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花蕊+賀燕
摘 要 本文以MHK(三級)口試試題的課堂教學及訓練實踐,從幾個方面簡要總結了一些有效的訓練方法和注意事項,旨在進一步提高低班民族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并能使其順利通過MHK口語考試。
關鍵詞 MHK 口試 有效訓練 注意事項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12.013
Abstract Based o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e Band-3 oral tests in MHK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oral Chinese training, this paper briefly summarizes some effective methods for oral Chinese training from several aspects and proposes some advice, aiming at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oral Chinese and smooth passing of the MHK oral test for the minority students in low-leveled class.
Keywords MHK; oral test; effective training; advice
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學習非常重要,除中小學設有漢語課程外,通常還會在進入高等教育專業學習前,進行漢語強化學習,目的是為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必備的語言基礎,此階段一般為期一學年,在達到一定水準結業后,才能于第二學年轉至高考錄入專業繼續學習,以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為此,各高校除了要求專業成績外,還要求MHK(即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的成績達到一定等級才能獲準畢業。實際上,總有一部分民族學生(尤其是分級教學中的低班學生)預科結業時不能達標,不能進入專業學習,而問題大多出在口試不過關上。根據相關規定,學生不能獲得MHK等級的合格證書,就只能復讀,給個人、家庭和社會都會造成各方面的影響。
基于此,為了提高低班學生的MHK口試過級率,為專業輸送更多合格人才,我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及訓練注意事項,如下:
1 首先是合理的科學的課程設置
以往每周只有2學時的漢語口語課程,教學安排也是先進行一學期的教學內容(如打招呼、介紹、高興、失望……等)情境的模擬訓練,學范文,背誦對話,再模型式套用訓練,再到相關、相似內容的靈活運用,如此循環往復。第二學期MHK考試前(通常在每年的5月份),才進行約3周的MHK口試試題的訓練。由于MHK口試試題是由一人完成,而我們平時的訓練內容幾乎為兩人或多人的對話形式,故要在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間進行轉換,結果是很多學生無所適從,訓練得剛進入狀態,學生就面臨著考試了,結果可想而知。
現如今我們采用傳統的教學內容與MHK現行的考試內容方式一并進行,每周4學時的口語課程,加大時間和實踐的投入,即注重傳統的由量變到質變的知識積累過程,又貼近現實需求,按照MHK口試試題的要求,補充、強化語言點和知識點的銜接教學,使學生能靈活運用漢語知識,學以致用,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
2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低班民族學生是民族新生剛進入高校時,預科漢語階段分級教學而進行的MHK漢語摸底考試,聽讀寫成績較差的那部分學生,聽和說是他們的弱項。常常表現為學生有思想但說不出,或不能準確表達;也許看得懂,但卻聽不明白;或者聽不太懂,也說不出;或者聽不懂、說不出,也寫不出等等。對這樣的學生需要注意的是:教學訓練不能急于求成。
心理學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是教師情感因素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與學習效果的著名實驗,教師的期待、關懷和鼓勵,可以使學生從內心里對教師產生好感、信賴和熱愛,學生超常發揮個人能力,學習效果顯著。因此,教師不能對低班生帶有成見。教育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發展學生的潛能,形成積極向上的自我概念和價值體系,最終使學生自己能夠教育自己。也只有學生自己醒悟了,求知欲望才能被喚起,學習才能真正有效果。同樣,這也是民族學生學好漢語的前提。
對于低班民族學生漢語學習的不自信,被動,焦慮等,教師一定要注重情感因素的教育,因材施教,采用科學的教學手段,循序漸進,看到學生進步,及時鼓勵,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從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切不可急躁和拔苗助長,急于求成,或一棍子打死。否則,會適得其反。具體的訓練方式如下:
2.1 MHK口語考試試題(一)朗讀短文
此題型要求準備60秒,朗讀90秒。學生會遇到各種困難,譬如字不認識,詞語意思不理解,語速太慢或太快,抓不住內容的主要信息等等。
我們的訓練方式是:對于不認識的字,要么跳讀(不讀),要么猜讀(如形聲字,知道“青”字的讀音,可猜到“請”、“清”、“情”、“蜻”等字的發音),但不要胡亂讀,或含混讀。對于不明白的詞語可以聯系前后的內容,猜想關聯。對于語速的問題,盡可能把握正常速度去讀。但正式考試時,有文長,文短的區別,并不是固定字數的測定,所以學生首先要學會文章長短的判斷。如果較長,則朗讀時語速就要加快些;若短,則應適當放慢語速;無論長短,都適合先快速后調節這一原則,目的是在規定的時間里錄完朗讀考試內容。如長文就應采用先快-再快-適中的原則;而短文則可前一二行文字稍快-中間稍慢-收尾正常的語速。兩者都要視電腦屏幕上的時間滾動條而適當調整,否則就會造成文章沒讀完而錄音時間到,或是早早讀完了,而時間條還沒走完,甚至空錄無音等情況出現。這種訓練越早越好,久而久之,學生對文章長短的把握,和對語速快慢的把握就有了認識的提高,有利于學生考試心情的穩定和后續內容的順利進行。
2.2 MHK口語考試試題(二) 回答問題
此題型有兩種內容形式:
根據朗讀短文回答問題一。此類問題一般涉及朗讀短文中的相關內容,但在實際的考試過程中,考生在看到問題時,屏幕上的朗讀原文已不再顯示,或已消失,故要憑借考生朗讀時的記憶能力及抓住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才能正確回答問題。準備時間30秒,錄音回答30秒。可想而知,問題不會太難,答案內容也不會太長。對低班學生要特別注意:課堂訓練時,一定嚴格按考試流程要求。朗讀完畢就要讓學生遮蓋住教材上的原文內容,不得再回讀第二甚至第三遍。否則上機考試時就會出現考生習慣回讀,而又無法看到,記不住朗讀原內容,無法回答相關問題的現象。訓練時,對于文章的題材,語體等要首先進行判斷,如記敘文則在準備和朗讀時,注意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果等)的查找和記憶,對人物的特點、職業、性格、心理、語言等要關注到;而對于議論文則是論點、論據、論證結果要重點關注……總之,要有選擇性地重點記憶,并能猜測可能出現的問題。答題時,要語言簡練,重點突出,并要具有一定的綜合思維表達能力。
回答問題二。此類試題一般有介紹性和論述性兩種,準備2分鐘,回答、錄音2分鐘。對低班民族學生來說,介紹性試題相對容易一些,若是生活中的常見問題或是熟悉的生活,回答起來就不是太難,但后者卻是低班學生的難點。突出表現為學生看到題目后,會腦袋空空,無從說起;或是思路單一,想哪說哪,條理不清晰;語句重復較多;停頓時間較長;論據不充分;不能綜合論述觀點等。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采用以下方式進行訓練:
2.2.1 榜樣式學習,取長補短,走捷徑
準備階段后,先讓班里學習成績相對較好,口語表達能力強的學生依次做示范回答,再讓能力弱的學生分別來評價,看好在哪里,并復述回答得好的內容,最后由老師總結,并指出不足點。這樣訓練可以增強好學生的自豪感,同時彌補差生的知識不足,是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
2.2.2 失誤式學習
先讓把握不太好的學生回答問題,再讓其他相對較好的學生指出不足點,譬如內容太簡單,不豐富等,同時還要提出可以增添的內容,如此循環幾輪,內容會越來越豐富,大家集思廣益,受益頗多,同時也解決了停頓時間過長,內容匱乏等問題,還活躍了課堂氣氛,教學效果良好。當然,教師在訓練過程中的引導也很重要,要教給學生對自然界的規律性問題的考慮角度和回答的方法,即辯證思維的方法——凡事都具有兩面性。例如口試題“中學生該不該看電視?”的問題,學生觀點通常或贊成,或不贊成。只有少數學生想到了兩面性,但還不能得出一個全面的回答。這時候,教師就要用正確的表達方式引導學生正確思維,得出“中學生看電視既有好處(能開闊視野、消除疲勞、提高漢語水平……),又有害處(損害視力、耽誤學習、影響健康……),所以,適可而止,才是最好的。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看待事物的心理都會發生改變,考慮問題就不會太偏頗了,思路也清晰了,有利于學生正確、鮮明地表達觀點。
2.2.3 合作式學習
MHK訓練都是限時的,而課堂訓練畢竟學時有限,不可能惠及到每一個學生,故合作訓練非常有必要。譬如分組訓練,同座位之間相互訓練,乃至同舍友的共同訓練等。一方把控時間,作為監考方,另一方為答題人,作為被監考方,雖沒有教師在中間把控和引導,但也可以做到限時訓練的課后補充,有利于學生的順利考試,尤其是時間的把握。另外,網絡學習和訓練也是現行可取的有效途徑。這里不再贅述。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對低班學生要采取差別教學,在重視傳統教學的同時,還要改進更符合實際效果的個性化教學,才可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青年基金項目,MHK三級閱讀微輔導手機應用程序設計與開發,課題項目批準號:16YJCZH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