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育電視如何應對新媒體挑戰?如何利用新興媒體將挑戰變為機遇?教育電視要加快與新媒體的融合,教育電視要培養電視“受眾”到互聯網“用戶”的轉化,教育電視要立足教育,實現節目向產品轉變,教育電視要加快融合型傳播體系建設,讓教育電視真正做講好中國教育故事的主力軍,旗幟鮮明引領教育文化時代風尚。
關鍵詞 新媒體;教育;電視;可發展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24-0166-02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6年8月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的網絡視頻用戶已達5.14億,其中,手機視頻用戶達4.40億。手機端視頻用戶占總體的85.6%[1]。
以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為渠道的新媒體傳播方式的興起,沖擊著傳統媒體,已經改變了傳媒的傳播格局。教育電視媒體也未能幸免,教育電視已不再是人們觀看教育專業視頻信息的唯一來源,頻道的專業受到挑戰,手機、PAD、家教機和可以直播或點播的網絡視頻搶占了教育電視的受眾市場。教育電視如何面對這一新的傳播格局的改變?如何變新媒體挑戰為機遇并采取怎樣的發展策略?本文進行簡要分析。
1 教育電視要加快與新媒體的融合
教育電視必需因地制宜走媒介融合之路才能在傳媒格局中站穩腳跟。近年來,近年來,全國數十家各級教育電視臺紛紛加強新媒體平臺的建設,紛紛“試水”轉型,構建臺、網、三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視頻和新聞客戶端)。作為教育電視的老大哥——中國教育電視臺曾提出在平臺、渠道、管理、經營等方面深度融合,構建電視與新媒體融合的全媒體發展策略;作為地市級教育臺的排頭兵——無錫教育電視臺積極打造互聯網傳播平臺,通過無錫新視傳媒網整合電視資源,權威傳遞城市咨詢,搶占市場先機?,F在部分教育電視臺已經擁有了比較豐富的教育資源,但是教育電視媒體普遍缺乏對教育資源的二次開發能力。實踐證明,教育音視頻內容要走上市場滿足用戶需求,無論是新增內容的制作,還是庫存內容的使用,都需要融入新媒體。比如,利用教育資源,開發“慕課”(MOOC)在線課程;建立基于微博、微信、App客戶端的教育類新媒體;建立全國教育電視聯盟,在節目知識產權的電視運營上整合,利用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并根據教育電視用戶的收視習慣,對節目內容進行再開發再整合,讓教育電視實現在新的傳播環境下的內容的創新。
2 教育電視要培養電視“受眾”到“互聯網+教育用戶”的轉化
近日,艾瑞咨詢發布我國2016年互聯網電視行業研究調查對互聯網電視用戶的收看行為做出如下分析:年青人已經是購買家庭互聯網電視的主力軍,占67.2%;年青人也是觀看互聯網電視的主要受眾,他們已經成為互聯網電視營銷的主要對象[2]。隨著新媒體的興起,電視與觀眾之間的傳與受的關系被打破,電視這一典型的大眾媒體,其“一對多”的傳播方式缺乏互動,無法及時有效收集社會反饋,不能直觀了解受眾對節目的評價,以便調整和改進節目。面對新媒體的競爭,其傳統受眾大量流失。教育電視對受眾的吸引變為對電視用戶的爭奪。教育電視新媒體的突出特點是圍繞傳統受眾,推陳出新,再造教育節目信息資源,因此,互動成為其中的關鍵。教育電視為用戶做好服務,還是要立足教育教學,突出教育特色,滿足用戶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另外,教育電視要做好教育資源的定制與分類,用差異化的教育服務來吸引用戶。吉林教育電視臺嘗試以微課堂為載體,利用“名師在線平臺”,做好學生與云端名師的在線互動,滿足不同學生、教師等用戶的需求。
3 教育電視要立足教育 ,實現節目向產品
轉變
教育電視要堅持將社會教育資源和學校課堂教育內容進行有機融合和補充,寓教于樂,堅持節目創新,堅持“內容為王”,發揮教育的傳統優勢,電視將變成一個大家快樂學習的平臺和教育創新
平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的家庭教育經典節目《芝麻街》制作的內容就圍繞學生家長關注的教育問題,通過有趣的主題故事呈現出來,涵蓋家庭教育的各方面;故事還通過廣播、電視、雜志、書籍、新媒體和社區拓展活動進行傳播,為各國兒童、家長和眾多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生動的教育案例和學習產品。據統計,每星期全世界有600多萬的兒童收看《芝麻街》節目。
社交時代了,還在一個人看電視嗎?隨著社交電視在國內的發展,更進一步強化了教育節目的產品化。社交電視就是將網絡新媒體同電視進行緊密地結合,讓電視像手機和手提電腦一樣成為新媒體的主要傳播平臺和終端。這樣就能讓用戶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隨時隨地共享和討論他們正在觀看的電視節目。比如觀眾既可以評論熱播的國內外電視劇的下一季,也可以一起慶祝NBA美國職業聯賽等體育比賽的進球等,不同的用戶也可以更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想要收看的影視節目。CCTV微視(中央電視臺社交平臺的客戶端)、“呼啦”(湖南衛視的互動社交手機客戶端)、衛視通(鳳凰網)都是通過連接家庭共享的電視大屏和個人私享的手機小屏,為傳統電視用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互動體驗,并通過這一社交平臺給用戶的親人好友提供了更多形式的交流溝通。這些都為教育電視產品化提供了良好思路。
2015年吉林教育電視臺依托吉林省教育廳推出“名師在線”互動工程,平臺由名師在線主講,線上線下互動答疑,通過“三網四屏”實現優勢教育資源的分層次、分學科、分區域的傳播,讓課外輔導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實現對基礎教育領域用戶的點對點服務[3]。2014年5月18日該平臺試播了10期中考輔導節目,達到預期目的。據不完全統計,近一個月的試播期間,吸引各地學生上線人數近千人。
依托教育電視的網絡教育新媒體及產品不僅為教育電視的優質節目提供了新的傳播平臺,而且還可以借助新平臺的傳播優勢,反過來進一步推動了教育電視臺制作更加符合用戶需求的節目,這也進一步提升了教育電視節目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4 教育電視要加快融合型傳播體系建設,真正做講好中國教育故事的主力軍
為凸顯教育主題,講好教育故事,中國教育臺在“兩會”宣傳報道中,利用新媒體新技術,豐富了兩會報道手段,通過全媒體進行多樣化傳播,創新了節目形式,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對于教育電視來說,盡管面對新媒體的沖擊,電視大屏仍很難被完全取代,我國目前的城鄉居民家庭生活仍然不可能離開電視。對電視用戶來說,目前缺乏的是優質教育節目,因此廣大教育電視媒體任重道遠。
教育電視在未來要積極利用互聯網資源,借助新媒體的技術和平臺,做好教育傳媒的融合發展工作[4]。融合發展盡管阻力和困難重重,但是發展之路不能停止,教育電視媒體沒有回頭路可走。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6年印發的“加快廣播電視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意見”,對媒體融合起到加速的作用,也進一步推動了教育電視以此為契機,與新媒體融合發展,但是真正的融合發展還是要靠教育電視媒體自己。比如說,教育電視在現有體制中進行機制創新;推動教育電視的可持續發展,除了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還需要各科研教學機構提供智力支持;教育電視還需要培養一批既具有傳媒知識和教育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傊?,只有加大教育媒體的融合發展,才能保證教育電視的可持續發展,才能讓教育電視真正做講好中國教育故事的主
力軍。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調查[R].2016.
[2]艾瑞咨詢.2016年中國互聯網電視行業研究報告[R/OL].[2016-08-02].http://www.iresearch.com.cn/report/2622.html.
[3]宋永忠,張繼東,李景春.教育傳媒進行在線互動輔導的探索研究[J].探索科學,2016,8,177.
[4]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快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意見[R].新廣電發(2016)124號.