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帆
摘 要 文章介紹了電視新聞采編前期準備的相關工作內容,分析了電視新聞采編前期準備和后期制作編輯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論述了兩者之間緊密的關系,只有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并結合豐富的后期制作剪輯手段,才能使新聞更具話題性、時代性。
關鍵詞 新聞采編;前期準備;后期制作編輯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4-0159-02
新聞業在我國存在已久,且經過多年發展后其實現了整體飛躍,新媒體新聞的出現更是新聞業的重大轉折。不難發現,如今新聞節目制作水平一直在不斷提升,后期制作在此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良好的后期制作可以在第一時間吸引到人們的目光,且也可以充分展示出整個新聞的主旨。而前期準備工作也同樣重要,其是保證整個新聞質量的前提。然而無論媒介形式如何變化發展,新聞采編前期準備與后期制作,也就是新聞生產的基本方式并沒有顛覆性的變化。從業人員應避免浮躁焦慮,在傳統方式方法手段上不斷精進,才是適應時代發展的根本途徑。
1 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采編前期準備的必
要性
所謂新聞采編前期準備,其主要是指新聞工作者正式開展工作前所要做的準備,如在報道前新聞工作者必須對相關事件有充足的了解,同時要準備好采訪中或者報道時可能需要的設備,以及為整個采訪設定大致的框架等。新聞報道工作具有很強的被動性,只有發生了事情且具有報道價值才會被當作新聞進行報道,然而當事情已經發生后,新聞工作者即陷入了更加被動的局面。只有充分做好新聞前期準備工作才能夠在更大程度上化解此種局面,如政治性是新聞顯著的特征,新聞工作者即可以圍繞傳達黨和政府的政策來開展新聞采編準備工作,另外,新聞工作者需要隨時做好發現新聞、報道新聞的準備,即新聞中會使用到的工具、基礎稿件等均應準備停當,否則很容易失去先機[1]。
2 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后期制作剪輯的重
要性
新聞后期制作剪輯可以說是新聞的“門面”,如今新聞界的競爭異常激烈,同一個新聞被不同新聞媒體曝光也是時常發生的事情,尤其是重大的事件或是國家新出臺的政策等,均會受到全民關注。此時可以發現,若某個新聞媒體的新聞制作剪輯更具特色,則會吸引到更多受眾的關注,由此可見其是決定受眾對新聞內容是否感興趣的前提因素,因此在新聞報道中必須要做好后期制作剪輯工作[2]。
3 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采編前期準備和后期制作剪輯的關系
新聞采編前期準備和后期制作剪輯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工作,但其卻有著承接作用。一個完整的新聞需要多個環節共同組成,而新聞采編前期工作是最為基礎的工作,后期制作剪輯是收尾工作,前期工作要進行素材的收集,并且對整個報道進行基本的構思,后期制作剪輯是針對前期工作中收集的素材進行深入分析和整理,甚至有些需要對畫面進行調整,使其更具有感染力。另外,應盡量減少前期準備時間,因為后期制作剪輯更具技術性,應充分為新聞工作者留出更多的剪輯時間,以便于將最完美的新聞展示在大眾面前[3]。
4 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采編前期準備的內容
新聞采編的前期準備工作雖然繁瑣,但只要能夠牢牢抓住重點即可,具體可以劃分為如下幾個方面:第一,作為新聞工作者,其無論何時均應擺正心態,明確自身立場,切勿因對當事人或當前事件反感而丟失工作素養,更不要試圖利用新聞工作者的身份來引導輿論的方向,必須站在理性的角度來為新聞報道做前期準備;第二,新聞采訪中應用較多的設備是錄音筆、攝像機等,前期準備工作中需要確保相關設備能夠正常工作,另外,其也應對相關人物、事件做基本的了解,以便于為后期的采訪工作做鋪墊;第三,記者需要提前制定出采訪大綱,其可以保證記者在采訪中有序采訪,避免思維混亂;第四,新聞的相關內容需要進行實時記錄,而記錄的方式有很多種,如錄音筆、攝影機或是筆記本等形式,記者需要事先與當事人進行溝通,確定使用的方式[4]。
5 如何做好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后期制作剪輯工作
1)電視畫面的剪輯。
(1)要合乎邏輯。畫面合乎邏輯主要指兩個方面:第一,動作或事件的演變過程必須按照時間或是發展順序來進行;第二,注意環境依據和人物交代的合理性。如在進行事件的報道時,剪輯人員必須明確整個事件發生的過程,并將重點內容剪輯、拼湊在一起,使其既不會影響到整個事件的真實性,又不會過于啰嗦。另外,畫面要將近景、遠景以及特寫等做出區分,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畫面的安排要有層次性,使視覺具有流暢性。同時要考慮到大眾的視覺心理,在制作節目時往往會按照由遠及近、先粗后細來進行。(2)要合乎畫面切換規律。鏡頭方面也要做出調整,在剪輯時需要將固定鏡頭和運動鏡頭拍攝的畫面進行匯總,并進行合理銜接。在整個剪輯中并不一定全部是動靜結合的模式,也可以是兩個動態鏡頭相組合,或是兩個靜態鏡頭相組合,此種情況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調整,遵循畫面切換規律主要是為了避免畫面切換過于頻繁而導致畫面混亂的情況出現。因此后期剪輯人員在進行剪輯時需要明確整個新聞的主題和重要人物,由此來確定鏡頭的跟進情況,另外,鏡頭的過渡過程不可出現平跳現象。整個剪輯中應體現出虛實轉化的特點,并且具有旋律美[5]。(3)要把握畫面節奏。畫面的節奏把握也是十分重要的,若同一個鏡頭過長勢必會使觀眾產生厭煩的心理,而若鏡頭過短也會導致觀眾無法利用有限的時間充分明確畫面中的內容,給人一種很跳的感覺,因此畫面的長度必須合理把握。在此方面要依據景別來確定鏡頭長度,對于標準固定鏡頭而言,不同景別看清楚鏡頭內容的時間也是不同的,一般全景是7秒~8秒,中景是4秒~5秒,近景是2.5秒~3秒,而特寫則是1.5秒~2秒。但并不是所有的新聞內容均適用,如其在進行重大新聞會議的報道時,則需要體現出沉穩、舒緩的特點,鏡頭往往宜長不
宜短。
2)聲音的編輯。
(1)語言的處理。語言處理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第一,播音語言方面。播音語言必須具有發音準確、流暢的特點,同時也要考慮發音者的語調語音是否與當前新聞內容相符;第二,同期聲方面。同期聲的剪輯應保持內容連貫性,若講話者講話時間過長,甚至出現啰嗦的情況時,刪減講話內容會導致整個新聞缺乏銜接性,畫面也會支離破碎,可以利用同期畫面來解決此問題;第三,音樂的使用。音樂具有多種作用,當其被應用到新聞報道中時則可以起到點綴作用,背景音樂能夠充分提升新聞現場感。(2)做到畫音同步。畫音同步是十分關鍵的,在人們日常觀看新聞節目時也時常會發現畫音不同步的情況,一旦出現此種情況會嚴重影響到觀眾的心情,也無法將整個新聞的真實情況完美展現。因此今后在進行新聞剪輯時必須充分重視起此方面,剪輯后必須對畫音情況進行審核,一旦發現問題必須及時采取措施,做到畫音一致也可以加深觀眾對新聞內容的理解和印象,對于新聞的傳播而言可謂極為有利。
3)深化主題,巧用“包裝”手段。新聞制作剪輯具有很強的技術性,若能夠很好的利用“包裝”手段,則可以將枯燥的新聞信息做成吸引大眾注意力的優秀新聞。具體可以從標題、角標以及片頭、片尾等方面著手,對其進行包裝時主要圍繞在特技包裝方面,此種包裝能夠使整個新聞的畫面感更上一個層次,也可以使新聞畫面與新聞主題相呼應,如在進行政府政策的報道時,新聞制作人員往往會制作動態特效畫面來輔助說明各類數據、政策含義等內容,以緩解錄播形式的枯燥,提升畫面的趣味和吸引力。
6 總結
綜上所述,研究關于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采編前期準備和后期制作編輯方面的內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不僅關系到我國新聞行業的綜合發展,也與人們的生活、工作等方面息息相關,甚至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發展方向、人們的價值觀等。如今人們新聞產品各個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行業之間的競爭態勢也越來越嚴峻,為了做好新聞工作,新聞業需要不斷提升從業人員的個人素質及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夠充分做好新聞采編前期工作和后期制作剪輯工作。若缺乏優秀的復合型人才,無論新聞內容多么具有吸引力都無法充分發揮其作用,然而很明顯,我國新聞業在此方面的建設還不夠完善,因此相關機構和人員應繼續加強此方面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熊志華.關于異地新聞后期制作模式的探討[J].新聞傳播,2016(23):46-47.
[2]趙鵬.試析電視新聞前期拍攝與后期編輯的關系[J].新聞研究導刊,2015(16):112.
[3]鄭詩.淺析電視新聞節目的后期編輯制作[J].新聞世界,2015(10):44-45.
[4]趙娟.淺談電視新聞的后期制作技術[J].群文天地,2012(12):110.
[5]翟柯.淺談新聞采訪及后期編輯技術創新[J].新聞傳播,2014(3):262.
[6]王輔家,劉鐵軍.對新聞采訪與后期編輯的分析[J].科技傳播,2014(1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