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公正++馬紅梅
摘 要:新加坡在社會養老保險運營上具有獨特的運營體系,該體系從可投資賬戶、可投資金額、可投資金融產品種類及比例等都做出了詳細的規定,這對于我國具有重要政策參考價值?,F今新加坡也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政府通過創新改革,不斷健全社會養老保險投資運營機制,維護社會保險基金的科學和高效運營,促進社會保險基金穩定收支。
關鍵詞:社會養老保險;投資運營;機制創新
中圖分類號:F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6-0086-02
新加坡社會養老保險,是依照新加坡法律法規制定程序設立,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為國民提供的用于社會保障的專項貨幣基金。它對于新加坡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加坡社會養老保險從募集到提供保障有著特定運行過程?;鹜顿Y運營是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核心,這部分積累的資金只有通過投資運營才能滿足增值需要。科學開展社會養老保險的投資運營是社會養老保險管理中的重要內容。 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在社會養老保險運營上有著獨特體系,這一體系從可投資賬戶、可投資金額、可投資金融產品種類及比例等都做出了詳細的規定,非常具有參考價值。新加坡也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政府也在不斷創新改革,來維持社會保險基金的正常運營,維護社會的穩定。了解新加坡的社會保險基金運營體系,從中找到優點和不足,可以為我國社會養老保險的運營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經驗和教訓。在社會養老保險的投資運營形式上,新加坡采取的是強制儲蓄的中央公積金制度(CPF),其設立初期主要目的是通過強制的儲蓄計劃,為新加坡受薪人員的退休生活提供足夠的儲蓄資金,從而保障其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所需。后來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和改革,這項制度除了包含退休后的養老生活保障外,還擴展到了保健、住房、醫療、教育以及投資理財等各個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國民各方面的需求。
一、運營資金的積累
新加坡社會養老保險(即中央公積金)運營資金的來源與我國的三方繳納略有不同,其保險金費用主要由企業和職工個人共同負擔,而政府只是通過對繳納保險金費用的企業在稅收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間接的承擔了部分養老保險金費用。其中,企業和職工個人繳納的保險金費率根據職工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規定。對于55歲以下的職工,政府對其養老金費用的征繳率為日工資的40%,對55歲以上但不到60歲的職員征繳率為日工資的25%,對60歲以上但不到65歲的職員養老金費用的征繳率為15%,年齡超過65歲如果仍為在職人員的將按日工資的10%征繳保險金費用。企業和職工個人對繳納的保險金費用各承擔一半,并且最后一并由企業存入職工個人的公積金賬戶中。其中,企業支付的那部分養老金費用可以計入生產成本,國家對其進行一定的稅收減免;職工個人繳納的保險金費用也有最高繳納額上限,政府規定每月所繳納的養老金保險費以月收入6 000新元為最高限制,即55歲以下的企業職員,其個人和企業每月所繳納的保險金費用不超過1 200新元。此外,在養老保險資金的積累上,新加坡還實行了會員制,所有新加坡的永久居民和受雇傭的企業職員都是中央公積金局的會員,政府規定所有會員都必須按照標準每月繳納強制性的社會養老保險金費用,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證了運營資金的積累。
二、投資賬戶的分類
在新加坡的社會養老保險投資中,其主體既包括政府也包括個人。每個人在政府的強制規定下,都必須將繳納的保險費存入到中央公積金里,這部分資金再由中央公積金委員會進行投資(通常是存入銀行或者購買國債)。但如果個人希望獲得更高的回報率,則可以選擇在一定范圍內進行自行投資。但為了控制投資風險,新加坡政府對個人賬戶進行了分類,并規定不同的賬戶有不同的投資工具選擇范圍。根據新加坡中央公積金條例的規定,對于55歲以下的中央公積金局會員,其個人賬戶主要分為普通賬戶、特別賬戶和保健儲蓄賬戶;而對于55歲以上的中央公積金局會員其賬戶則變為退休賬戶和保健儲蓄賬戶兩種。普通賬戶中的存款可以作為買房、獲政府批準的保險、教育等投資以及轉撥款項填補父母退休戶頭之用;特別賬戶中的存款則作為晚年生活或平時應急之用;保健儲蓄賬戶中的存款可被用作支付住院和醫藥方面的費用。通常情況下,普通賬戶中的資金占整個個人公積金儲蓄的72.5%,特別賬戶中的資金占整個個人公積金儲蓄的10%,保健儲蓄賬戶占整個個人公積金儲蓄的17.5%。所以,例如對于55歲以下的職員而言,其每月繳納的40%保險費中,將有30%存入普通賬戶,4%存入特別賬戶,剩下的6%存入保健儲蓄賬戶;對于55歲以上的職員,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其被存入保健儲蓄賬戶的保險費資金比例也會逐漸提升。
三、投資工具的選擇
新加坡允許中央公積金局的會員對個人賬戶進行投資選擇,但根據個人賬戶下的不同分類賬戶的用處不同,新加坡政府對每個分類賬戶的投資工具也做出了不同的限定。1986年,新加坡通過了《中央公積金法(修正案)》,其中規定,新加坡中央公積金會員可以將普通賬戶的儲蓄資金投資于以下金融產品:定期存款、新加坡政府債券、法定委員會債券、新加坡政府擔保的債券、單位信托、基金管理賬戶、年金、養老保險、投資連接的保險產品、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基金。并且,公積金會員利用普通賬戶的資金投資于這些產品時,投資比例不受限制。除了這些,會員還可以選擇將普通賬戶的儲蓄資金投資公司股票、公司債券以及黃金和黃金相關的衍生產品。但是,考慮到這類投資工具的投資風險較大,為了控制風險,對這類投資工具的投資資金比例有一定限制,投資于公司股票和債券的最高比例不能超過普通賬戶資金的35%,黃金及黃金相關的衍生產品的投資比例不能超過普通賬戶資金的 10%。而會員特別賬戶中的儲蓄資金投資在普通賬戶可運用的投資工具基礎上有更為嚴格的標準。其主要用于投資以下金融產品:新加坡政府債券、法定委員會債券、新加坡政府擔保的債券,以及經評級后風險位于后 3 位的單位信托、定期存款、年金、養老保險以及經選擇的投資連接保險產品和經選擇的交易所上市基金。
此外,新加坡對于投資工具的質量以及提供主體和管理主體也有一定的限制。例如,對于定期存款,要求其必須存放于中央公積金理事會指定的銀行;對于新加坡政府債券、法定委員會債券、新加坡政府擔保債券等債券類金融產品,規定其應通過債券交易商在一級市場或二級市場買入,且發行人必須是在新加坡成立的公司;對于年金、養老保險和投資連結保險等保險類金融產品以及單位信托產品,規定其必須是分別經由中央公積金理事會許可的保險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發行,且保險產品的被保險人只能是中央公積金會員自身,基金管理人運用的資金募集也必須是來自會員自身,所有的投資都要遵循中央公積金理事會的投資指引。
四、投資風險的控制
為了控制中央公積金會員的投資風險,新加坡相關法案規定會員賬戶上的儲蓄資金必須在中央公積金局的投資計劃基礎上進行投資。其投資計劃主要有中央公積金投資計劃、新加坡巴士有限公司股票計劃、非住宅產業計劃和教育計劃,會員可以在這四項投資計劃中自由選擇。但為了防止會員濫用中央公積金結余,法案還規定選擇投資以上四種計劃后的資金結余99%都要用于購買政府債券。 為了保障會員的基本收益,中央公積金局還對公積金會員個人賬戶基金在公積金局的投資給予名義記賬利率,提供2.5%的最低收益擔保,即如果會員不做任何主動投資,其交由中央公積金局管理的個人賬戶儲蓄資金可以獲得無風險的名義記賬利率。但根據《中央公積金法》和中央公積金投資計劃,如果是對基于會員個人投資選擇的其他投資工具進行投資,則其風險和虧損完全由會員自身承擔。為保障公積金賬戶中的資金儲蓄,會員進行投資所獲得的收益也不能支取,只能存留于賬戶中。
除此之外,因為新加坡中央公積金賬戶的根本目的是為會員提供包括醫療、退休等充足的社會保障,所以中央公積金局對會員賬戶資金的投資額度也做了一定的限制,以避免投資虧損對基本保障帶來巨大的不利影響。根據規定,會員不能將可投資賬戶內的積累資金全部用于投資,普通賬戶中應至少保留20 000新元,即只有當賬戶上的資金多于20 000新元時才可以投資;而特殊賬戶中應至少保留40 000新元,即賬戶上的資金在40 000新元以上才可以投資。
五、管理模式的設立
新加坡中央公積金采取的是高度集約化運作模式,其參與主體是以政府為核心,主要由中央公積金局、貨幣管理局、政府投資管理公司和商業保險機構這幾個部門進行分工管理和運作。中央公積金局是新加坡法定的中央公積金管理和運營機構,在行政上隸屬于新加坡勞(下轉103頁)(上接87頁)工部,并且根據《中央公積金法令》規定,由勞工部制定有關政策并對其進行監督。中央公積金管理局是一個政府機構,主要負責公積金在行政層面的管理和運作,具體業務包括征收費用、保存記錄、支付收益和投資所積累的基金。盡管其具有官方性質,但卻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公積金管理機構,因為其內部組織結構采取的是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所以從公積金的匯集、運營、儲蓄、結算到支付會員的收益,整個過程都獨立于政府財政。
相對于中央公積金局以行政手段對公積金實施統一的管理,貨幣管理公司和政府投資管理公司則是公積金具體投資和運營的執行者,中央公積金局的投資決定都由他們執行。其中貨幣管理局負責中央公積金對銀行存款和新加坡國債的投資管理,而政府投資管理公司則負責把積累的公積金投資到基礎設施建設、國內住房建設以及一些國外資產中去。這種以專門機構負責具體投資的制度安排,使公積金在運營層面以一個機構投資者的身份進入到資本市場中,更為專業的投資有利于在資本市場實現保值增值的目標。在貨幣管理公司和政府投資管理公司的基礎上,商業保險機構作為補充,主要為公積金投資提供年金化的保險產品業務,進一步完善和補充養老儲蓄市場。
從整體組織結構來看,對于公積金管理,新加坡采取的是統一的企業化管理模式,由中央公積金局設立理事會,理事會再下設主席1人和一些具體管理機構。其中理事會共有9個領導成員,對這組成員的構成也有比例限定,政府部門的代表2個,企業雇主和企業職員代表也各有2個,剩余3個人從博士、教授、專家等“中性”人士當中產生。理事會的成員由勞工部部長委任,理事會要對勞工部部長負責。理事會下設的具體管理機構也分別設有總經理1人,其職權是對下面的各副總經理和內務審計部進行管理;而各副總經理則分管成員服務部、團體服務部、雇主服務部、計算機服務部以及財政部和人事處幾個具體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