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鳳波
【摘要】實施新課程以來,我國各地積極開展教學體制改革,“少教多學”的教學理念在語文課堂中得到了實施,讓語文課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本文將結合農村初中生的特點,探討如何在農村初中構建“少教多學”的語文課堂。
【關鍵詞】農村初中 語文教學 少教多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1A-0017-02
俗話說:“聽過不如看過,看過不如做過,做過不如做得多。”的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說學生聽,學生可能很快就忘記;教師給學生看,學生可能會記不住;教師讓學生自己做,學生很快就能記住并理解了。這啟發我們,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們廣大一線教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真正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多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使教學達到一個新的境界。教師將“少教多學”的教學理念運用到課堂中,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主動獲取知識,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能力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少教”不是指教得少,而是指教得更好、更精、更加有效;“多學”也不是數量的簡單增加,而是學得更主動、更科學、更有用。為了更好地實現“少教多學”,筆者結合學生特點,對“少教多學”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了實踐研究。下面筆者對如何構建“少教多學”的初中語文課堂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以農村初中生的實際為出發點
受教育設施、師資條件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農村初中生在經過小學六年的語文學習后,語文對他們沒有了新鮮感和吸引力,許多學生甚至對語文產生了厭倦的心理,課堂更是如一潭死水。針對這一實際情況,要實現“少教多學”,必須重新點燃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為了激發這些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情,筆者首先花一至兩節課與學生交流、溝通,傾聽他們對語文課的看法,了解他們的心聲,通過具體的實例給他們講述學好語文的重要性。然后,抓住初中生好奇、好勝的特點,花一至兩周的時間開展各種語文比賽活動,比如漢字識記比賽、成語接龍、詩歌朗誦比賽、演講比賽、作文比賽、書法比賽等。通過這些活動,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另一方面讓這幫農村孩子大開眼界,讓他們感受到中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重新點燃他們學習語文的熱情,為“少教多學”在語文課堂的實施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農村初中生多來自農村,說的都是方言,而語文課程標準又要求學生學會運用祖國標準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為了培養和訓練學生使用普通話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與學生的日常交流中,筆者都從不與學生講方言,而是堅持用普通話與學生對話。他們講得不好,且往往帶著地方口音,筆者從不會笑話他們,也不會馬上糾正他們,而是假裝聽不清楚,然后要求他們再重復一遍,這時學生往往會放慢語速,準確地用普通話表述。在語文課堂上,筆者還大膽地把方言“請”進課堂,通過普通話與方言的對比學習,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得更快、更好。這樣做,不僅增進了師生間的情感,而且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交流中能“多學”,聽、說、讀、寫的能力也得以快速提高,為實現語文課堂上的“少教”創造了條件。
二、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目標
“少教多學”的內涵是:先學后教,少教多學,以學定教,進而不教而教。它特別強調學生學習的核心部分是感悟。所以,悟出方法、形成能力才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標。許多農村教師教學方式落后,多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導致農村初中生沒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更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因此,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在實施“少教多學”的過程中,應著重幫助學生養成學習習慣,形成學習能力。筆者通過“少教多學”的語文課教學,對學生進行經常性的能力訓練和培養。比如:訓練學生學會利用圖書館、網絡等去查找資料,擴大閱讀面,豐富知識,進而學會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然后運用資料和掌握的一些方法、手段去嘗試解決問題,學會與同學在競爭和合作中學習提高,學會科學的學習方法等。通過語文課,把學習的鑰匙交給學生,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真正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以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為準繩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一線教師首先要明確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與方向,明確新課程標準的總目標和階段目標,再設計在課堂教學的呈現方式,突出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明確初中階段的語文課程目標,致力于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學生自身成長。筆者在備課時,會首先研讀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讀透教材,再確定備課思路,做到以課程標準為準繩,備課時精心準備,明確哪些知識點必須講,哪些不必講,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學,做到有的放矢。
筆者在執教語文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過零丁洋》這首詩時,根據新課程標準中學習古詩詞“重在誦讀、體會詩詞抒發的情感”的課程要求,筆者特別要求學生要查找并聽范讀錄音,做好朗讀準備,以此讓學生自己去多練多學誦讀。而對于傳統的字詞教學,筆者不再強調,因為讀準字音只需要學生課前預習時注意便能做到。課堂上則讓學生示范朗讀,相互糾正字音,然后筆者再指導學生聽讀時劃分句子內的朗讀停頓,讀出節奏和感情。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本首詩所抒發的情感,筆者讓學生在課前查找作者文天祥的生平及寫作背景,促使學生“多學”,課堂上再讓學生展示,通過學生的介紹,筆者再引導他們去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做到“少教”。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首先要以課程標準為準繩,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設計教學過程,盡量放手,這樣才能做到教師“少教”,學生“多學”。
四、以精心設計的問題為載體
“問題教學法”是實現“少教多學”的有效途徑,以精心設計的問題為載體,才能更好地實現農村初中語文課堂的“少教多學”。而問題設計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的興趣、思維活動等,進而影響到“少教多學”課堂的教學質量。所以在設計問題時,筆者首先注意問題的深淺度,做到難度適中,因為問題過難,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過于淺顯,又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達不到“多學”的目的。其次,注意問題的啟發性,以具有啟發性的問題調動學生的思維。最后,設計問題時,筆者會了解學生,根據農村初中生自尊心強而自信心不足的特點,結合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明確哪些問題對于學生來說已經不是問題,而哪些問題學生還不能發現或不能解決,預先做好設計。
另外,現在農村初中生留守兒童很多,他們抗挫折能力比較低,教師一句否定的話都會讓他們情緒低落乃至失去信心。有些學生回答問題不準確,有些學生回答問題偏離主題,對此筆者沒有全部否定,更沒有諷刺挖苦,而是積極發現學生回答的合理成分、閃光之處,沿著學生的思路去引導,并給予積極、鼓勵性的評價,讓學生展現自己、張揚個性。
在《過零丁洋》的授課中,筆者主要設計了五個問題。課堂上首先展示前四個問題:1.首聯回顧了詩人怎樣的經歷?2.頷聯“風飄絮”“雨打萍”比喻什么?3.頸聯兩個“惶恐”和兩個“零丁”各有什么含義?這兩個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尾聯表明了詩人怎樣的氣節?學生要解決這幾個問題并非輕而易舉,需要課前查閱作者文天祥的生平及寫作本詩的背景,以及課堂上進行合作學習。最后把第五個問題“你還知道哪些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類似的表達‘愛國‘壯志的詩詞名句”留給學生,這樣學生課后自然會積極、主動去“多學”了。筆者以這五個精心設計的問題為載體,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了這首詩的基本內容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進行了拓展,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五、以課堂教學中的競爭為催化劑
競爭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是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語文課堂教學過程的有效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以課堂競爭為催化劑,大膽地把競爭機制引入課堂,形成競爭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精神,培養其主體意識,使其發展競爭意識,形成競爭能力,實現“雙贏”。
筆者在執教《過零丁洋》這首詩時,課前先提出四個要求:1.查找詩人“文天祥”簡介。2.查找寫作背景。3.查找并聽范讀錄音,做好朗讀準備。4.結合課本注釋,說出詩文的大意。然后根據學生爭強好勝的特點,將學生進行隨機分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競爭,小組內部成員也進行競爭,完成老師提出的要求。具體做法是:比一比哪組完成得更快、更好,哪名同學誦讀得好,哪名同學能更快更準地背誦,哪名同學對詩歌的理解更透徹,哪組產生的優秀者最多,課堂上評出本節課的最佳表現者,并加以獎勵;而學生回答問題則采用輪答或搶答的方式,以此營造激烈的競爭氣氛。為勝過對方,學生個人或小組采取積極的行動,課前圍繞老師的要求進行了大量、深入的預習,學生對《過零丁洋》的誦讀目標便能很好地達成,對詩歌也有了一定的理解。這樣的競爭活動,人人參與,興趣盎然,學生在競爭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開發了潛能,從而提高了積極性、創造性,形成了自主學習的能力,真正激發學生去“多學”,從而達到“少教”。
對于“少教多學”的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來說,老師的鉆研旨在幫助學生把握知識的方向;老師設計的問題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老師日常生活的拓展,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深化語文課上學到的知識;老師在疑難處的引導,能把學生推向思維的高潮;老師學法上的指導,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自主學習能力,達到“少教多學”的目的。總之,我們努力通過“少教多學”的策略研究和實踐,讓學生得以全面發展,提高農村初中語文教學質量。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