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玉玲
數學是高職教學的重要課程之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知識,獨立探究數學問題有助于擴展學生的數學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然而,當前高職數學教學工作不容樂觀,不少學生的數學基礎較差,學習動力和信心不足,教師所采用的課堂習題教學方案存在缺陷,不利于提高總體教學效率。對此,可以充分發揮高職數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導學案的支撐作用,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提高數學思考能力,發展數學核心素養。本文將簡單介紹翻轉課堂模式的基本定義,論述翻轉課堂教學的課前學習模式,并淺談高職數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導學案的支撐作用。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具有兩大特征,即“翻轉性”和“多面性”,所謂的“翻轉性”特指此翻轉課堂教學活動融匯了多種相關知識體系,可以從一種知識迅速翻轉到另一種知識,例如從向量翻轉到函數,從等差數列翻轉到等比數列。“多面性”不僅是指知識的多面性,而且涉及到了教學方法的多面性,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融合了情境教學模式、自主學習模式、互動教學模式、微課教學模式等多種教學模式,各模式之間銜接自如,能夠集中學生的聽課興趣。
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工作,不能忽視學生的預習質量,因此,教師應重視優化翻轉課堂教學的課前學習模式,在布置作業時融合新知識,指導學生提前預習功課,遇到不懂的問題先認真思考,總結自己的見解,然后再通過查閱資料和合作探討的方式來嘗試解決,在第二天的課堂學習中,可以提出問題進行課堂互動,以此提高課前學習效果。
有不少高職數學教師反映學生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持反對意見,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數學生的數學基礎相對薄弱,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信心不足,對此必須發揮導學案的支撐作用,做好知識補充工作,讓學生主動接受數學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優化學習途徑。教師應思考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導學案與微課不同,通常是讓學生認知學習流程,明白知識學習次序,從而層層遞進,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沒有像微課那樣為學生提供直觀化知識體系,這樣學生的自主學習態度就會降低,因此,教師在設置導學案時一定要編輯好文字說明,讓學生形成清晰地學習秩序。另一方面,微課件較為簡潔,只講解一種知識,單一性非常明顯,教師可以用導學案來彌補微課件的缺陷,為學生補充多方面的相關知識,指導學生在掌握數學概念和解析思路的同時練習做基礎性習題,當基礎題的正確率達到90%以上時可以逐步加大習題難度,以此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此外,教師在使用導學案時應把握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進度和微課教學時間,先為學生播放10分鐘以內的微視頻,讓學生熟悉本節課的重點知識,認知數學問題,在解題過程中認真分析相關知識點,解剖數學思想方法。然后,發揮導學案的支架作用,從整體上為學生構建清晰的數學知識框架,讓學生了解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提出問題,掌握銜接相關知識點的線索。接著,教師可以設計“學習問題調查”這一環節,讓學生總結自己的知識漏洞、學習問題與困惑,并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重新構建數學知識框架。而且,教師可以為學生組建合作小組,讓各組員自行設計導學案,以此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另一方面,教師不僅要重視優化課前預習模式,提升課堂探究效果,而且要做好課后知識拓展。在每一節課結束以后,教師可以將本節課的微視頻、導學案和作業上傳到群論壇里,讓學生能夠及時復習所學知識,在完成作業的同時鞏固數學基礎,強化知識運用能力,并引導學生復習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數學題目,并對于這一題目進行延伸拓展,將之前階段學習的知識進行串通,在復習的過程中突出重點,覆蓋高職數學教學大綱的基本內容。在復習教材例題時要將所有重點知識連貫起來,在構建框架的同時重視挖掘數學知識的外延,讓學生自主擴展學習空間。而且,教師要注重優化學生的學習方法,特別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對于開放性學習內容,教師要善于應用各種數學思想方法,如一題多解法、圖像轉換法、多題一解法等,從而全面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為學生提供多方面的思考方式,指導學生全方位地研究和剖析數學知識。
綜上所述,發揮高職數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導學案的支撐作用,強化學生的數學基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教師應重視優化翻轉課堂教學的課前學習模式,在布置作業時融合新知識,指導學生提前預習功課;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升課堂探究效果;做好課后知識拓展工作,引導學生復習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數學題目,挖掘數學知識的外延,不斷擴展學習空間,這樣方能逐步實現高職數學教學目標,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1]邱芳華.從“趣味”中來,到“有效”中去——淺談如何使用翻轉課堂教學法打造高中數學“有效”課堂[J].新課程學習,2013(7).
[2]陳艷萍.淺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數學中的使用[J].教育學科,2011(1).
[3]孫鳳.基于有效教學的視角分析高職數學復習課存在的問題[J].科技文匯(下旬刊),2011(2).
[4]符龍馳.淺談提高翻轉課堂教學效率的幾點策略[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