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野
(長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2)
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理論探源
李 野
(長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2)
應用型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以一定的理論為依據。社會需要理論強調將現實中的人與實際的社會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對于大學生而言則是要滿足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意識形態理論重在強調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高校的主導地位,培養大學生正確抵制西方社會不良社會思潮的方式方法;社會交往理論則為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提供新視角,讓教師與學生之間通過平等的溝通交流而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隱性教育理論倡導通過隱性課程、文化環境等載體來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和道德情感,以此達到滲透性的教育效果。
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應用型本科院校是以應用型本科教育為主的高等教育機構的簡稱,屬于本科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上發揮重要作用。但它與普通本科和??圃盒S泻艽髤^別:應用型本科教育需要建立在扎實的理論基礎之上,通過增強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社會需要理論更加強調社會關系中的“需要”,就是將現實中的人與實際的社會發展聯系在一起,從社會關系角度解決“需要問題”。人的自然屬性是指生存的需要,而社會屬性是對社會交往的需要。將社會需要理論運用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源于大學生自身能力和素質提高的考慮。
需要是人的內在規定性,是人類生存狀態的最直接表現形式。人類在不斷滿足需要的過程中提高和完善自我,是區別于其他物種的根本標志。人類在逐漸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在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有更加明確的需要,特別是隨著人類社會化的程度逐漸加深,社會矛盾和思想碰撞也隨之增多,如何緩解和消除這一系列問題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可能性。需要目標的實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體現。因人具有主觀能動性,當需要目標更強烈時內在的驅動力也逐漸增強,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人的社會性和精神性的實踐活動,有助于滿足人在社會化過程中的思想和到的需求的完善,有助于提高思想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盵1]
一切社會實踐活動都是以滿足人的需要為根本目的。因需要產生動機,繼而產生實踐行動。如果沒有人的需要,人的實踐活動也就不復存在。從本質上來看,滿足需要的過程也就是人們身處各種社會關系中,處理個人與他人之間關系,滿足自身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過程。將社會需要理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體現。
馬克思主義認為意識形態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是特定社會階級或利益群體的價值的總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從國家范圍來看,“意識形態是國家權力的組成要素,即‘思想的上層建筑’,其功能是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盵2]加強意識形態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在高校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領導地位、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關鍵舉措。
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到:“每一個力圖取得統治的階級,即使他的統治要求消滅整個舊的社會形式和一切統治,就像無產階級哪有,都必須首先奪取政權,以便把自己的利益又說成是普遍的利益?!盵3]這深刻地闡明了意識形態的本質,即如何將“自己的利益”轉化為“普遍的利益”,并讓人民群眾認同這種普遍的利益。在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反映社會主義的經濟和政治并為其服務的思想文化,維護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國家政權。”[4]聯系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融入高校教育教學過程中,是培養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愛國主義情懷的關鍵。
當前紛繁復雜的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產生了巨大沖擊,特別是在網絡的推波助瀾下,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日益加劇,而相應的輿論監管存在滯后性,使得大學生接收到負面、消極甚至是威脅國家文化安全的信息,這對大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是極為不利的。特別是針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生而言,其自身知識水平偏低,對問題的分析和判斷能力較差,易受到不良網絡信息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要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融入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主導地位。
馬克思始終以研究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旨歸,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到:“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定的具體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受肉體組織制約的他們與自然界的關系”[3]。馬克思論述了人作為個體的存在方式,而“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這句話充分闡明了人的本質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辯證統一,既指出人與物質的不同,也重點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這就要求人們把社會關系看成是一個有機的、相互聯系的整體,全面、客觀、辯證地把握社會關系中人的本質。這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人的本質理論也構成了它的邏輯起點。[5]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現實性和歷史性的統一。人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在思維觀念和行為能力方面不斷產生變化,不同的社會歷史形態決定了人的本質;從現實性來看,人的本質體現在整個人類的社會發展中,并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種培養人、發展人的教育活動,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歸根結底是對人們價值觀念和思維邏輯的引領與指導。人的現實性特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以尊重教育對象為基本前提,因“只有正確地認識和了解教育對象的現實需求,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實效性和針對性。”[6]人的本質理論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基礎,規定了具體的目標與任務。應用型本科院校以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旨歸,既要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也需要具備較高的道德修養和心理素質。堅持馬克思人的本質理論,就是要求將每名學生看成一個實實在在的個體,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全方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交往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在此過程中形成豐富多彩的社會關系。馬克思的社會交往理論以現實的人和人的活動為研究起點,目的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對指導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
社會交往理論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提供新視角。以往的研究,往往沒有把交往活動看成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交往而形成社會關系,人作為個體在社會關系中深受影響,在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上也會發生變化;但每個人之間都具有差異性,當產生價值沖突或思想碰撞時,在相互調節和解決的過程中產生了道德。交往是人們思想道德形成的源頭,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起點。另一方面,“以交往為中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發展的一種必然選擇”[7],人們在通過交往而形成的社會關系中不斷實現自身提高,這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既體現了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也表明了人類個體不能脫離社會而生存。通過交往這種社會實踐活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為人們思想的發展提供了空間,也能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創造條件。
社會交往理論在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運用,能夠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人的主體性需要經歷一個由弱變強的發展過程,這需要大學生在彼此溝通與交流中實現,并逐漸增強自身的主體性,更好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另外,社會交往理論能夠促進應用型本科院校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并以地位平等為前提,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尊重,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從根本上說,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就是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往互動,無論在課堂教學上還是生活輔導上,其根本目的就是通過交往而促進大學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美國教育學家杰克遜最早在其著作《教育生活》中提到了“隱性課程”,認為教育者可以通過隱性課程、文化環境等載體來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和道德情感,以此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效果。我國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對隱性教育進行探索,豐富并發展了隱性教育理論。
隱性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兩個方面的價值:一是社會控制的價值。雖然近些年高校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加大,但仍然存在被忽視的窘境。要打破這一現狀,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環境至關重要。學生價值觀的塑造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要在思想觀念、生活方式以及心理狀態上加以引導,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社會共同規范,從而達到社會控制的價值目的;二是個人發展的價值。隱性教育理論運用到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用隱性教育因素,有利于激發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讓大學生的思想素質、政治素質以及法律素質等都有相應提高,以此達到體現大學生發展的價值。
隱性教育理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現實指導意義。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具有主流與多元并存的特點,針對這一特點,要發揮隱性教育的疏導和滲透作用。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生一般具有較強的主體意識,但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在對一些問題的看法以及態度上會出現偏差。而對大學生進行隱性滲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效果。由此,要從戰略層面來高度重視隱性教育,對各類教育資源進行整合與運用,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校園隱性德育環境。
[1]曾長秋,銀紅玉.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5).
[2]侯惠勤.意識形態的歷史轉型及其當代挑戰[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1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4-85,71,56.
[4]田心銘.略論意識形態工作的幾個問題[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11).
[5]白立強.論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取向——基于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視角[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8).
[6]陳政,王曦.馬克思“人的本質理論”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
[7]梅宗奇,趙煒.馬克思的交往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J].河北學刊,2010(6).
G641
A
2095-7602(2017)09-0120-03
2017-05-29
李野(1980- ),女,講師,博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