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琨 秦偉文 梁偉紅 李光輝



摘 要 通過對熱帶農業“走出去”的形勢,農產品進口依存度、天然橡膠進出口貿易、熱帶水果和咖啡進出口貿易情況的分析,提出了熱帶作物產業走向海外市場的步驟及其存在的問題,為熱帶農業走出去戰略提出五點建議和對策:多邊合作和多元投資、機制保障和宏觀管理、打造特色熱帶農產品品牌、重視安全和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
關鍵詞 熱帶 ;農業 ;走出去 ;戰略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12.023
在中國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背景下,農業“走出去”很好地順應了經濟全球化大趨勢。據不完全統計,中國300多家農業企業在全球近50個國家或地區開展農業合作與投資,從業人員6萬余人,投資領域涵蓋農、林、牧、副、漁業。世界可發展熱帶作物種植和生產的熱區土地面積達5億多hm2,主要集中在亞洲、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而中國熱區土地面積約50萬km2左右,受到地域和氣候條件等自然資源的限制,中國熱帶作物的種植和生產規模不大。因此,熱帶農業如何更好地“走出去”,與國外先進農業企業合作,取長補短,提高中國熱帶農業的國際影響力,讓我國熱帶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這是擺在熱區省市的各級政府面前的一個引人深思的戰略問題。
1 熱帶農業“走出去”的形勢需求
1.1 實施熱作“走出去”戰略是全球范圍的資源直接流動和配置要求提出的要求
經濟全球化趨勢讓資源在全球范圍內更有效地流動和配置,極大地增強了資源的流動性。中國希望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盡可能受益,必須具備駕馭和主導資源跨國流動和配置的能力。為了在國內外一體化空間中尋求所需的熱帶農業資源,我國必須實施熱作“走出去”戰略。
1.2 實施熱作“走出去”戰略是促進中國熱作產業進行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需要
中國正經歷著經濟結構與增長方式轉變和調整的重要階段,應當立足于國內,充分利用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一方面集中力量發展中國的熱帶農業,提高熱帶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同時發揮比較優勢,與國際市場接軌,推動中國有條件的農業企業以成熟技術和設備開展對外投資與合作,讓熱帶農業生產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1.3 實施熱作“走出去”戰略是中國培育和發展跨國大型農業企業的較好途徑
提高中國熱作產業在國際農業產業鏈、創新鏈和價值鏈中的地位和作用,關鍵是提高熱帶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這對跨國農業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全面提升熱帶農業企業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勢必要集政府與企業之合力實施“熱作走出去”戰略,整合技術研發能力、海外銷售渠道和境外戰略資源等。
此外,鼓勵和支持我國熱作企業“走出去”,是熱帶農業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和國際分工,順應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需要,中國企業到這些國家進行直接投資,可以有效規避和突破國家和區域保護主義的桎梏限制及其貿易壁壘。
2 中國熱帶農產品進口依存度分析
進口依存度:該國某種作物或者產品的進口總額與其國內的生產總值或國民生產總值之比,比重的變化意味著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所處地位的變化。從表1中可看出,大豆的進口依存度最高,高達82.1%,2013年中國大豆進口量5 838.5萬t,出口量僅32.1萬t,國內產量1 305萬t,進口量比國內產量多3倍,中國大豆消費市場非常依賴國際市場。排名第二是棉花,進口依存度44.3%,進口量為541.3萬t,國內產量684萬t;接下來是食糖進口依存度21.1%,食用植物油15.7%。
ADM、邦奇、嘉吉和路易達孚這四大跨國糧商控制著80%的世界糧食交易量。尤尼萊佛公司掌控著30%人造黃油和食用植物油貿易。中國70%的大豆加工廠和80%的大豆進口依賴于某跨國公司,主要來源于巴西、阿根廷和美國。國際農業資本對國內大豆市場的爭奪,導致國內大豆加工企業部分倒閉、停產和半停產。跨國糧商控制著整個大豆市場產業鏈,掌握著大豆的定價權,深入到種植、加工、貿易、流通等各個領域。
總之,對于大豆、棉花等重點糧食作物,中國農業走出去能尋求更多的進口來源地,為了在進口定價方面提高話語權,企業要轉變觀念,投資某一種作物應該要掌握整個產業鏈生產投資環節,包括種植、加工、倉儲和貿易環節等[1]。一些境外農產品種植向下游產業發展,加工自產或當地生產的農產品,參與從農業生產到加工到銷售全產業鏈的經營。
2.1 2004~2013年中國的天然橡膠進出口貿易情況分析
天然橡膠是關系到國家生存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重要戰略物質,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膠消費國和進口國,橡膠消費量占全球的橡膠需求總量約40%,因此80%需要進口。2014 年,中國天然橡膠的消費量已經突破1 020 萬t,約占全球天然橡膠消費總量的1/3 以上,橡膠自給率不超過10%,對外依存度較高。
2004~2013年(圖1),中國的天然橡膠對外貿易一直保持著貿易逆差,即進口大于出口的態勢。2004~2008年的天膠進口量都在21~26 t,進口額為2億~4億美元,2008年突破4億美元,2009年中國的天然橡膠進口量31.28萬t,進口額40 148.5萬美元,2011年進口額達到最高紀錄84 203.2萬美元,比2009年增長109.73%,此后2012年和2013年都超過 65 000萬美元,2013年天然橡膠進口量34.53萬t,比2009年增加10.39%。ANRPC預計,2016年中國天膠(含混合膠)進口量將有所下降,降幅約3.9%。總體來說,盡管中國天然橡膠產量居世界前列,但同時也是橡膠消費大國,橡膠需求量遠大于供應,對國外天然橡膠表現出明顯的依賴性,橡膠進口遠遠大于出口。
盡管中國天然橡膠收獲面積和產量都在逐年增長,但國內需求量增幅大于產量的增幅,因此,天膠出口貿易額度低于進口貿易(圖2),2004~2008年的橡膠出口額在1 600萬~2 200萬美元,出口量達0.6萬~1萬t,2009年是中國橡膠出口貿易的一個重要轉折,2009年和2012年的橡膠出口額銳減到 885萬美元和733萬美元,減幅高達50%以上,2009~2013年中國天然橡膠出口量不到2004~2008年各年份的一半數量。
2.2 2004~2013年中國的熱帶水果進出口貿易情況分析
熱帶水果是中國熱帶農產品中的大宗產品之一。中國的香蕉、芒果、菠蘿、荔枝和龍眼等熱帶水果產量居全球前列,熱帶水果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美國、東盟、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占水果出口市場72%以上。2004~2013年(圖3),中國熱帶水果的進口大于出口,也表現為貿易逆差的態勢。2004年,中國熱帶水果進口額16 959.8萬美元,進口量29.31萬t,十年來持續增長,2013年進口額增至101 197.8萬美元,進口量84.02萬t,進口額的增幅高達496%,進口量的增幅也達186%。
2004~2013年中國熱帶水果出口也持續增長(圖4),其中2009年出口額高達18 955.5萬美元,出口量32.4萬t,比上一年分別增長50%和71%,2010年又有所下跌,出口量和出口額分別跌到15 047.5萬美元和29.45萬t;2013年熱帶水果的出口貿易達到10年內最高,出口額20 629.4萬美元,出口量35.61萬t,比2004年的同期水平增幅高達311%和181%。中國熱帶水果的品種和口感與國外同類水果相比有一定競爭優勢,但鮮果供應時間比較集中,且貨架期比東盟國家出口水果的短,其生產種植成本高于熱帶水果的主要進口來源國,水果產后的保鮮和加工水平較低,價格優勢不大,進而影響了熱帶水果的出口貿易。此外,歐美和日本等國家對進口中國的農產品采取非常嚴格的檢驗檢疫程序,熱帶水果出口面臨重重的“技術壁壘”和“貿易壁壘”。
2.3 2004~2013年中國的咖啡進出口貿易情況分析
咖啡是中國熱帶香料飲料作物的代表性作物之一。咖啡種植生產集中在拉美、亞洲和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基本出口到歐美等發達國家消費。中國咖啡主產區在云南和海南,2004~2011年中國咖啡進口大于出口(圖5),2012和2013年開始扭轉這種貿易逆差局面,出口大于進口,2012年咖啡出口額21 785萬美元,出口量5.99萬t,比進口多0.2%,2013年出口額19 576.9萬美元,出口量7.33萬t,比進口多8.96%,2013年較上一年明顯扭轉了貿易逆差局面,表現為咖啡貿易順差。10年來咖啡進口持續增長,2011和2012年增幅較大,進口額分別增至19 421.7萬美元和21 739.4萬美元,進口量達到6.06萬t和7.5萬t,比起上一年的進口貿易增幅分別為78%和25%。至2013年有所回落,17 966.5萬美元和6.75萬t。
2004~2013年(圖6),中國咖啡出口持續增長,2012和2013年增幅較大,出口額21 785萬美元和19 576.9萬美元,出口量5.99萬t和7.33萬t,比上一年增幅25%和58%。國際咖啡組織(ICO)出口成員國的咖啡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97%以上,進口成員國的咖啡消費量占全球消費量的65%。此外,中國咖啡主產區的緯度偏高,且易受極端天氣影響,咖啡加工技術和標準化水平不高,影響了咖啡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天然橡膠、熱帶水果和咖啡都是有代表性的熱帶農產品,在近十年的進出口貿易中基本表現為貿易逆差,特別是天然橡膠和熱帶水果的對外依存度比較大,熱帶農業走出去在面臨機遇的同時,也將迎接更大的挑戰。
3 熱帶農業“走出去”步驟分析
3.1 做好對外農業投資的可行性調查
除了政治局勢和社會環境的穩定性等因素外,對方的外資政策和相應法律法規對來自海外投資企業的決策走向也有很大影響,還應該對當地的水土資源、農業基礎設施、勞動力市場、技術適應性等進行科學調研和專業論證[2],經過充分調研后,對投資項目、投資主體和投資國家地區都要進行科學專業的風險評估,確保總體風險在可控范圍之內。國內相應的機構已提供專業的對外投資評估服務工作,如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近十年對聯合國認定的191個主權國家風險狀況定期進行評估與認定。外交部和商務部聯合發布《對外投資國別產業導向目錄》和《海外投資指南》,應盡量避免企業在同一區域和同一產業密集投資,并搭建企業與政府信息研究與服務的渠道和平臺。
3.2 對投資目標國家地區和項目進行充分論證
在熱帶農業走出去的區位選擇上,應挑選資源豐富、市場空間潛力大、經濟社會效益好、能享受優惠政策和雙邊關系友好的國家地區,可劃分為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區位市場,以及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的區位市場[3]。對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于中國的國家投資制造業,充分利用當地低廉的勞動力成本,逐步建立制造業的國際生產體系;對發達國家則投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在資源豐富的國家地區投資發展資源密集型產業,創建資源開發國際化體系。技術型企業應選擇有行業先進技術的國家地區作目標市場,通過收購,兼并等方式獲取核心技術;市場型企業應在經濟環境好的發達國家投資項目;資源型企業應立足于非洲、拉美、東南亞等國家[4]。
3.3 加強熱帶農業對外投資的過程管理和有效監督
2012年,農業部與國家開發銀行《開發性金融支持中國農業國際合作協議》,將進一步鞏固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針對棕櫚、橡膠等能源作物和糧食作物的農業走出去和農產品出口作為承保支持重點,包括印尼、泰國、俄羅斯和巴西等國家地區。與東道國政府簽署雙邊協議,要求明確各方權利和義務。在管理和監督的過程中,還可仿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設立國家聯系點的做法,負責其《跨國公司指南》的推廣與執行,或者仿效IFC設立合規顧問和巡查官辦公室的監督管理經驗,負責調查MIGA項目的負面影響等,通過中國駐外使領館與當地協會組織及政府合作,在投資東道國設立國家聯系點,受理對中資企業在當地投資造成的環境保護、員工薪酬、社會責任等問題的申訴,并開展相應的調查。將環境和社會影響評估工作外包給有經驗和資質的第三方來承擔。搭建利益相關方溝通平臺,建立成熟的糾紛解決機制[5]。
4 熱帶農業“走出去”的存在問題
4.1 存在一定的投資盲目性和管理經營不規范等問題
許多熱區國家為吸引外資推出優惠條件,中國部分企業往往只看到了優惠政策,而對該國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缺乏整體認識,沒有經過科學的論證,就匆忙“走出去”,一些國內企業不了解當地招商引資條件,資金渠道不暢通,缺乏跨國投資經驗和跨國經營的管理和專業人才,盲目投資和管理不善令企業的利益受損[6]。
4.2 被投資國的地方保護主義是熱作“走出去”所面臨的挑戰之一
熱作“走出去”的目標國集中在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在海外投資經營過程中會遇到當地保護主義的阻力[7]。中國企業的生產效率高、技術水平高、生產成本較低,員工福利待遇高于當地平均水平,這些競爭優勢令當地同類型企業在競爭中處于弱勢,或者在生產過程中違反資源共同開發和國際合作規則,令當地居民和媒體對中國企業排斥,在國際社會上也造成負面影響。因此,農業對外投資應充分考慮對方訴求,實現自身利益的同時,也應促進對方經濟發展,并切實保護對方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等,達到在農業合作中的“雙贏”局面。
4.3 中國熱作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相對發達國家較弱
中國大農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偏低,農產品科技含金量也偏低,出口附加值不高,在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鏈的市場競爭中優勢不明顯,農業對外直接投資項目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行業和傳統領域,與發達國家相比,競爭實力相對較弱。許多農業企業在海外市場停留在低成本和低價格層次上的競爭中。從企業管理模式角度分析,許多成功的跨國企業采取全球網絡式管理,中國停留在以母國為中心輻的輻射式管理模式階段,這難以調動子公司管理層和員工積極性和主動性。
4.4 “走出去”的熱作企業缺乏國際化人才
受到國有企業傳統用人機制的負面影響,一些跨國農業企業沒有采用職業經理人制度,外派人員的整體業務水平、管理能力和外語溝通能力有待提高,外派人才結構型不足問題是許多走出去企業共同面臨的瓶頸問題,國際化人才隊伍必須配備業務知識過硬、從業經驗豐富、具備海外經營能力和跨文化地域溝通能力的人才。
此外,熱作企業對外投資起步較晚,而且不適應國際競爭環境、風險防范意識不強,與合作伙伴在經營理念和文化上存在差異等是“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所面臨的普遍問題[8]。
5 建議和對策
5.1 多邊合作,多元投資
中國對外農業投資目的之一是控制農產品的國際定價權和進出口貿易的渠道,投資某一作物種植、加工、儲藏、物流、銷售、服務等各環節,確保投資行為的可持續性,提高對該作物或者產業的風險抵御能力。在鞏固傳統投資市場的同時,如俄羅斯、韓國、東南亞國家等,開發非洲和拉美市場,同時對歐美進行深入調研和嘗試性開拓。達成雙邊和多邊的農業協議,積極尋求國際農業組織和金融機構的幫助,如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銀行和國際農業開發基金會等機構。為降低農產品品牌國際化障礙,推進中國農產品和食品的國際相互認證進程。
5.2 機制保障,宏觀管理
建議從國家戰略、相關產業需求和行業發展層面系統分析海外投資所面臨的重大機遇、挑戰與風險,定期遴選和公布對外投資的鼓勵行業和項目,針對熱帶農業“走出去”的不同領域,研究制定差異化的政策導向。中國政府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各項國際規則和標準的討論和制定,探索和研究利用現有的雙邊、多邊及區域性對話平臺,繼續推動建立中國與東道國、中國境外投資企業與當地政府和協會組織之間的對話平臺和機制示范項目。
5.3 打造品牌,創建特色
在國際市場上對農產品品質、安全問題、品牌知名度等都提出更高要求。發展熱帶農業品牌是熱作“走出去”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能實現農產品品牌這個無形資產的增值收益,在優勢品牌的基礎上優化有形資源的配置,整體提升農產品的競爭力,直接擴大其國際市場份額。重視行業品牌和區域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效應,如智利的水果、丹麥的豬肉、荷蘭的花卉和比利時的雞肉產業等。打造出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特色農產品品牌,培育一批擁有自主品牌和創新能力的出口型龍頭企業,從而提高中國熱帶農業企業在海外市場的知名度。
5.4 重視安全,規避風險
熱帶農業走出去會面臨各種貿易壁壘,無形中提高了農產品的準入門檻,為了規避風險,從作物栽培和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和采后運輸保鮮加工等環節都必須符合國際標準,可參考智利政府的做法,該國實施強制質量控制計劃和雙邊植物檢疫計劃,并與美國農業進口檢疫部門聯合,實行進出口前安全預檢查,可有效地避免出口的農產品被退回損失,還成立食品加工和農業工業聯合會,資助走出去企業、幫助農產品促銷等。
5.5 強化熱作“走出去”企業社會責任
建議熱作“走出去”企業要尋求企業社會責任、經濟效益和國際競爭力的結合點,在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同時,還應該幫助東道國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贏得良好的國際國內社會聲譽。應主動公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關注員工的福利待遇、決策參與、生產安全、產品質量、資源效能利用等。建立起對內對外的信息溝通體系,對內可開通表達意見的渠道,對外要定期回訪消費者、合作伙伴和投資方等[9]。構建企業對外貿易和境外投資行為的綠色信用評價體系,有效監管企業的海外投資行為。
實施熱作“走出去”戰略,能加快推進熱帶農產品國際化進程,提升中國熱作企業生產能力和國際化管理水平,開發海外自然資源和智力資源,逐步實現了從初級制造和低價競爭向中高端制造和差異化競爭轉變。實施熱作“走出去”戰略是一個以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為目標的博奔過程。促進中國熱帶地區經濟增長和外貿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熱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的同時,部分緩解了糧食安全問題、能源緊缺矛盾和就業壓力不平衡等問題,加強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特別是與熱帶國家地區的友好合作關系[10]。
參考文獻
[1] 陳姝彤. 中國農業“走出去”的成功條件與核心要素[J]. 世界農業,2014(3):17-26.
[2] 趙玉敏,唐 靜. 沙特農業“走出去”的經驗與啟示[J].國際經濟合作,2013(2):36-39.
[3] 吳 健. 中國中小企業跨國直接投資區位戰略選擇[J]. 企業經濟,2013(10):146-148.
[4] 阮 翔.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研究[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04.
[5] 袁明蘭.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研究[D]. 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
[6] 龐彥翔.“走出去”戰略的核心問題研究[J]. 經濟師,2004(3):86-87.
[7] 譚硯文. 資源約束、貿易平衡與中國農業“走出去”戰略[J]. 廣東社會科學,2011(6):67-74.
[8] 劉英奎. 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研究[D].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
[9] 陳榮杰. 社會責任對公司競爭力的影響研究[J]. 2012,28(3):166-168.
[10] 翟雪玲. 中國農業“走出去”:特點、問題與發展思路[J]. 國際經濟合作,2013(7):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