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宇
近年來,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趨勢愈演愈熱。地方高校定期進行審核式評估及專業評估,這都在提醒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們,轉型發展是必然要走的道路,是未來高校生存的關鍵所在。如同企業的改革創新,高校轉型發展亦要創新,從學科建設,專業設置,課程構建和教育教學等諸多方面創新。轉型過程中,能夠抓得住契機、迎得了挑戰就會順利轉型,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大目標。本文主要以吉林省地方本科高校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和研究高校轉型發展的機遇和困難,以此為地方高校轉型提供理論借鑒。
吉林省地處中國內陸,遠離沿海及經濟發展關鍵區域,與其他省份相比較在經濟發展及文化影響等方面相對較弱。教學內容和模式,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等諸多方面始終無法與南部高校相提并論。從教育教學看,各大院校仍然無法擺脫書本的束縛,然而書本知識固然經典,但經幾代人翻閱總結歸納,學生們并無推翻創新的勇氣,只是一味的認同和跟隨,這并不符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設定。科學研究方面,吉林地區本科高校除吉林大學和東北師范大學外,其他高校的科研設備相對不足,科研基金支持力度并不大,導致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轉化,無法跟隨先進的國際化腳步,科研項目的絕大部分來自縱向傳達,而高校和社會聯系的橫向課題數量相對較少。而最重要的實習和社會實踐部分顯露出的問題更為嚴重,學生與用人單位的矛盾多集中在雙方對彼此的預期差異上,導致這種現象的最直接原因是校方對學生實習環境和實習效益的不重視,僅完成了實習工作的分配是不能達到鍛煉學生業務水平的目的。因此各高校的學生基本處于接觸新思想和新理念比較閉塞的狀態,主要科研和實踐活動集中在學校內部信息,與社會聯系不密切。所產生的直接結果就是就業的困難,社會壓力增大。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想要轉型,突破傳統,就要大膽的求變,要在瞬息萬變的不穩定環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與時俱進。
首先,緊跟國際化形勢,向歐美高校借鑒成功經驗。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要走出國門,向國際上的先進大學看齊,取長補短,多學習先進的理念和教育模式。例如,英國的利物浦大學,教學模式上雖然保留課堂講授式,但摒棄了教材的枷鎖,教學內容更靈活,課堂上討論的可以是昨天某某教授剛發表的一片論文,也可以是今天早上剛剛發生的某件大事,老師更多的是鼓勵學生們批判的看待前人的理論和思想,觸動學生提出不同觀點,推翻已有的結論和定義。看似叛逆的方式確是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有效方法,科學的世界需要不斷的推翻固定思維,提出創新的想法才能進步,才能推動社會向前走。反觀我們的教育恰恰缺乏的就是勇于質疑的精神。在政治、經濟、文化全球化的大趨勢下,“一帶一路”的影響深入社會各個行業,這正是為高校轉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遇,管理者們有條件去學習、去開闊視野、去發現新思想新理念,并且能夠得到國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作為教育人就要意識到自己的重要責任和使命,始終要以培養人才為根本目標,為國家輸送新鮮血液為己任。
第二,要緊跟國家、地方政府及企業的用人需求,有目的的培養人才。無論是怎樣的教育,最終受教育者都要走向社會,服務社會,因此地方高校培養方案的制定應該與地方政府的用人需要吻合,定向培養即可很大程度的解決就業問題,減輕社會壓力。吉林省地區高校應該積極的與當地政府和企事業單位聯系,了解政策的走向和趨勢,對社會大力鼓勵的行業加大培養力度,在不浪費教育資源的前提下做到精準教育。例如吉林省通化師范學院工商管理學院與國內大型醫藥企業萬通集團合作,在了解到萬通集團對醫藥營銷方面人才有大量的需求后,工商管理學院根據已有的市場營銷專業進行適當調整后,同萬通集團一起開辦了“萬通班”,即為萬通集團定向培養醫藥市場營銷方面的人才,使學生畢業后即可到萬通集團就業,不僅解決了地方企業招聘高學歷人才的難題,也解決了畢業生就業的問題。因此,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省內環境下,各高校就應該積極迎合社會需要,抓住政策支持的契機,結合自身辦學特點和專業設置,做出適當調整,既要有效的利用學校內部教育資源,又要巧妙的迎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從而找到未來的存在價值。
第三,省內高校發展落后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師資力量薄弱,因此各高校可以考慮適時調整招聘計劃,改變招聘策略。目前省內各高校招聘的基本模式即碩士研究生合同制,博士研究生進編制。然而,碩士研究生編制的不穩定性導致人員的隨時流失,而博士生的就業面相對更寬,選擇省內高校就業的博士人數和學術能力都相對較低,各高校大部分的博士學歷來自本校老師在職進修,然后這一群體教師的研究方向和學術的連續性并不統一。因此教師團隊和師資力量匱乏是阻礙吉林省本科高校發展的一大難題。所以,各高校應首先積極研究整改招聘計劃,不要將學歷作為招聘的決定性標準,堅持能者居之,選擇專業素養,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有專長的應聘者,而不是單純的以學歷衡量教師的能力。并且學校的教務部門和用人部門最好能夠積極的發掘教師的個人專長,用人所長,最大限度的發揮每位老師力量,從而更好的建設學校。其次,在招聘高尖端人才方面,要提高招聘待遇,工作待遇的提高與工作效率直接成正比關系,給應聘者提供豐厚的安置費及科研啟動資金,吸引高水平應聘者,包括留學歸國人員。眾所周知吉林大學黃大年老師的感人事跡,為了報效祖國,組織“千人計劃”回國效力,但是如若沒有吉林大學的接納和支持也是無濟于事。因此提倡各高校廣開門路,接納有水平有抱負的高尖端人才。
任何變革和發展都會遇到阻礙,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預見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第一,高校轉型面對的最大挑戰即校內師資結構改變的障礙。轉型就要面對專業和學科的整合和人員的調整,既要堅決的“轉”,又要考慮到教師們的思想動態,有些整合勢必影響部分教師的個人發展,有些調整也一定存在潛在的問題和不確定,在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們要發揮巨大作用,以學校的大局出發,做好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確保轉型順利過渡。學校高層領導也要科學合理的對轉型做出客觀的規劃,盡量做到既實現了轉型大業,又不影響教師個人發展,爭取做到健康轉型、綠色轉型。其次,創新也是轉型發展過程中一大挑戰。轉型意味著創新,但是在中國傳統教育的熏陶下,如何突破現狀始終是高校需要解決的難題。創新代表叛逆,中庸思想與轉型相悖。創新就是求變,與變化緊密相連的是高校固有的教育模式。最后,轉型過程所用到的資金、師資水平、教學硬件等問題都無時無刻在挑戰高校管理者,轉型發展的過程之艱巨,僅僅由以上幾點是無法全面表述的,教育者們只有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斷摸索不斷進步才能找到發展的方向。
[1]孟慶國,曹曄.地方高校轉型發展:路徑選擇與內涵建設[J].職業技術教育,2013(6).
[2]成福偉,張月叢,李克軍.新建本科師范院校科研發展現狀及對策[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 (綜合版 ),2013(1):90-93.
[3]周洪亮,張健.新建本科院校的內部認同危機及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08(11):12-13.
[4]陳鋒.關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若干問題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4(12).
[5]劉彥軍.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