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定斌+黃永芳
摘 要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收視習慣的碎片化,信息傳播步入全媒體時代,各級媒體紛紛探索媒體融合發展,積極謀劃轉型發展,搶先分享媒體融合發展的“蛋糕”。對此,黔江臺作為武陵山片區的地市級廣播電視臺在實施媒體融合發展的道路上,也在奮力追趕,積極探索。作為媒體融合發展的參與者,現就結合黔江廣播電視臺的實際就區縣廣播電視臺的媒體融合發展談一些膚淺的認識。
關鍵詞 廣播;電視;融合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4-0101-02
1 黔江廣播電視臺媒體融合的現狀
1)由專門的部門負責新媒體運營管理工作。打破傳統的新聞生產部室設置,爭取編制人事部門同意,增設了新媒體管理部,專門負責新媒體平臺的發展規劃、風格定位、版面設計、信息發布和安全運營等工作。現有8名在崗人員,已建設完成的互聯網傳播平臺有:具有新聞發布資質和視聽許可的黔江廣電傳媒網、黔江廣電微信公眾號和黔江視訊企鵝號、掌上看黔江App和黔江手機臺。
2)適度融合的節目采、編、制流程。在2013年就搭建了全臺共享的新聞文稿系統,對一線記者采集的信息按平臺的需要進行分類編輯,實行三級審核,分屏發布。近兩年來,隨著微信公眾號、手機臺和掌上看黔江App平臺的運行,遇到重大或突發信息,記者現場第一時間回傳圖片至新媒體編輯人員,新媒體編審后發布初步信息,電視新聞作詳細報道,專題欄目作深度報道,初步形成了信息“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立體傳播格局。
3)媒體融合初見成效。黔江區的媒體生存環境比較特殊,在區域內有區政府信息中心、武陵都市報社和黔江廣播電視臺三家新聞單位存在,并且都有自己獨立的采編系統。在廣播電視收視群體日益下滑的情況下,依托標準化建設的整體推進,我臺堅持以質量促生存,在內外宣上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去年重慶聯播用稿兩次奪冠,得到了區委書記的充分肯定;同時內宣工作實現提檔升級,自辦欄目由過去的6個增加到現在的13個,建成了兩個電視頻道和一個綜合廣播頻率。在媒體融合上,我臺率先搭建了區域內主流媒體的微信公眾號,目前已經有固定粉絲3萬多人,手機臺試上線運行并實現了電視直播。
2 關于媒體融合發展的探索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臻完善,廣播電視新聞節目不斷發生變化,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更加依賴于互聯網的支撐:手機臺、微信直播……,媒介之間的界線也越來模糊,如何在人人都是記者的時代走出一條廣播電視發展之路,媒體轉型融合是大勢
所趨。
1)依托標準化建設硬件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節目內容建設。新媒體的競爭力依然是內容,廣播電視的優勢也是內容,尤其是視聽節目,競爭力更在內容。“八卦”會吸引一部分受眾,但是主流媒體的新聞就像生活必需品一樣,必不可少。廣播電視要重視視聽節目品質和數量規模,發揮電臺電視臺視聽節目采制優勢和網絡廣播電視臺時政類視聽節目首發服務等資質優勢。加強時政新聞和民生類視聽節目制作,在視聽新聞資訊形成核心競爭力。加強網絡劇、微電影、紀錄片、短視頻以及還互動劇等節目的創作生產,在新形態節目方面形成品質優勢。充分利用既有資源,將既有資源重組、包裝,轉化為適合網絡傳播和受眾接受的節目新形態,在內容上形成較強競爭力。
2)利用互聯網技術做好數據驅動帶動下的傳媒轉型。在人人都可作為記者的現在,也是專業新聞與“草根新聞”并肩作戰的時代,廣播電視不再是新聞發布的中心,而只是“新聞生態體系”中的一個節點。傳統媒體要更加重視從其他自媒體中獲得消息來源,并將其納入傳統的新聞的常規化生產機制,加強對其進行深度挖掘和資源整合,拓寬了原有的報道和言論的范圍與空間,吸引更多的受眾關注。同時廣播電視要更加重視權威與公信力的報道,及時在個人化媒體缺乏準確報道的情況下起到澄清與定調的功效。充分利用大數據服務功能,通過數據新聞的智能化評估和匹配,建模用戶信息群,精準定向投放信息和廣告,從而使新聞信息實現由作品到商品再到產品的轉化。
3)創新思維,轉變觀念,壯大產媒融合發展。以經營的思維來生產和傳播信息,以用戶思維來生產和收集信息。信息內容除了生產還要經營,包括名記者、名編導的個人品牌、內容發行、廣告運營、產品銷售甚至粉絲的維護和社群的搭建,都需要用一種經營的理念來運作。要充分利搜索引擎、建立會員機制、發揮區域優勢,增加信息的瀏覽量,提升內容傳播力和輿論引導力。充分利用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優勢,主動為政府提供公益性服務,獲取專項經費支持。以優質內容來推廣商品,前期采取放水養魚的方式經營客戶和受眾,形成固定的受眾集群。中期以會員制、版權分銷、大客戶定制服務、主題活動等多種營銷模式,打造以視聽節目平臺為核心的業務集群,增強創收能力和造血機能。探索產業與媒體相融合的發展思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現有人才與設備優勢,與智慧城市建設相結合,打造“互聯網+視聽信息+服務”的配套產業,走產媒融合發展之路。
4)培養一支廣播電視新聞媒介融合型人才隊伍。實現融合發展需要的是“技術化、全能化”人才,新聞媒體從業人員需要更多的掌握互聯網技術,學會使用網絡與受眾進行互動,而且需要懂得新媒體運營策略。如何實現傳統媒體人員整體建制向新媒體轉型,達到新聞信息“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全媒運行要求,培養一批具有互聯網思維的全媒型記者、編輯和管理人才隊伍是關鍵。建議定期舉辦技術和業務培訓,組織核心團隊人員外出進修,提升電視臺干部職工在發展理念、技術水平和業務方面的能力。形成信息采集人員既負責新媒體內容,也負責傳統媒體內容,每個人都是雙重身份,實現人才隊伍的真轉型真融合,讓廣播電視從業人員既能適應電視媒體的傳播,也能熟練掌握其他各類媒體的傳播手段。
5)加大投入,立足科技,提升硬件,優配全媒體記者隨身工具。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移動辦公已經成了必然要求,由此,作為廣播電視臺的記者擁有的不僅僅是高清攝像機、錄音筆和采訪本了,數字化的高、精、尖攝錄、編輯和傳輸設備是全媒體記者的必然裝備。配備高端的筆記本電腦工具和手機助手等基于移動終端的應用工具,就可讓全媒體記者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能高效迅捷地開展工作,將編輯工作從專業機房延伸到新聞現場。在這方面,我臺進行了大力嘗試,投入20多萬元購買了5套移動非編系統,可讓編輯記者在臺外就可以對拍攝的視頻進行快速的上載導入、剪輯挑選、新媒體發布和高速回傳。投入40多萬元建立了全媒體手機助手和包裝工作站,實現了手機指揮調度、隨心拍手機回傳、手機非編、手機審片、手機直播等功能。
6)整合資源,做大平臺,創新發展,走集約化規模經營。現在內容的生產者已經高度多元化,內容已經泛濫成災,從“吃、喝、拉、撒、睡”到宇宙外太空,虛假的真實的、心理的行為的……不是擔心看不到、找不到內容,而是看不到“想看的”、找不到“想找的”內容。要讓受眾真正記住你,只有創新,實現真正意義的創新,創建出獨有的內容,這才是廣播電視的真正出路。依托重慶網絡電視臺這塊牌照,重點打造手機臺,整合區縣資源,實現信息和利益共享。提供定制化服務,走差異化道路,精準鎖定自己的目標受眾;借助新技術,創新節目形勢,打造視覺盛宴;整合資源,做好服務,走電視+行業的發展之路,樹立重慶視聽的品牌效應;互動直播,區縣聯動增活力——組織一兩次全市同步直播活動,擴大整體影響力。建立全市廣播電視數據分析整合技術,服務節目生產和廣告投放。
3 關于媒體融合發展的展望
積極應對互聯網時代的挑戰,推動臺網互動、臺網融合,不斷完善頂層設計,加大全媒體新聞隊伍建設力度,成立融媒體新聞中心,同步推進廣播、電視、網站、手機App、微信公眾號和手機電視臺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建設、運營工作,并以此為抓手加快推進媒體融合發展進程,打造媒體融合發展航母。
這是一個媒體寡頭時代,要在這媒體林立的空間闖出一條屬于區縣的廣電之路,實現廣播電視的轉型發展,實現新媒體的融合是關鍵,除了技術支撐,更多的是一種思維和觀點的碰撞。我們需要跨越空間、重塑關系和創新服務。結合大數據思維、互聯網思維、用戶思維、版權思維和底線思維,從內容走向服務,從傳統媒體本位走向新媒體本位,走出一條區縣廣電媒體融合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伍剛.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愿景與路徑[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楊翠芳.媒體融合發展綜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