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才
摘 要 移動直播已成風口,這極大的改變了傳播手段。歷史證明,當一個新鮮事物開始“連接一切”,說明它開始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直播一切”所具備的即時性,引發了直播的兩個發展方向,一是媒體,二是社交。文章主要探討直播到底是什么屬性,為什么這么火,下一步會是什么,如何進行直播監管和自律。
關鍵詞 移動直播;發展;問題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4-0107-03
2016年被譽為“中國網絡直播元年”。移動直播已成風口,這極大的改變了傳播手段。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于2006年下半年,發布了《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第38次),該報告中表示到2016年6月,網絡直播用戶已經達到了3.25億,占網民總數的15.8%,而且上升的趨勢還在繼續。
“直播一切”已成熱詞,它與媒體緊密相連。甚至2016年7月公安部舉辦全國培訓會,要求民警執法的時候,在拍攝不影響正常執法的情況下,允許民眾在現場進行拍攝直播。歷史已經證明,當一個新鮮事物開始“連接一切”,說明它開始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直播一切”所具備的即時性,引發了直播的兩個發展方向,一是媒體,二是社交。在直播一直被看好的同時,也存在著很多爭議,內容低俗化、數據造假之類的也不絕于耳。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有人認為直播是被過度吹捧的風口,直播行業的泛娛樂化也被大眾詬病。
那么,直播到底是什么屬性,為什么這么火,下一步會是什么,如何進行直播監管和自律,本文試圖進行探討。
1 直播的即時性——正在發生的世界拉到
眼前
從“廣播直播-電視直播—網站直播”,網絡直播成為非常迅猛的文化態勢。網絡直播的形式有視頻直播、互動直播以及網絡多媒體直播等。移動直播的內容產生,一個是傳統媒體即電視臺內容在網絡的再次傳輸,再一個是網友直接通過電腦、手機等影像采集裝備進行攝制上傳至網絡。
對受眾來說,同步傳遞,讓觀眾身臨其境,從眺望式的觀看到同步的互動,這就是科技進步帶來的深刻變化,就由我們注視時代變革,升級為大家切身參加時代變化。因此,直播可能不只是觀看那么簡單,還蘊含著很多社會的變革和大眾心理的
變化。
跟歷史的發展一樣,直播的發展更明顯地是靠技術推動的。以往長期的單向直播被手機移動直播不斷挑戰,直播現場的布局、感覺、素材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一個明顯的現象是,單向的、坐在電視機前默默觀看的形式,逐漸變為在更近距離的靠近屏幕,并通過彈幕、鮮花等方式進行了主播與觀眾之間的直接對話,前所未有的即時現場互動感激發了觀眾的參與熱情。
2016年8月23日,剛剛結束奧運征程的中國奧運代表團女排隊員歸來,央視新媒體、中國青年報網新媒體、新京報新媒體等多個媒體的視頻記者在首都機場直播,再加上自媒體的直播,各種不同的角度實現了公眾與信息的零差距,真的是把正在發生的世界拉到眼前。
2 直播的媒體性——成為傳統媒體的突破口
目前來看,未來直播會朝著不同方向發展,媒體化是一個重要的方向。
直播開始走向“直播一切”,開始走向連接一切的關口,那么,它對傳統的視頻網站、對傳統電視臺、對傳統媒體真正的沖擊力在哪里呢?在以往的電視媒體各類事件直播中,只有一些重大事件比如重大賽事、全國兩會答記者問、香港回歸、春節聯歡晚會等可以有資格進行直播,像大熊貓交配、奧運代表團回國、保定男孩墜井等很難給予長時間的現場直播,移動視頻直播則不然,可以對任何公眾關心的事件給予直播。
傳統電視直播節目,一般只有時政重要內容才會進行大規模的直播報道。由于涉及時政新聞的報道權、直播人員的職業素養等,一般的公眾很難對重大時政事件進行充分的直播。相對而言,社會現象的追蹤實際上是很適合直播的。平心而論,手機直播其實很適合突發類的社會新聞事件,但是,目前從直播呈現出的業態來看,占的比例不大。
目前,諸多傳統媒體都對新媒體進行了充分的嘗試和轉型,互動參與式直播成為了一個傳統新聞媒體的一個突破口。比如以新京報為代表的優秀媒體,在移動直播等新媒體方面已經開展業務并有了上佳表現,還成立多個公司進行公司化運作。2016年11月6日發生的保定男孩墜井時間,新京報視頻記者現場進行了超過100個小時的直播,充分體現了新媒體直播的能力。再比如2016年4月發生的某知名連鎖酒店女子在樓道遇襲的新聞,新浪網進行了現場圖文報道,進行立體式的全方位采訪追蹤,并由工作人員在酒店進行現場探訪,在發布會現場進行網絡直播。通過文字、圖片、聲音、圖像等各種表達方式,網友可以第一時間觀看,還可以與現場報道人員進行互動,表達自己的觀點,引導報道人員的采訪方向,極大地增強了新聞事件的參與感。
3 直播的社交性——雙向互動創造輿論議題
直播還有一個發展的趨勢,是一種分眾和社區的組成形式。
網絡視頻具有通過移動端具有隨時分享、創造網絡新聞議題的能力。隨著互聯網融合不斷發展,網絡直播所具有的強傳播性和分享便利的特點進一步強化。網民可以將移動直播轉發出去,從而產生超過直播本身最初的直接效果。
移動直播也開展展示出了在社交中的潛力。直播中的另一頭,網友通過評論、分享、發群等方式,在一個受眾點把直播通過自己的圈子進行了網絡分發,實現自己與親朋好友進行共同傳播和討論,一個網友的觀看很方便地轉變為一個群體的觀看。在這種夾帶個人評論的傳播中,能夠引起共鳴的話題得到再次強化。從這一點來說,每個網友都可以借力進行議題設置,議題設置呈現出分散化的特點。
從平面媒體,到網絡媒體,對于區別于傳統媒體的主要特征就是互動性,從網絡媒體再發展到移動媒體,這種互動性已經從單方向的互動劇烈變化為即時互動、群體即時互動。每一名主播可以獲得網友的即時感受和鼓勵,一名網友可以獲得其他網友的認可和表揚。在傳統的互動表演中,現場觀看相聲、話劇就是為了直接體驗觀眾的群體反應,達到觀眾心靈上的共鳴,收獲“同類”的存在感。在移動直播中,在這種比小劇場互動更加直接的現場中,鼓掌、叫好、返場被獻花、送禮、送“現金”等更加刺激激烈的方式取代,無論是直播還是觀眾,一種全新體驗、一種全新的職業成為現實。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直播的主角,也許每個人在你的直播間里,用戶并不見得一定要追求很多,但是他會以每個主播為核心,形成一個非常分眾的社群。今天做的各種各樣的直播內容,有時候并不在意同時的在線數,如果人數過多,反正對互動和參與有影響。
4 直播的未來——高質量內容最受歡迎
直播到底能不能產生垂直的大企業,還是直播會變成標配。就像評論一樣,今天幾乎所有網站都有評論板塊。
簡單地說,未來移動直播非常會發展成為網絡的標準配置。或者說,各類的媒體、各類的機構都可以使用直播進行傳遞自己的觀點和聲音。比如說中國青年報可以用直播做新聞,攜程網可以用直播做旅游,也可能百度外賣網有一天會拿直播來演示預定餐館怎么做出一頓飯。甚至很多保險網站的人,都可以用直播來促進他們的銷售。從這一點上來看,直播毫無疑問將會成為標配。
在這個前提下,網絡平臺有沒有可能成為一種隨時隨地、人人可以發起的大眾性人人直播?雖然好像有這個可能,但是個人認為,就像每一個人都做飯吃,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會成為廚師一樣,這個答案應該是不確定或者是不太可能的。
基于視頻未來的探討,好的內容肯定是有著最廣闊的空間,這并不是一個未經訓練的人就可以簡單進行的。就像是今天大家看電視的時候,誰也不會一直把電視機定格在新聞直播頻道上,而是需要各種內容。直播本身具有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很難像影視制作或者一些工作組專門制作優質的節目一樣,制作那么高密度、高質量的內容,以及高效的表演形式。直播不可能重新演一遍,也不可能進行隨時的后期加工。獵奇、獵艷、獵熱點是不是會成為最收歡迎的內容,這是一個很有可能的發展方向。并且,隨著VR直播的發展,這也將成為一個受關注的方向。但是不能說人們沉溺于其中的東西就是生產商應該提供的,如何提高業界產品的品質,也是所有業界參與者、主導者、管理者應該共同考慮的問題。
5 直播的監管——尊重行業規律嚴格管理
2016年,國家出臺了多個規范,對直播進行監管。11月4日,《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正式頒布,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在規定中對互聯網直播服務提供者和使用者提出了明確要求,禁止互聯網參與全體利用互聯網直播服務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破壞社會穩定、擾亂社會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權益、傳播淫穢色情等活動。提出對主播實施“實名制+黑名單”措施,被稱為“最嚴新規”。
大家都知道,直播喜歡獵奇、獵艷、獵熱點。為了吸引受眾,有的人就想方設法,各顯神通,有的人往低俗方向發展,怎么俗怎么來,不管出不出格;有的人甚至假裝直播酒后駕車,假裝直播吸毒,事后被舉報并受到了警方處理;有的瞄向了公益事業,開始策劃到偏遠山區給村民發現金,但直播完畢后又把錢收了回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最終這些行為都受到了廣大網民的批評、唾棄。這些從短期來看,會帶來一些點擊率,但這就像一塊臭肉壞了一鍋粥。這個行業必須杜絕這樣的行為,必須進行監管和自律,否則行業的聲譽會江河日下,會給行業帶來無法挽回的打擊。
監管和自律也要符合行業自身規律。如果不符合行業規律,比如延時管理會導致無法即時互動,這對直播行業將是毀滅性的打擊。行業參與者可以提高技術監控能力,可以加大審核力量,促進行業規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