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互聯網金融飛速發展,但其蘊含的互聯網和金融雙重風險問題不容忽視。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特性,進而介紹了四類互聯網金融的主要風險,包括信用風險、操作性風險、信息安全風險、法律法規風險等。最后為促進我國互聯網金融健康、有序、可持續地發展。提出如下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及監督的對策:一是建立全面信用風險管理體系,二是多層面多角度控制操作風險,三是大力完善互聯網金融的法律體系,四是完善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體系。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金融風險 風險管理
互聯網金融正逐漸成為當今時代發展的主題。網絡支付、P2P網貸、阿里小貸、移動支付等各種互聯網金融新業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使得互聯網金融市場模式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但由于存在虛擬化、技術依賴、安全系統保障以及法律法規缺失等問題,對互聯網金融的管理及監控變得更加復雜和困難,或將對我國經濟金融安全形成挑戰。本文通過分析、總結當前中國互聯網金融市場存在的各項風險,提出有針對性的管理及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對策,以促進互聯網金融市場更規范、穩健的發展。
一、互聯網金融概述
互聯網金融是以互聯網(包括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以及各類智能化終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載體,實現金融業與互聯網產業、現代信息技術產業的相互融合,創新金融業態、構建金融業務新模式的過程。2013年是中國互聯網金融的“元年”,余額寶的火爆上線引領其高速起步進而全方位滲透。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模式包括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寶、財付通、快錢支付等)、網絡融資(如P2P網貸、電商小貸、眾籌等)、網絡投資理財(如余額寶、理財通等)和基于大數據的金融服務平臺模式等。《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6.88億,聯網普及率達50.3%。中國企業計算機使用比例、互聯網使用比例與固定寬帶接入比例,同比分別上升了4.8個、10.3個和8.9個百分點,達到95.2%、89.0%和86.3%。互聯網金融借助互聯網的大面積普及及其技術的不斷完善得到了飛速發展。
在“十三五”期間,筆者認為互聯網金融未來發展將出現如下三大趨勢:1.互聯網金融法律體系將愈加規范。以2015年7月18日十部委發布《指導意見》為標志,互聯網金融步入規范發展階段。在鼓勵創新,防范風險,趨利避害,健康發展的總體要求下,相關互聯網金融監管法律法規將更加具體、規范。2.在金融業對內對外不斷開放的背景下,當前跨行業投資規模正日益擴大,互聯網金融交叉性產品不斷涌現,未來將呈現更多互聯網金融綜合經營模式。3.互聯網金融大眾化帶動業務模式不斷分散化、小額化。我國網民和手機網民用戶規模龐大且增長迅速,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搭建將全面促進全民交易、投融資和理財等。
二、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分析
互聯網金融既沒有改變互聯網的本質也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因此互聯網金融風險既包括互聯網層面上的操作安全等風險,也包含傳統金融風險。在此雙重風險表現形式下,互聯網金融風險具有如下特性:一是多元性。互聯網金融模式五花八門且不斷創新發展,風險來源廣泛且多樣;二是復雜性。互聯網金融系統信息量大且龐雜,在當前混業經營的趨勢下,其風險相互交織,愈加復雜;三是連鎖傳染性。互聯網金融將個人、企業資產與活躍的金融交易串聯起來,一旦一方資金遭遇風險,全鏈條的安全性都將受到威脅。而且在應用互聯網支持的技術服務下,網絡網點的微小錯誤都可能傳染到整個互聯網金融系統并造成癱瘓。
根據前文所述的互聯網金融風險特性,如果不能夠及時識別其風險來源、種類及規模并進行監控和管理,有可能造成多米諾骨牌現象,直接沖擊甚至威脅整個中國金融市場體系的安全和穩固。以下是筆者對當前互聯網金融業存在的各項風險的分析:
(一)信用風險
狹義的信用風險是指在貨幣資金借貸交易中交易對方還款違約的風險,即有關主體在享有債權時,因債務人不能如期、足額還本付息,而蒙受經濟損失的可能性。廣義的信用風險是指在所有交易中交易對方背信棄義、違反約定的風險。傳統金融中,通常通過完備的債務人信用評級制度,結合實地調查與標準化分析判斷,評定債務人的信用等級情況,并據此發放貸款。而互聯網金融交易打破了傳統的地域限制和交易對象限制,這雖然帶來了很多機遇,但由于缺乏有效全面的征信管理系統,互聯網金融交易雙方的違約成本較低,相關信用違約風險發生的概率大大增加,尤其是在當前P2P網貸模式中,一方面無能力還款的借款方跑路的情況頻頻出現,另一方面在沒有完善的退出機制下,P2P平臺倒閉也時常發生。
(二)操作性風險
互聯網金融操作風險是指企業員工或金融消費者不熟悉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或未按內控制度操作引發的金融風險或產生的金融損失。互聯網金融企業如未能及時對員工與流程管理存在的缺陷進行管理和改進,未能及時建立其針對操作風險的識別、評估和監控體系,就會引發互聯網金融企業操作風險。然而在互聯網金融交易中,操作主體大多數是客戶,這就極可能出現操作不按照具體的規范和要求的情況,引起資金損失。在現如今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中,消費者已經被四面八方的網絡所覆蓋,給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違法犯罪的機會。他們利用廣大消費者對隨時隨地接通互聯網的需求,建立假冒的Wi-Fi熱點,當消費者連接上這些熱點以后,輸入的銀行賬號、密碼或是其他的一些個人信息就都暴露在不法分子的視線中,在不法分子獲取這些信息后,可以輕松地對消費者的資金進行各種操作。此外,也有不法分子通過發送短信等方式誘騙消費者登錄某些網站,從而操作、盜取消費者資金。
(三)信息安全風險
互聯網金融引領著大數據信息時代的到來,個人用戶和企業用戶的各項基本信息、信用信息等均存儲于互聯網系統中,但是互聯網金融企業對于客戶的信息使用情況并沒有規范的約束機制,客戶信息的安全性無法得到可靠的保證,存在被濫用的風險。一方面,信息的泄露可能對個人和企業的私生活和日常經營造成不便或騷擾,而且一旦信息被惡意使用,甚至可能造成重大經濟財產損失;另一方面,信用信息的泄漏或者被篡改會影響客觀公正的信用評估的進行,進而加劇信用風險的危害。
(四)法律法規風險
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法規風險是指由于企業業務不符合相關法律規定、監管規則以及道德規章等,導致盈利水平或者資本充足率水平下降的風險。其風險主要表現為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性與現行法律制度的滯后性之間的矛盾,具體包括以下三點:一是現有的法律法規在互聯網金融領域難以適用,導致在互聯網金融的交易過程中容易出現交易主體間權利義務模糊,不利于互聯網金融的穩定發展;二是由于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時間較短,現有的法律法規不能有效地適用于這一新生事物的需要,比如電子數據有效性的認定、網上證據的采集等,并不完善,當參與各方利益受損、陷入糾紛時,處理起來會非常棘手;三是存在監管缺位風險,由于互聯網金融涉及面十分廣泛,與現有的監管體制并不能完全重合,負責管轄的部門模糊不清,出現責任互相推諉。
三、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及監督對策
(一)建立全面信用風險管理體系
針對信用風險,建立信用風險的管理體系十分重要。首先,互聯網金融企業要加強內部控制的機制建設,建立起相應的風險管理制度,并設立專門的風險控制團隊,將風險控制在其發生的源頭;其次,完善我國個人征信系統建設,以央行征信系統的基礎數據為依據,以互聯網企業的業務數據為補充,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統一信用評價機制和信用管理辦法,同時將企業的信用評級機制引入進來,促進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開展;最后,互聯網金融企業需要加強與傳統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傳統金融機構有良好的個人信用記錄,互聯網金融企業需要通過與它們的合作,打通信用評級渠道,來更好地服務平臺和自身的用戶。
(二)多層面、多角度控制操作風險
首先,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應提高自我防范意識。不要隨意把自己的私人信息、銀行卡密碼等暴露在各種網站上,較高的安全意識是必可少的防范利器。其次,從互聯網企業及企業員工來說,互聯網金融企業應及時對員工與流程管理存在的缺陷進行管理和改進,及時建立其針對操作風險的識別、評估和監控體系。最后,金融機構、電信運營商、公安機關也應從不同角度加強對消費者安全意識的培養教育,如金融機構應完善對業務的風險和常見欺詐行為的警示、完善事中和事后的風險防控機制,電信運營商應該完善通信號碼買賣管理規范、對通信軟件的安全管理規范,公安機關應及時將具有普遍意義的資金欺詐行為通過電視報紙等媒體通告教育消費者。
(三)大力完善互聯網金融法律體系
我國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法規建設,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加大力度:一是整理與互聯網相關的現有法律法規,結合互聯網金融特點加大基礎性立法工作,如明確互聯網金融交易主體的責權利、行業準入門檻、交易行為規范等;二是修訂和完善互聯網金融的配套法律體系,如修訂現有法律體系中對互聯網金融不適用的條款,完善對互聯網犯罪責任追究的法律規范;三是補充制定有利于互聯網健康發展的行業法規,如互聯網公平交易規則、消費者權利保護以及安全法規等。
(四)完善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體系
首先,要理順各類互聯網金融模式的業務范圍,并在此基礎上明確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主體、監管對象和監管范圍,在監管模式上應根據我國金融市場特性,建立跨部門的監管機制,協調分業和混業創新監管模式;其次,建立互聯網金融企業信息披露機制。要通過建立日常監督機制,及時、全面的監督指導互聯網金融企業披露互聯網金融信息。最后,要建立懲罰機制,對虛假披露和未按要求進行信息披露的互聯網金融企業進行懲罰處理。
參考文獻
[1]黃文妍,段文奇.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與發展[J].上海經濟研究,2015(08):20-26.
[2]姚國章,趙剛.互聯網金融及其風險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5(2):8-21.
[3]何文虎.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研究[J].南方金融,2014(10):45-49.
[4]王崢.我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分析及防范措施[J].時代金融,2014(8):82-83.
[5]李淼焱,呂蓮菊.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現狀及監管策略[J].經濟縱橫,2014(8).
作者簡介:李子恒(1998-),男,漢族,籍貫:河南,就讀于鄭州市第一中學,高中在讀,研究方向是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