媒介融合自然為其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平臺,但是如何利用這一平臺保持節目的主持傳播力則成為關鍵問題。根據傳統的傳媒理論,主持傳播力主要包括知識結構、語言能力、形象等,但是在新的傳播環境中,其內涵逐漸擴展,又包含了主持人通過多媒介、多場域相互融合交織形成的,能夠實現節目多渠道、多層次、立體化傳播的能力。對于廣播節目而言,對主持傳播能力的重新解讀是塑造主持人綜合能力的必要指導。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傳統廣播節目的受眾逐漸流失,節目的傳播力逐漸消減。目前對于廣播節目而言,主持傳播力消減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信息時代導致了傳播語境的變化,在傳統傳媒環境中,受眾獲取知識資源的渠道有限,節目主持人的知識儲備是渠道之一,但是進入到知識經濟時代,尤其是移動智能的發展,使得海量的信息傳播成為可能,主持人在知識占有上的優勢逐漸喪失,因此,受眾對節目的關注度自然就會下降,如對于新聞節目而言,用戶可以在微博、微信等渠道獲取新聞。
第二,傳播技術的革新,使得主持人對媒介融合環境的適應能力受到了挑戰,技術革新的浪潮催生著傳統媒介傳播機制和傳播形態的變革,傳統媒體壟斷的環境被打破,新媒體、自媒體的出現拓展了信息來源,也讓媒體與受眾的互動更加便捷,而一些廣播節目主持人由于缺乏對新的技術環境的適應,缺乏對媒介融合環境下,廣播節目工作流程、運營機制、受眾心理等因素的分析與掌握,造成了節目傳播范圍逐漸縮小。
第三,文化語境的變化,對于受眾而言,單向的媒體傳播已經難以滿足其參與互動的需求,在媒體融合平臺,網友的互動評論成為節目的主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大數據的背景下,根據受眾的需求調整節目內容已經成為許多新媒體獲取傳播優勢的關鍵,傳統的廣播節目在節目中缺乏對多種傳播形式的應用,與受眾的互動與溝通不充分,自然會影響其傳播效果。
第四,播音主持專業結構有待調整,一些廣播節目的主持人在實踐中暴露出知識結構單一,缺乏多方面的積累與涉獵的缺陷,影響了節目的專業性,造成了節目傳播力的消減。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一些缺乏專業主持素養的自媒體主持人卻獲得了受眾空前的支持,從而導致了傳統媒體受眾的分流。相較于受過科班教育的播音主持而言,這些自媒體的主播雖然在專業素養上有所欠缺,但卻勤于在內容和形式上出新。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受眾的選擇面越來越廣,以內容取勝是媒介融合背景下提升廣播節目主持傳播力的重要思路。從宏觀的媒體傳播環境的發展趨勢來看,主持人應該主動融入、深度融入,以跨界復合型人才為目標,積極參與節目制作,并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提升節目的傳播效果。
首先注重節目創新,知識經濟時代,創新不僅是一個國家的發展動力,也應該成為一檔節目,一名主持人實現長久發展的基本要求,廣播節目主持人要敢于打破傳統節目的框架、模式,從媒介融合中汲取經驗,在主持風格中增加與時俱進的創新元素,提高對受眾的吸引力。如碎片化回聽、線下活動等都是適應當下發展的很好方式。
其次,節目內容“接地氣”,節目內容應該貼近受眾,主持人通過多種媒體的互動,解決受眾普遍關注的問題和有指導作用的個性問題,以其透明度和可參與性吸引受眾。
最后,注重節目的引導性,節目以內容取勝并不是單純地“博眼球”,相反,廣播節目主持人在節目制作中,應該根據節目風格、自身的文化素養,對節目內容做出精準的點評,在紛繁復雜的傳播環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以實現傳播正能量,引導輿論的目的。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一些廣播節目主持人出現了“水土不服”的問題。在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廣播節目要想提升自身的競爭優勢,關鍵點就在于從主持人的風格、能力上進行挖掘,結合融媒體發展的基本要求,不斷提升廣播節目主持人適應多種傳播平臺的能力。
在提升廣播節目主持人適應能力的過程中,首先相關部門應該調整傳統的競爭機制,終身制會造成主持人的惰性,削弱其主動融入新媒體傳播環境的積極性,因此,廣播電臺應該從雙向選擇的角度出發,利用聘用制的方式,調動主持人提升自身專業素養的意愿,打造良性的內部競爭環境。
其次,注重對主持人專業素養的優化,在傳統傳媒環境中,廣播主持人根據節目策劃,將節目內容呈現出來,較為機械。因此,應該從多元化傳播的角度,對主持人提出要求,確保其能夠履行發布信息、駕馭節目、組織調動、交流溝通、運營策劃等職責,提升對新環境、新問題的應對能力。
再次,注重節目品牌的打造,品牌是節目傳播力的集中體現,而廣播節目主持人就是品牌建設與宣傳的主體,在節目制作中,主持人應該提升品牌意識,用獨特的節目風格吸引、穩定聽眾,并保持用戶對節目品牌的忠誠度。
我們一方面要從源頭入手,在播音主持專業教學中,實現對播音主持知識結構的調整,增加新媒體傳播方式在教學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從主持人的自身發展來看,要想在媒介融合環境中成為一名合格的主持人,就應該與時俱進,對自身的專業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提升思想政治素養,明確媒體在營造社會輿論中的職責,保持對新聞內容的敏感度,在節目呈現過程中要張弛有度,在保證節目思想內涵的同時,強化輿論導向功能。
其次,不斷拓展自身的知識涉獵面,主持人面對的節目主題五花八門,只有確保自己知識面的廣泛性,才能實現對主題的深入探討,并為受眾提供更加廣闊的理解角度。
再次,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形成良好的主持人意識。
最后,提高對不同媒體傳播形式的辨別能力,熟知不同傳播平臺的特點與優勢,并適當調整節目設計、互動交流的方式,進而保證節目的傳播效果。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傳統媒體不僅面臨著新的機遇,更迎來了新的挑戰。對于廣播節目而言,僅以主持人的聲音作為構建節目風格,打造節目傳播力的傳播方式,已經逐漸失去優勢,無論是主持人的專業能力,還是大的傳媒環境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對此,廣播節目主持人必須積極調整節目制作思路,立足播音主持語言傳播的根基和環境,在新的媒介環境下重新塑造主持的傳播力,這樣才能發揮廣播節目在媒體融合中的優勢,保證廣播節目的持續發展。
[1]張冬霞.親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6(17):194.
[2]李颯.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持傳播力的提升策略[J].聲屏世界,2012(04):34-36.
[3]李颯.媒介融合背景下提升主持傳播力的策略[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1(10):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