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銀富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我國1978—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教育支出數據,找出它們之間的協整關系并建立誤差修正模型,進而分析我國經濟增長與財政教育支出的長期均衡關系。
【關鍵詞】經濟增長 教育支出 均衡關系
在20世紀50年代,經濟學家們就已經發現,用資本與勞動力兩種生產要素的增加解釋經濟增長,會留下很大一塊“殘余”得不到解釋。換言之,與資本和勞動力的增長幅度相比,經濟增長的幅度要大得多。那么,是哪些因素對經濟增長作出了貢獻而未被識別出來呢?最先取得共識的是,生產要素的品質獲得大幅度改善。這種品質的改善既可以被包含在物質資本之中,也可以表現為人力資本的積累。按照T1W1舒爾茨的定義“那些有用的知識與技術技巧都是資本的形式”(Schultz T.W.,1961)。這里的資本明顯地與“傳統資本”不同,是指人力資本。人力資本的積累途徑有數個,不過,教育是最主要的方式。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教育投入的不斷增加,教育投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密切關系越來越引起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的關注。
目前,國內外學者已經對教育投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周英章、孫崎嶇(2001)利用現代計量方法對1952—1998年我國教育投入在實際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進行研究,研究表明我國教育投入與經濟增長之間互為Granger因果關系,且教育投入的經濟增長彈性為0.976,即教育投入每增長1%,經濟增長0.976%。
一、數據的處理
本文用國內生產總值(GDP)反映我國的經濟增長,(所有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11》,樣本期為1978-2010)。
(1)為消除物價變動對GDP和財政教育支出(EDU)的影響,按當年價格計算的數值GDP和EDU均用國內生產總值指數平減(。
(2)再對GDP、EDU取對數,這樣做的目的有兩點:基于科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考慮:Y=ALαKβ,教育的投入與國民經濟的增長大概成指數化關系;取對數再配合差分變化,把絕對數變成相對數,這樣數據更能表示變動的相關性。
二、平穩性檢驗
(一)初步判斷序列平穩性
運用協整理論進行時間序列分析之前需要進行平穩性檢驗,先觀察lnGDP、lnEDU的時序散點圖,lnGDP和lnEDU序列都有明顯的遞增趨勢,初步判斷lnGDP和lnEDU序列非平穩。
(二)單位根檢驗
現采用單位根檢驗看各個序列是否具有同階單整。單位根檢驗是指檢驗序列中是否存在單位根,因為序列中存在單位根就是非平穩序列,會使回歸分析中存在偽回歸。
為了保證模型的有效性,選用Augmented Dicker-Fuller標準的單位根檢驗(ADF)對lnGDP序列、lnEDU序列、lnGDP的一階差分序列(△lnGDP)和lnEDU的一階差分序列(△lnEDU)的穩定性進行檢驗。ADF檢驗過程中的滯后項采用默認的SC準則,從檢驗結果看,1978—2010年區間內時間序列lnGDP不平穩,但其一階差分在5%的置信水平下是平穩的;同樣,時間序列lnEDU不平穩,其一階差分在1%的置信水平下是平穩的,為1階單整,滿足協整分析的條件,因此,我們可以進一步利用協整分析方法分析它們之間的動態關系。
三、協整檢驗
協整(Cointegration)概念最早由Granger提出,協整檢驗的基本思想是:盡管兩個變量序列為非平穩序列,但它們的某種線性組合卻呈現穩定性,則這兩個變量之間便存在長期穩定關系即協整關系,這是對非平穩經濟變量長期均衡關系的統計描述。
首先用OLS估計回歸模型,然后提取殘差序,并對其列進行ADF檢驗。檢驗結果顯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即表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殘差序列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序列。所以經濟增長與財政教育支出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長期穩定的關系。
四、建立誤差糾正機制(ECM)
上面的協整檢驗表明lnGDP和lnEDU是協整的,即二者存在有一種長期或均衡的關系。當然,在短期中,有可能會偏離均衡。因此建立誤差修正模型,就是對失衡狀況進行糾正:
從統計上來講,ECM項是顯著的,這就表明GDP的調整相對EDU的調整存在一定的滯后,長期GDP與短期GDP之間的不一致在一年之內約有24.5%得到了修正。
根據上述模型的結果可知,經濟增長數據與財政教育支出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動態均衡關系,教育投入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彈性為0.54,即財政教育支出多增加1個百分點,經濟增長0.54個百分點。長期彈性則為0.58。
五、結論
通過單位根檢驗,時間序列lnGDP、lnEDU不平穩,但其一階差分在是平穩的,為一階單整I(1),并通過協整分析方法分析它們之間的長期動態關系。最后建立誤差修正模型,由結果可知,經濟增長數據與財政教育支出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動態均衡關系,教育投入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彈性為0.54。
參考文獻:
[1]蔡增正.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計量分析[J].經濟研究,1999.
[2]周英章,孫崎嶇.我國教育投入對實際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實證分析[J].經濟論壇,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