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洪琴
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企業治理理念的深入人心,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完善、監督、執行已成為現代化企業治理的重中之重。現代企業已將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作為企業的一種有效運營管理手段,并將其提高到了企業治理的重要議程。
關鍵詞:內部控制;內部控制制度;廣電企業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33-0008-02
一、內部控制的概念
1972年,美國準則委員會(ASB)所做的《審計準則公告》,該公告循著《證券交易法》的路線進行研究和討論,對內部控制提出了以下定義:“內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環境下,公司為了提高經營效率,充分有限地獲得和使用各種資源,達到既定管理目標,而在公司內部實施的各種制約和調節的組織、計劃、程序和方法。”
目前,對國際國內影響意義深遠的“內部控制”概念是美國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ttee)委員會在1992年正式定義的,認為:“內部控制是企業的董事會、經理階層和其他員工去實施的,為營運的效率、效果、財務報告等的可靠性、相關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標的達成而提供的合理保證的過程。”COSO定義的“內部控制”包括: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和溝通、監督等五大要素。控制環境是一種氛圍,塑造企業內部各成員實施控制的自覺性,并決定其他控制要素作用的發揮程度;風險評估是為了研究、評估并管理企業風險;控制活動指的是具體的控制方法;信息與溝通是指如何運用有效信息和有效溝通達到內部控制所要達到的目的;監督是指對內部控制系統執行落實的再控制。
COSO著重強調“內部控制”是一個活的、動態化的系統,而非一項死的、簡單的制度或是一個非常機械的僵硬規定,“內部控制”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不斷循環往復的過程;同時它強調“人”的重要性;強調內部控制應當與企業的經營管理過程相結合;強調風險意識以及“軟控制”的作用;明確界定管理和控制的關系等方面。
2004年9月,COSO委員會發布了《企業風險管理框架》報告。該報告將內部控制整體框架的五個要素擴展為基于風險管理的八個要素,凸現了風險導向的內部控制新理念。《企業風險管理框架》報告認為,企業風險管理主旨在于識別影響組織的潛在事件,在組織的風險防控范圍內管理組織風險,為組織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的保證。企業風險管理框架由八個要素組成,具體包括:內部環境、目標制定、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反應、控制活動、信息和溝通、監控。
我國對內部控制的定義基本上是源于上述國際概念并結合我國企業管理建設實際情況引申和發展而來的。基于經濟建設和企業治理發展的不同階段,我國國內關于“內部控制”的含義大概包含以下幾種:
第一,2001年證監會發布的《證券公司內部控制指引》中指出:“證券公司內部控制包括內部控制機制和內部控制制度兩個方面。”
第二,2001年財政部頒布的《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試行)》,對內部會計控制做出了如下定義:“內部會計控制是指單位為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確保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等而制定和實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第三,2008年6月,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和保監會聯合發布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中將“內部控制”定義為:“內部控制是企業董事會、證監會、經理層和全體員工實施的旨在實現控制目標的過程。內部控制的目標是合理保證企業經營管理合法合規、資產安全、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的基礎上,著力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要求企業在建立和實施內部控制全過程中貫徹全面性原則、重要性原則、制衡性原則、適應性原則和成本效益原則。有機融合世界主要經濟體加強內部控制的做法經驗,構建以內部環境為重要基礎、以風險評估為重要環節、以控制活動為重要手段、以信息與溝通為重要條件、以內部監督為重要保證,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五要素內部控制框架。開創性地建立了以企業為主體、以政府監管為促進、以中介機構審計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內部控制實施機制,要求企業實行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制度,并將各責任單位和全體員工實施內部控制的情況納入績效考評體系。”
二、廣電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案例分析
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現代化企業意識到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重要性,結合企業自身發展實際制定并發展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廣電行業作為國家輿論喉舌的排頭兵,作為國家意識形態宣傳的重要工具,作為傳統媒體的現代化行業,也為了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職能和作用迅速加入到了建立建設、加強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大軍中來。以下舉例,簡要分析廣電企業在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方面的探索。
為了有效地記錄和監管存貨和工程物資,廣電企業一般會在庫房、財務供應鏈下分設各類物資庫,例如為了有效監管廣電行業常規性數字電視類存貨,一般會設置機頂盒庫、智能卡庫,有的廣電企業為了進一步精確管理會設置更加細分的標清機頂盒庫、高清機頂盒庫、標清智能卡庫、高清智能卡庫等。在實際的庫房管理和出入庫管理中,會出現如下情況,就是廣電用戶會因為要將標清機頂盒和標清智能卡配套收看的標清電視節目升級為高清機頂盒和高清智能卡配套收看的高清電視節目。因此,廣電企業會因為節目升級置換回來大量的舊的標清機頂盒和智能卡,也會因廣電用戶進行電視銷戶回收大量的機頂盒和智能卡,同時又由于高清機頂盒和高清智能卡本身存在升級換代的原因,會導致又會有部分高清機頂盒和高清智能卡回收到廣電企業,為了管理這部分舊資產,應運而生了機頂盒和智能卡的“回收庫”,部分企業為了細分管理又會詳盡設置標清類機頂盒和智能卡回收庫以及高清類機頂盒和智能卡庫。而置換回來的大量的機頂盒和智能卡又會因物理原因區分為可利用和不可利用,判斷是否能再次利用的辦法就是通過專業人員利用測試儀器逐一對回收庫的物資進行測試,能夠回收再利用的繼續存放在各種“回收庫”,部分可以返廠后進行維修方可再次利用的轉入“返廠維修庫”,經過測試判斷無論如何維修都無法再次使用或者根據成本考量維修后再次使用的成本較高的上述物資會轉入“廢舊物資庫”,根據每月盤點情況如實報廢上述物資。而上述“返廠維修庫”和“廢舊物資庫”,就是在不斷完善廣電企業內部控制制度過程中逐漸產生的。一開始廣電企業會設置“回收庫”,回收回來舊的機頂盒和智能卡,經過測試后發現,大部分還是可以重新再利用的,為了區分返廠維修流程的機卡設備,就產生了“返廠維修庫”,又在每個月盤點報廢中發現可再利用和不可再利用的機頂盒和智能卡設備存在混放管理的情況,這樣會導致:第一,給盤點工作帶來較大難度,很難區分混合擺放在一起的機頂盒和智能卡可否再利用;第二,給機頂盒和智能卡的報廢工作帶來了很多煩瑣的工作,又要在報廢前測試判斷是否能夠再利用。于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加強廣電企業內部控制管理,結合企業物資管理的實際情況又相繼設置了“廢舊物資庫”。在機頂盒和智能卡置換回收的環節就由專業人員進行專業測試,判別機頂盒和智能卡的可否利用,通過專業判斷后將機頂盒和智能卡設備按照性質直接進入不同庫別。上述庫房庫別設置的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管理,一是提高了工作效率,給每次的盤點工作和報廢工作夯實了基礎工作,而無須將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費在區分整理各種廢舊機頂盒和智能卡這項工作上;二是加強了物資管理,避免了在報廢工作中將可利用的舊的機頂盒和智能卡進行報廢處理,或是將應該報廢的機頂盒和智能卡作為可再次利用的設備物資未及時進行報廢處置;三是可以及時掌握公司機頂盒和智能卡設備的庫存情況,這就會直接為市場營銷工作、機頂盒和智能卡設備的采購工作提供及時有效的庫存數據。所以,看似一項只與庫房管理相關的庫別設置的工作,實際上卻是整個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和不斷完善中不可或缺甚至是極其重要的一環,它不僅簡單地涉及到物資管理這一個管理點,更會直接影響到整個企業的市場運營、規劃建設、運維支撐等各個環節。同理,除了對機頂盒和智能卡設備進行如此的細分管理,其他工程類物資同樣可以采用該種庫別設置管理辦法。這個庫房管理的庫別設置和管理環節并不會到此為止,而是隨著實際業務發展和進一步的管理需要增加設置或解除設置,而進行上述庫房設置調整的終極目標無非就是不斷深化完善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執行。
機房是廣電企業一個重要的保證網絡運轉和設備存放運行的場所,它肩負著整個網絡資產能否正常運轉的后勤保障工作。所以,機房的保障功能使得其必須隨時有更換的關鍵搶修應急設備,而廣電企業一般情況下的物資領用必須憑借帶有立項編碼的領料單才能辦理物資出庫,備用設備因為事前無法合理預期最終要使用在哪個具體項目上,所以如果設備領出擺放在機房備用,而未按照立項編碼進行出庫管理,就會給物資管理帶來賬實不符的情況出現。為了避免出現上述情況,可以預先給各個機房設置一個虛擬的立項編碼,該編碼是唯一的,一個編碼只對應一個機房,備用設備領用時即用該立項編碼。物資實物管理由庫房轉向機房,待備用設備安裝使用在具體的項目上時,再由虛擬的立項編碼轉入具體的項目編碼。這樣通過一個虛擬立項編碼解決了實物資產和賬面資產一一對應的關系問題,也加強了資產安全這一重要的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和完善。
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是一個活的、變化著的動態過程,會隨著企業實際的發展情況和管理需要進行不斷的完善。廣電企業作為現代化企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勢必會在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執行、監管和完善的這條道路上越走越好,同時又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