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會
直播晚會具有一些不穩定因素,會影響晚會的播出效果。因此,需要加強對晚會的剪輯以及后期處理,以促使所呈現給觀眾的視頻畫面流暢優美。下文就直播晚會的剪輯以及后期處理技巧進行簡要的探究。
大型直播晚會的制作是一個較為系統的工程,它包括以下幾道工序:(1)前期策劃(2)中期攝錄(3)后期剪輯(4)特效包裝等等,而在這些工序之中,后期的剪輯與處理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然而,多機位拍攝以及視覺元素豐富的同時,也會給眾多的后期剪輯人員帶來較大的挑戰。如何在海量的素材中進行有選擇性的剪輯,并且進行二度創作,就需要編輯人員下一番苦功夫。那么如何加強前后期的聯系,以提高晚會的視覺效果呢?下文就圍繞晚會的剪輯以及后期處理技巧進行探討。
大型直播晚會的參與人數較多,比如,歌舞、表演等人數加起來多達百人,那么如何準確地向觀眾傳遞信息,以提高晚會節目的視覺沖擊力,就成為廣大視頻編輯人員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為此,在視頻剪輯過程中,編輯人員需要對節目的編排有著熟悉的了解。
1.剪輯人員需要提前介入節目。為了剪輯出效果更好的視頻畫面,電視臺編輯應當帶領視頻剪輯人員提前參與到節目的排練以及錄制之中。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為了達到以下幾個目的:第一,讓剪輯人員提前了解節目的內容,特別是舞蹈以及歌曲類的節目,然后電視臺編輯再與剪輯人員對節目內涵進行溝通,以便剪輯人員能夠對節目所要表達的思想有著更好的掌握。第二,有助于剪輯人員對錄制現場的音響、舞美等內容有著提前的了解,這樣就能夠促使剪輯人員對節目中的亮點有所領會。第三,在錄制過程中,剪輯人員可以簡單記一下場記[1]。如,某一個節目錄制了幾遍,這樣在后期的剪輯過程中,就可以使剪輯人員做到心中有數,能夠提高他們的剪輯效率。
2.與其他的作品相比,晚會的剪輯有著一些特殊的要求,如以下幾種:第一,晚會的剪輯時間非常緊。從錄制到播出的時間較短,這樣所留給后期制作的時間也較少。第二,大型直播晚會對作品的要求非常高,因為大型晚會的投資力度較大,所以通常選擇在黃金時間段播出,因此對作品的要求也就更高。 第三,涉及的環節較多。大型直播晚會的視頻剪輯往往要與前期的多個部門進行溝通,例如與燈光師、切換導演等。基于此,在后期制作過程中,電視臺編輯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首先,在晚會的錄制現場,機位的設置、鏡頭的運動以及構圖等等,都會對觀眾的視覺欣賞有著關鍵性的影響。其次,與普通現場的演出相比,大型直播晚會的布景以及燈光都會有所區別,因此電視臺編輯需要讓后期剪輯人員對前期錄制的各環節有所了解,如此便能夠更好地完成節目的后期創造。
1.確定主題。在對視頻畫面進行編輯之前,需要對腳本進行認真地研究,要對節目的主題進行確定。文字稿件與電視稿件是存著一定差別的,文字語言不能夠過于啰嗦,要做到簡潔精練。因此,在研讀腳本之時,可以將一些不適合電視語言的文字進行修改,要確保文字語言能夠圍繞節目的主題。
2.觀看素材。當拍攝完成之后,首先需要對所拍攝的素材進行采集,這時需要一臺較高配置的電腦。當采集完成之后,就可以進入到編輯環節。當前,我國大多數電視臺在視頻編輯之時,都是采用EDUIS這款軟件,這款軟件能夠進行多軌道、多格式混合編輯以及時間線輸出,屬于一款專業的非線性視音頻編輯軟件。它能夠為較快的進行多軌道視音頻對齊,能夠為多軌道的編輯提供極大的便利。
在確定了節目的主題之后,視頻編輯人員需要對拍攝的鏡頭素材有所了解,要仔細的觀看所拍攝的素材,對于那些素材該用,哪些素材不該用要做到心中有數,以確保自己所用的素材能夠符合主題。
3.根據節目的風格來確定剪輯的風格。一般來說,不同的晚會有著不同的風格,有著不同的主題表現形式,所以在剪輯過程中,需要根據節目的風格來確定自己的剪輯風格,以確保這兩者能夠相一致,給觀眾帶來良好的視覺感受[2]。
1.視頻同步法。在視頻剪輯過程中,可以根據各攝像機拍攝同一場景的明顯變化趨勢為參考,如,根據共同拍攝主持人入場的鏡頭,在觀看素材時,找到所有攝像機拍攝主持人入場的畫面并且進行定位,以主機位為參考,然后與主機位進行對位以及同步。
2.音頻波形同步法。該方法主要是通過各軌道音頻波形來進行同步的一種方法。視頻編輯人員可以先根據自己所聽到的聲音進行大概的對位,再以音頻的波形為基礎,來實現更加精確的定位。此外,還可以通過聽覺來對兩個軌道是否同步進行判斷,如果不同步,那么聲音就會有回響,此時,編輯人員就可以將素材進行前后移動,當只聽到一個聲音為止。
綜上,在對大型直播晚會進行剪輯之時,電視臺編輯需要先讓剪輯人員提前融入到晚會排練之中,使他們對晚會節目有著提前的了解;另外,要重視對素材的觀看與分析,要保證所用的視頻素材與晚會節目的主題相一致。這樣就能夠為觀眾提供一個良好的視覺感受。
[1]楊明.視頻剪輯技巧在影視作品中的運用[J].中國電視,2015,05:109-112.
[2]陸曄.剪輯技巧在綜藝節目中的運用[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4,05: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